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2.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病人行部分脾栓塞术(PSE)前后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多普勒彩超检测22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病人PSE术前后门脉、脾静主干内经(ID)、血流速度(PV)、血流量(CD)和脾脉大小。结果 PSE后门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PSE可改善门脉高动力循环状态。多普勒彩超测肝硬变病人的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PSE术选择病例及判断疗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俊锋 《当代医学》2011,17(25):143-144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肝功能、门静脉以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结果 PSE术后1周以及1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对比术前差异性明显(P〈0.05);手术前后患者血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术后1周肝功能升高明显,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有效缓解脾亢、降低门脉压力,且无显著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并探讨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0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采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周和术后12周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并且计算血流量。结果: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显著上升(P〈0.01),血红蛋白(Hb)在术后12周也明显升高(P〈0.05);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术后12周也出现好转。同时,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术后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后3周、12周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时间平均血流速度术后3周、12周均有明显下降,同时血流量也均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可有效改善外周血象,对门静脉主干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是替代外科脾切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栓塞(PTVE)及部分脾动脉栓塞(PSE)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43例门脉高压患者行PTVE及PSE,在盯VE前、后及PTVE+PSE后分别测自由门脉压力(FPP);同时运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探测门静脉(PV)、脾静脉(SV)内径和最大血流速度,并计算各静脉的平均流速、血流量。结果PTVE后FP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TVE+PSE后FPP明显下降(P〈0.05)。PV、SV直径明显缩小、血流速度显著改善(P〈0.05)。结论联合盯VE及PSE在快速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的同时并不影响门脉平均血流量。在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的同时能较好的维持肝脏灌流,对相应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内镜曲张静脉套扎EVL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4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24例采用EVL联合PSE治疗。24例单用EVL治疗,比较两组近、远期静脉曲张根治率及再出血率、外周血象、肝功能及脾脏大小的变化。结果:EVL联合PSE治疗组远期静脉曲张根治率显著高于EVL组(P〈0.01),再出血率低于EVL组(P〈0.05);EVL联合PSE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回升(P〈0.05)。结论:EVL联合PSE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近期、远期都有较高的食管静脉曲张根治率及较低的再出血率,并能有效改善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远期疗效肯定,EVL联合PsE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华明  朱明生  赵峰  武峰 《农垦医学》2005,27(4):262-26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插管进入脾动脉,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共7例。结果: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脾动脉栓塞后3~5天,血小板、白细胞显著升高,1~2周升至或超过正常范围。术后2月,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PSE术后门静脉主干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液流量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患者术后均有脾区疼痛、发热。随访时间3~24月,平均11.4个月,除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外其他病例均健在,1例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但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属微创手术,既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又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②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加入庆大霉素24万U混合后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术前及术后检查外周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超声及增强CT检测脾脏大小及门静脉宽度并作比较。③结果术后3天复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月、6月脾脏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④结论采用PSE治疗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可以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缩小脾脏,减轻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0.
李芳  何立 《西部医学》2012,24(2):303-305
目的观察肝康Ⅱ号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5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肝康Ⅱ号联合PSE治疗,对照组26例单行PSE治疗,均随访1年。结果两组白细胞术后逐渐升高,7天达高峰后逐步下降,3个月后趋向稳定;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均逐渐上升,3个月后渐稳定。治疗组上升幅度均较对照组大。两组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康Ⅱ号联合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12.
针药合用治疗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合用对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乙肝失代偿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针药合用治疗组(简称治疗组)57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予常规支持、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10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HBV-DNA、肝功能、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经(DSV)和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SVX)、门静脉血流量(PVF)、脾静脉血流量(SVF)、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III)、层黏蛋白(LN)、IV型胶原(CIV)以及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DPV、DSV、PVF、SVF显著降低(P〈0.01),HA、CIV、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VF、SVF显著降低(P〈0.01),DSV、HA、CIV、临床症状积分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药合用具有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脾部分栓塞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54例临床明确诊断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胃冠状静脉栓塞并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治疗,门静脉插管直接测量介入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通过彩超、增强CT扫描比较介入术前、术后门静脉(PV)及脾静脉(sv)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FP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联合部分脾栓塞术后复测,FPP有所降低,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术后3个月,门静脉内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较术前变化不大,而脾静脉内径缩小较明显(P〈O.05),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但联合脾部分栓塞术并不影响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闭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 静脉高压行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患者53例,依据门静脉系统CT对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性的检查结果,将患者 分为通畅组39例和闭塞组14例。比较两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血栓形成情况、血流方向等超 声指标,分析预测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通畅组比较,闭塞组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 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门静脉内 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等超声指标是预测肝硬化 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行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术后血常规、肝功能、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脾功能亢进患者栓塞术后化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栓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周和1、3、6个月门静脉压力、血管内径、每分血流量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消化道出血、明显腹痛、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缬沙坦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口服缬沙坦40m g/d,另一组口服缬沙坦80m g/d,疗程2周。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分别测量门、脾静脉内径和最大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门、脾静脉的内径下降,血流速度增快,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剂量缬沙坦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象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3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双介入术后24h、1周、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比较患者的TBIL、ALT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