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急诊胸痛患者10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及非冠心病患者32例。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含量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组Tp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非冠心病组(P〈0.01);AMI组cTnI阳性率显著高于UA组(P〈0.01)及非冠心病组(P〈0.01)。结论:血浆TpP、及cTnI可作为急诊胸痛患者鉴别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纤溶酶对其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26例,常规药物联合纤溶酶治疗组(B组)24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栓前体蛋白、纤雏蛋白原含量,并以23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纤溶酶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B组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其血栓形成有一定影响,纤溶酶能有效降低血栓前体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3.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蛋白变化及其蛋白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及其蛋白电泳检测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判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健康体检者和86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测定其血清前清蛋白、清蛋白并进行蛋白电泳分析。结果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组血清PA、ALB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肿瘤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和血管结缔组织病相比PA降低较显著(P〈0.05)。蛋白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患者组ALB与正常组比较显著性降低(P〈0.01);感染性疾病多表现为ALB降低、α2、β球蛋白升高(P〈0.01);肿瘤性疾病多表现为ALB降低、α1球蛋白升高(P〈0.01)和1球蛋白升高(P〈0.05);血管结缔组织病多表现为ALB降低、α2球蛋白升高(P〈0.01)和α1,、β球蛋白升高(P〈0.05)。肿瘤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和血管结缔组织病相比α2球蛋白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测定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蛋白变化,可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从而尽快地确定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给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赵华  林江  李代渝 《四川医学》2009,30(1):134-13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30例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a)活性;并测定纤雏蛋白原(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t-PA:a降低(P〈0.01);PAl:a升高(P〈0.01);PM:a/t-PA:a比值增高(P〈0.01),而Fg、PT、APTT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t-PA:a,PAI:a,PAI:a/t-PA;a比值及P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血浆№浓度较后组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表现为PAI活性增加,t-PA活性降低,房颠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方法对60例我院急诊确诊AMI患者.通过临床调查和病历记载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及伴发疾病.在就诊时、再灌注治疗后第3d采集血标本,应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测定AM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浆TM水平。结果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血浆TM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无复流患者就诊时TM水平高于再灌流组(P〈0.05),再灌注治疗后第3d两组间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血浆TM水平可反映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无复流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16例根据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CHADS2评估系统评分,分别按0~6分逐一分组,是否≥2分分为两组,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微栓子及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显示,随CHADS2评分分值增加,监测到的微拴子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有增加趋势,0分、1分组微栓子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高分值组(P〈0.05),5分、6分组微栓子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分值组(P〈0.05);CHADS2评分≥2分组微栓子检出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2分组(P〈0.01)。提示,微栓子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25例1,2级高血压病患者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共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浆vWF,D-D,tPA和PAI-1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血压组血浆vWF,D-D和PAI-1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tPA和tPA/PAI-1比值显著性降低(P<0.01);治疗后血浆vWF,D-D和PAI-1水平明显下降(P<0.01),tPA轻度升高,但无显著性改变(P>0.05),tPA/PAI-1比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可明显改善1,2级EH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与其减少血栓性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81例ACS患者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0例,测定人院时血浆CRP水平,另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非冠心病患者各30例的血浆CRP水平作为对照。结果:AMI、UA、SA与非冠心病患者人院时血浆CRP水平分别为(56.19±83.00)mg/L、(26.23±31.45)mg/L、(2.96±1.94)mg/L和(3.32±2.99)mg/L,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组CRP水平高于UA组(P〈0.05),显著高于SA、非冠心病两组(P〈0.01)。UA组CRP水平亦高于SA、非冠心病两组(P〈0.05)。结论:ACS患者的CRP水平明显增高,高危ACS患者CRP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败血症患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要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心病,56例糖尿病,63例SLE,30例败血症及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sEPCR水平,结果:sEPCR在糖尿病患血浆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浆中的sEPCR水平(P<0.001),败血症患血浆sEP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SLE合并血栓及SLE无血栓患的sEP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5及P<001),但SLE并发血栓的sEPCR水平与无血栓患的sEPCR水平差异无显意义(P>0.05),冠心病患血浆中sEP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意义(P>05),结论:sEPCR可能是促使糖尿病患体内高凝状态形成及并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sEPCR与SLE患发生无明显关系,而主要参与SLE患及败血症患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房颤患者血浆vWF,TAT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血浆vWF,TAT浓度,并与25例窦性心律比较,结果:(1)房颤组血浆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房颤组血浆TA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房颤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并激活凝血系统,房颤患处于血栓前状态,检测房颤患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可成为评估房颤患栓塞危险性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替米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5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共2周。对照组除不服用替米沙坦外,其他用药与替米沙坦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2组血浆tPA、PAI活性,以及D-二聚体(D—D)和VWF水平。结果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tPA、PAI活性、D-二聚体(D-D)和VW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显著性增高(P〈0.05),血浆PAI活性、D-D和VWF水平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照组却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间比较发现,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浆PAI活性、D—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而血浆tPA活性却无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短期口服替米沙坦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与其降低CHF的栓塞危险和改善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强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31-131
