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药用菊花HPLC图谱分析及其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清松  郭巧生  李育川  王佩佩 《中草药》2011,42(11):2330-2334
目的研究药用菊花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药用菊花HPLC图谱,对29种药用菊花栽培类型进行测定,并使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图谱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29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分为两类。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药用菊花质量控制及其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薯蓣属植物种质资源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来源地区的薯蓣属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观测、统计和分析,为薯蓣种质资源的鉴定、分类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栽培的方法,对薯蓣植株的24个性状分别进行定性观察或定量测定,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薯蓣种质的遗传形态变异进行研究.结果:94份薯蓣种质在24个测定的性状上变异非常丰富,叶片大小和根茎变异均较大.24个性状中前7个性状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80.957%.聚类分析把94份薯蓣属植物分为4个类群,分别属于薯蓣、褐苞薯蓣、山薯和参薯.结论:薯蓣种质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变异.种质鉴定要重点关注叶片大小和根茎的性状.  相似文献   

3.
药用菊花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CTAB法进行药用菊花的DNA提取,并用RAPD技术对22个类型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DNA进行检测,采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结果:筛选得到的26个引物共得到了233条扩增DNA片断,其中89.7%的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得到8.04条多态性片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药用菊花栽培类型间的差异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4.
药用菊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清松  郭巧生  张志远 《中草药》2009,40(12):1971-1975
目的 分析药用菊花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 用ISSR分子标记对不同采集地的31份种源(菊花29份、野菊1份、菊花脑1份)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 22个引物共扩增出182个条带,其中149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1.8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48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19 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45 1.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 相近,将31份种源大致分为野菊和菊花脑、北方药用菊花、南方药用菊花3个类群.结论 ISSR分子标记适合于药用菊花的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质量。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对来源于四川盆地不同产地的24个野生麦冬资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产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资阳市市中区、资阳市简阳市、乐山市市中区a、宜宾市南溪县、重庆市涪陵区b、绵阳市三台县b等6个样品的综合质量评价值较高,其中以资阳市市中区样品对川产麦冬种质资源的贡献度最大,达州市大竹县样品的贡献度最小,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类似。结论: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对麦冬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具有可靠性;四川盆地麦冬野生资源丰富,可从中选择优质资源,为麦冬品种选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依据国内甘草种质主要的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收集移植于同一地点的42份多年生甘草种质的12个地上部分性状和5种化学成分含量,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种化学成分中,甘草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异甘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9.50%,甘草苷含量与异甘草苷含量呈中度相关关系;在12个形态性状中,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8,实际果序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09%,果型和株型性状的变异大于叶型性状;聚类分析将42份种质分为3类,第II类群种质品质较优;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简化为6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2.96%,因子6为代表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的因子。结论甘草种质主要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筛选出V08、V10、V17、V34、V36、V38共6个品质优异的甘草种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甘肃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筛选优质红花种质。方法:以14份甘肃省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为材料,调查生育期,基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组成的14个主要经济性状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甘肃红花种质资源具有遗传多样性,其中株高多样性指数最高,第一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14个主要经济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4个主要经济性状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948%,综合评价F值平均为0.459。聚类分析将14份红花种质资源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第Ⅲ类群、第Ⅳ类群有益性状综合表现不突出;第Ⅱ类群第一分枝高度和籽粒含油率最高,一、二、三级有效分枝数较少,茎粗最小,其他经济性状指标居中偏高;第Ⅴ类群株高、茎杆、一级有效分枝数、顶果球直径、千粒质量、单株籽粒产量、小区产量均表现最佳,单株干花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和籽粒含油率也较高。结论:第Ⅴ类群生育期最短、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红花新品种选育优质亲本材料和推广种植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8.
栽培太子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8)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种质地黄块根菊花心表型性状及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特征。方法:观察测量地黄整个生育期内菊花心形状及比例直径的变化,同时建立表征地黄块根、菊花心及非菊花心部位化学质量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主成分和系统性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质地黄的菊花心形状及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指纹图谱显示不同种质地黄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种类具有一致性,其化学质量特征的差异主要在于化学成分含量及其相对比例的不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梓醇、益母草苷、地黄苷A和地黄苷D等有效成分基本均参与了各种质地黄不同部位的质量表达,但每种成分在各种质地黄不同部位之间质量差异表达中的贡献率不同,同时参与这种差异表达的其他成分在各种质地黄中的贡献率也不同;系统性聚类分析表明,北京1号,沁怀,1706及沁怀郑地黄的菊花心与非菊花心化学质量特征差异较大,而85-5,白选地黄的菊花心与非菊花心部位化学质量特征差异较小。结论:不同种质地黄菊花心表型性状及其HPLC指纹图谱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栀子种质资源之间的理化品质差异,为新品种选育及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24个种质来源的栀子种苗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采用UPLC对栀子药材中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栀子种质来源和品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24个来源的栀子的根系长度、叶形指数、叶片数和地径4项指标未表现出差异。江西1,2,4,浙江1,3,4等6个药材质量不合格,栀子苷质量分数未达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1.8%)。对存在差异的11项品质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解释总变量和碎石图提取了4个主成分反映原来变量85.14%的信息。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了叶长、叶宽指标的信息,即种苗叶形因子;第2主成分主要综合了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西红花苷类指标的信息,即药材内在品质因子;第3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种苗鲜重和干重的信息,即种苗质量因子;第4主成分主要综合了苗高、苗高与根长比、叶片张开程度的含量信息,即种苗苗型因子。