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51-553
通过验案分析,总结吴银根教授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其辨治要点是: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肺络,病机为肺络痹阻,痰瘀互结。虚、痰、瘀是其主要病理特点,以通补肺络为大法,主张络虚宜通补,采用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肾等治法,善用峻烈、有毒和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宫晓燕教授认为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当隶属于"肺痹"范畴,本病病机关键是毒损肺络,瘀而滞久,从寒、从痰、从瘀,故临床上以温通肺络为治疗大要。清解邪毒、温宣肺气、化痰祛瘀为治疗大法。重点突出"呼吸失司,温肺为要"的学术思想。对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肺血栓栓塞症肺血管闭塞不通的特点,将本病中医病名确定为"肺血痹"。该病发病之前的病机为阳虚气滞,痰瘀交阻。笔者认为,临床对于肺血痹高发体质的患者,应提前治以行气温阳、化痰消瘀,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肺血痹的发生,又可固护患者正气,促进原有疾病的康复,不失为一举两得之法。该病发病时的病机为浊阴上犯,肺络瘀阻,法当宣阳通痹、豁痰祛瘀。该病发病后病机多见气血不足,肺气不畅的表现,治宜补气温阳、养血活血。  相似文献   

4.
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络病"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邪实、肺失宣肃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肺络气虚,痰、瘀、毒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针对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肺络痹阻的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具体为络虚者宜通补、络痹者宜辛通,肺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5.
通补肺络法治疗肺纤维化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天嵩 《中医杂志》2002,43(11):808-810
肺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的最终病理结局。立足于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肺络,基本病机为肺络痹阻,提出以通补肺络法治疗肺纤维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崔云  王书臣  苗青 《北京中医》2012,(2):112-11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肺系疑难病症,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通过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IPF同时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病机特点,在疾病的初中期当属肺痹为主,肺络痹阻、气阴两虚是病机关键;在疾病的中晚期以肺痿为主,痰瘀阻滞、络虚不荣是病机关键;在疾病的慢性迁延期,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肺纤维化所致慢性缺氧具有慢性复杂性肺疾病的共同特性,病变广泛,病可由外感不愈,留邪为内伤,致使正气虚衰,或可本无外感,初病即已呈现虚态,因虚而时时感邪,故从全病程分析,初病已虚,久病更虚,可以说肺络痹阻以虚为本,久之湿热痰瘀痹阻肺络,此即为"络虚"与"邪瘀"相互胶结,虚虚实实,虚实共存,终致肺之"气虚络痹"的病机观。气虚络痹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所致慢性缺氧的基本病机,故从气虚络痹论治,运用扶正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所致慢性缺氧。  相似文献   

8.
阐述“络病-主客交”理论在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肺络痹阻”是CTD-ILD的核心病机,“肺络亏虚”是CTD-ILD的发病基础,“客损肺络”是CTD-ILD的发病始动因素,“痰瘀毒邪”阻滞贯穿始终,并将“逐客”通肺络、“护主”补肺络作为CTD-ILD久病入络的基本治疗原则,多法合用,为中医临床辨治CTD-ILD提供理论依据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对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名、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中医的肺萎、肺痹、络病与西医肺间质纤维化相吻合;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痰、致瘀,痰瘀互结痹阻肺络而发病,并且具有上盛下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致死致残率极高且目前临床疗效欠佳,是医疗界的棘手难题。在对IPF长期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下,发现该病同时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病机特点。从气机变化理论分析,在疾病的早期当属肺痹,以肺卫气虚、宗气不足、肺络痹阻为主要特点;在疾病的中晚期以肺痿为主,脾肾气虚、痰瘀胶结、络虚不荣;在疾病的慢性迁延期,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相互转化,不过痹与痿的侧重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1.
介绍武维屏教授运用病、证、症结合辨治模式,以期、证为纲,以症为目,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经验。认为间质性肺疾病立病名当"肺痿""肺痹"两元论;析病机属气阴虚损、痰瘀阻络,虚、痰、瘀为关键;审病位在肺与肾;论治则为益气阴、化痰瘀、通肺络;依病情进展分三期六候,抓主症、观次症、顾兼症、依舌脉、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反应、肺脏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多种间质性肺病发展的共同结局。本病属中医学“肺痿”“肺痹”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肺肾虚弱是疾病发生及病情进展的重要病机,本病以气虚阴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为标。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在整体调节、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参考《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和《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9版)》,并结合团队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制定本方案,旨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共同促进肺纤维化的中医规范化诊疗。  相似文献   

13.
以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具有病位由浅入深、病变由功能性到器质性的特点。病变初期多以气机失调、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邪气入侵,肺络气机不利,治以宣气畅络;中后期病程日久,以肺虚不荣、血络瘀滞为主,表现为肺络痹阻,日久虚瘀互结,治以化瘀通补。故宣气畅络、化瘀通补为治疗肺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析肺纤维化疾病,能够很好的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具有病位由浅入深、病变由功能性到器质性的特点。病变初期多以气机失调、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邪气入侵,肺络气机不利,治以宣气畅络;中后期病程日久,以肺虚不荣、血络瘀滞为主,表现为肺络痹阻,日久虚瘀互结,治以化瘀通补。故宣气畅络、化瘀通补为治疗肺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析肺纤维化疾病,能够很好的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目前没有系统的认识,临床多将其归为中医肺痹一证进行论治,从前人经验中总结出其病因病机,认为本病是由痹证日久,肺气损伤,外邪侵袭造成的,以风寒湿等外邪痹阻日久,肺肾两虚,痰瘀毒阻于肺络为基本病机,在治疗上主张以补肺纳肾,祛痰化瘀解毒通络为总原则,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17.
肺系疾病后期之共性病机为肺虚络瘀,即出现肺气亏虚、气阴两虚或肺阳虚等各种虚性病症和肺络瘀阻的表现。从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病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中药“涌泉”穴位伏九敷贴治疗肺系疾病肺虚络瘀证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外邪侵袭、肺肾亏虚为其病因,痰瘀凝结、肺络痹阻为其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肺,但与牌、肾、肝、心等脏息息相关。目前主要分为急性加重期、慢性迁延期和重症多变期,以益肺肾、化疾瘀、通肺络为其治疗总则,简要介绍了各期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19.
肺结节病类属中医"积聚"范畴,基本病机是痰瘀痹阻肺络而发病。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标实主要为痰瘀痹阻,临证应注重豁痰化瘀散结;本虚主要为肺、脾、肾三脏气虚,临证应把握主证,辨肺、脾、肾三脏之所属,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络病理论指导肺纤维化中医证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的最终病理结局,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病死率极高.故立足于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在10余年临床和实验研究肺纤维化工作基础上,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肺纤维化的病位在肺络、基本病机为肺络痹阻、以通补肺络法治疗肺纤维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