目的:观察血浆溶血磷脂酸(LeA)浓度在房颤合并血栓形成与未合并血栓形成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以探讨LPA对预测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房颤患者113例,依据有无脑栓塞或左房血栓分为两组.并选择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他们的血浆进行检测。结果:房颤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组的血浆LPA值明显高于房颤未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滂颤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组与其他两组的检出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溶血磷脂酸升高的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是溶血磷脂酸不升高房颤患者的10.14倍。结论:房颤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患者血浆LPA明显升高,IJPA升高是预测血栓形成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元水平的变化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测量 48例房颤患者 (其中风心病 2 8例 ,冠心病 2 0例 )和 30例正常人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元(Fg) ;并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D -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 (0 .47± 0 .45对 0 .14± 0 .0 6mg L ;P <0 .0 1) ,纤维蛋白元水平也显著升高 (3.34± 0 .94对 2 .5 4±0 .5 5g L ,P <0 .0 1)。而PT、APTT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 -dimer,Fg及PT、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D -dimer和Fg水平升高 ,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患有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变化,了解这种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simple diabetic retinopathy,SDR)20例,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例,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ONTROL)30例,分别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TM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病程、血糖、血脂、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肾功能、血压的相关性。结果:①NDR、SDR、PDR3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PDR组血浆TM水平高于SDR组(P〈0.05),SDR组血浆TM水平高于NDR组(P〈0.05);②血浆TM分别与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TM水平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随着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加重,TM值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逐渐加重。眼底出现了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把78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并对其不同病程中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进行动态检测,与60名健康人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症组的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较轻症组及健康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较多尿期,恢复期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测定可帮助了解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管内皮损伤的程序,对其病情严重程序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探讨C反应蛋白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有无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07年6月期间本院住院病人101例,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CRP与雌二醇。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②冠心病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③冠心病组血清CRP与雌二醇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女性绝经后冠心病发病有明显的关系,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作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杏丁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各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及杏丁治疗对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和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30例糖尿病肾痈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杏丁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再次测其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水平较正常对照高,且在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20μg/min)就已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均下降,但杏丁组和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调节蛋白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新指标。杏丁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凋节蛋白(T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州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4例乳腺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TM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TM存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P〈0.01)。在乳腺癌组织中TM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5)。淋巴结阴性组阳性表达率为66.7%,淋巴结阳性组阳性表达率为44.2%fP〈0.05)。TM与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病理学类型、肿瘤最大径无统计学意义fP〉O.05)。结论TM表达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先华  许玉霞 《四川医学》2009,30(8):1225-1226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ASA法测定42例确诊为HSP的惠儿急性期、恢复期及不同临床表现者(合并肾损害组与无肾损害组)的血浆TM水平。并与40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比较。结果HSP患儿血浆TM水平在急性期为(7.49±1.95)μg/L、恢复期为(3.99±1.16)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6±0.59)μg/L;急性期又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值分别为15.38、18.63、4.50,P〈0.01)。急性期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TM水平较未合并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升高更明显[(9.15±2.14)μg/L VS(6.65±1.19)μg/L](t=4.077,P〈0.05)。结论血浆TM水平在HSP患儿急性期、尤其有肾脏损害时明显升高;血浆TM可能参与HSP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动态检测血浆TM水平有助于观察病情、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