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表直观地反映出栀子品质的优良顺序;聚类分析将24个种质的栀子分为3类,聚类分析与综合评分排序表对种质资源类别的判定结果较为一致。结论:本研究表明四川1,3,4以及江西7等栀子品质较好,可作为新品种选育及定向育种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处理对杭白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杭白菊合理的栽培模式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杭白菊产量和品质,采用Biolog法对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处理共8个处理的杭白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AWCD值杭白菊水旱轮作地>杭白菊连作地;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单施氮磷钾复合肥>不施肥.杭白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45.5%,主成分2的贡献率为12.1%,可以解释变异的绝大部分信息.在主成分1轴上杭白菊的不同种植制度出现分异,在主成分2轴上杭白菊的不同施肥处理出现分异.杭白菊的产量、挥发油含量,水旱轮作地显著高于相应的连作地,绿原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结论:杭白菊生产应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配施,水旱轮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云贵高原黄花蒿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云贵高原黄花蒿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鉴定,为揭示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多样性和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测和测量的方法,对67份黄花蒿种质资源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学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可变类平均方法对各种质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花蒿种质资源22个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侧枝重,达53.63%,其次为叶和蕾重、植株总重、羽片长及小叶长,变异系数分别为42.74%,41.61%,39.54%,39.22%。叶片颜色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可把供试黄花蒿种质资源划分为5组,各组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品种选育材料的选择。其中,第Ⅰ组主要表现为早熟、矮秆、细杆、叶片大、叶/秆值大、产量适中;第Ⅲ组表现为晚熟、植株高大粗壮、分枝数多、紫杆、羽片多且排列非常紧密、叶重大、叶/秆值大,产量非常高;第Ⅴ组主要表现为极晚熟、侧枝发达、产量较高。结论:黄花蒿种质资源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Ⅰ组、第Ⅲ组和第Ⅴ组种质资源较适合作为黄花蒿品种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地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广金钱草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种源地广金钱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NTSYSpc-2.11F软件计算并分析广金钱草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采用HPLC测定药材夏佛塔苷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8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44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71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84.27%;通过聚类分析,将18个种源地的广金钱草种质分为3大类.种源间广金钱草药材夏佛塔苷含量差异显著,海南三亚种源夏佛塔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源地药材夏佛塔苷含量.结论:不同种源广金钱草药材质量差异显著,遗传多样性丰富,蕴藏着优质的种质资源,可以进行综合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4.
以13份金线莲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9个性状(株高、地径、叶长、叶宽、植株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数、高径比、植株鲜重)进行相关、通径和主成分分析。不同种源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为2.96%~12.59%,相关性研究表明植株鲜重与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鲜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对植株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并通过叶片鲜重和叶片数对植株鲜重有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分为“高产型形态决定因子”和“产量的叶部决定因子”。在实际生产及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关注金线莲株高、叶片鲜重和叶片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源高良姜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高良姜的遗传多样性,探求各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合理利用高良姜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8个种源地的高良姜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将扩增出的条带作为原始矩阵,用NTSYSpc-2.11F软件计算并分析高良姜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通过筛选得到8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120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044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92.57%;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将8个种源地的高良姜种质分为3类.结论:高良姜种质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6.
土壤因子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土壤因子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的影响,筛选主导因子。方法:测定不同产地药用白菊花中水溶性浸出物、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相应土壤化学性状和矿质元素含量,应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等统计方法探讨土壤因子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化学性状中对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总体影响最大的为速效磷和速效钾,其次为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有机质;药用白菊花中矿质元素与土壤矿质元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对元素磷(P)、钾(K)的富集能力较强,其次是镉(Cd)、钙(Ca)、锌(Zn)、铜(Cu),影响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的土壤矿质元素主要为磷(P)和钾(K),其次是铁(Fe)、铜(Cu)、锌(Zn)。结论:土壤因子是影响药用白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药用白菊花主要生理特性及其与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药用白菊花全生育期主要生理指标、活性成分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为药用白菊花的田间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对种植于大田的3个药用菊花类型的主要生理指标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药用白菊花全生育期各主要生理指标、活性成分变化趋势各异,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与经济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在生产中,可以通过选择株高较高、分枝数和花头数较多的类型来系统选育高产品种;通过选择叶绿素含量、POD活性较高,而GSH含量、SOD活性较低来选育活性成分含量高的品种;药用白菊花植株各生育时期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活性成分,可结合生产管理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单株选育法,对目标太子参单株进行株系比较试验,为太子参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种质材料。方法:以施秉SB-4号种源的8个太子参单株为选育对象,观测植株的27个表型性状、8个产量性状,UV分光光度计检测各株系的多糖含量。对观测结果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和筛选,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药材中多糖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因子分析将27个表型性状归属于7个主因子,其中ZT-01,ZT-02,ZT-06,ZT-07株系的综合表型性状较好;8个产量性状可简化为新的3个主因子,以ZT-01,ZT-02,ZT-03,ZT-07株系的综合产量性状较好;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ZT-01,ZT-02,ZT-05,ZT-08株系的多糖含量显著高于ZT-03,ZT-04,ZT-06,ZT-07株系。结论:从表型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综合考虑,ZT-01,ZT-02,ZT-03,ZT-06,ZT-07表现优良,其中ZT-01,ZT-02株系可作为重点扩繁株系进一步选育;ZT-06,ZT-07株系的株型,主茎节数等表型性状好,可以作为观赏品种选育;ZT-03株系的抗性好,产量高,可以作为抗性品种进行选育研究;ZT-05株系的多糖含量高,翌年继续进行单株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