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分析胸肺型并殖吸虫病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在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确诊的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2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咳痰和胸腔积液,此外,3例患者出现腹痛,2例患者出现皮下结节,12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0例患者肺吸虫IgG抗体呈阳性;10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左侧胸腔积液2例,右侧胸腔积液3例,双侧胸腔积液6例,胸水均呈渗出液;胸部CT见8例患者表现为索条、实变及磨玻璃密度灶,4例出现肺部多发结节,2例出现胸膜肥厚。12例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系统总结12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例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有食用蛙肉、蛇肉史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胸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4例.6例患者外周血曼氏裂头蚴抗体检查均呈阳性,肺部CT均表现为片状、斑片状或结节状影,其中5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为减少误诊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临床实践中要注意掌握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及时行外周血曼氏裂头蚴抗体和肺部CT检查,必要时可进一步作病理活检及虫体鉴定确诊.  相似文献   

3.
刘红艳  刘国蓉 《海南医学》2014,(20):3102-3103
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的时间、程度及宿主的免疫力有关,感染轻者易被误诊。肺吸虫病临床症状轻者,尤其是胸腔积液型肺吸虫病的诊断关键是要重视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进而询问有关的流行病学史,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等检查进行诊断,应该注意与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区别。现将一例骨折并胸腔积液型肺吸虫病的诊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确诊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加以总结归纳。结果共纳入15例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女3例,男12例,平均年龄(53.7±21.3)岁。呼吸系统受累11例,平均病程7个月;胸部影像学多累及双肺,出现斑片影或磨玻璃影、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增大为常见表现。血清总IgE多有明显升高。合并呼吸系统以外受累4例:消化系统损害1例,皮肤受累3例。患者外周血、骨髓及组织病理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此外可见患者痰、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低氧血症多表现在有呼吸系统受累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有减低趋势,低氧血症显著改善。结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漏诊、误诊率高;可有多系统受累,应尽早完善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防止出现多系统损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文献复习我院 7例及国内 32 8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报道 ,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结果 :临床上发热 (6 5 .33% )、盗汗 (36 .2 4% )、咳嗽 (87.11% )、咳铁锈色痰或咯血 (31.6 5 % )胸痛或呼吸困难 (5 2 .10 % )、肺部干湿罗音 (2 5 .0 0 % )为主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多增高 (94.12% ) ,胸片炎性浸润性阴影 (41.5 7% ) ,囊样或结节状影 (14.98% ) ,条索状阴影 (2 0 .5 9% ) ,胸膜肥厚 (6 0 .0 0 % ) ,胸腔积液 (19.6 1% )。误诊率达 39.48% ,其中 5 0 .0 0 %误诊为结核病。结论 :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 ,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腔积液较为少见,国内迄今未见系统报道。我院1963~1983年住院病人中有20例罹患此症,占全部胸腔积液病例的5.1%。本文分析20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剂量吡喹酮对人体胸肺型斯氏吸虫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吡喹酮治疗56例胸肺型斯氏肺吸虫病患者,随访4-6个月,观察胸肺部病变情况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X线征象基本全部恢复,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患者在服药及随访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胸肺型斯嗜肺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耐受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文献复习我院7例及国内328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报道,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结果:临床上发热(65.33%)、盗汗(36.24%)、咳嗽(87.11%)、咳铁锈色痰或咯血(31.65%)胸痛或呼吸困难(52.10%)、肺部干温罗音(25.00%)为主,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多增高(94.12%),胸片炎性浸润性阴影(41.57%),囊样或结节状影  相似文献   

9.
张艳秋  李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6-1318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诊症状,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伴皮肤瘙痒,均行肿块切除病理确诊。结论正确和全面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依据活检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低剂量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徐俊斌 《海南医学》2013,24(8):1229-1231
嗜酸细胞性胸腔积液首先由Harmsen于1984年报告,占胸腔积液病例的1%~8%,胸腔积液中嗜酸细胞的比例为5%~50%不等[1],一般认为胸腔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即可诊断本病。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31日收治3例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嗜酸细胞性胸腔积液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2010-2011年在我科确诊的3例肺吸虫患儿,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多浆膜腔积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2例合并肝脾肿大,1例合并心包大量积液、胆囊窝及肝门区积液,1例合并膝关节肿胀,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3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1例血清IgE检测明显高于正常,3例肺吸虫血清抗体均阳性.结论: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询问不洁饮食及疫水接触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肺吸虫抗原皮试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2000—2008年在我院确诊的9例肺吸虫患儿,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情况。结果7例为多浆膜腔积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5例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1例为肺吸虫脑病,1例同时存在多浆膜腔积液和肺吸虫脑病,9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5例血清IgE检测均明显高于正常,6例行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3例肺吸虫血清抗体阳性。结论小儿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询问生食溪蟹或蝲蛄病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肺吸虫抗原皮试明确诊断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胸部CT在9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MPP)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03月至201 6年2月确诊为MPP 98例患儿临床资料及胸部CT结果。结果单侧肺叶病变64例中,局限于右侧44例,局限于左侧20例,其中右侧病变例数44例多于左侧20例,而多叶段病变62例,明显多于单叶段病变例数34例,其中多叶段病变中以右侧下叶受累例数最多为32例。患儿病变以大片实变状影为主(79.59%),明显多于其他影像学病变例数,其余影像学病变主要变现为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影(32.65%)、胸腔积液(25.51%)、肺不张(20.41%)、散在斑片状影(13.27%)、肺门淋巴结肿大(12.24%)。婴幼儿多表现为散在斑片状影和肺不张,年幼儿多表现为大片实变状影、斑点及斑片状实影,也伴随胸腔积液。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存在年龄差异,胸部CT诊断有助于不同年龄段患儿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指导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2例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镜下活检送病理检查,分析结果.结果 (1)胸腔镜下30例患者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占71.43%,其中15例为菜花样包块、5例为葡萄串样病灶、10例弥漫性栗粒样小结节,分别占35.71%、11.90%、23.81%,7例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凹凸不平,5例表现分布胸膜充血水肿或纤维分割、粘连带形成,分别占16.67%、11.90%.(2)41例患者均明确病因诊断,诊断阳性率为97.62%;21例为恶性肿瘤,占50.00%;12例为结核性胸膜炎,占28.57%;4例为结缔组织伴胸腔积液,占9.52%;4例为非特异性炎症,占9.52%;1例不明原因,占2.38%.(3)22例血性积液患者中20例确诊为恶性病变、2例为良性病变;20例非血性积液患者中1例确诊为恶性病变、19例为良性病变;血性与非血性积液用于诊断恶性与良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0.91%、95.00%.(4)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6.19%,其中4例发热、1例皮下气肿、8例咳嗽、8例胸痛、4例恶心,发生率分别为9.52%、2.38%、19.05%、19.05%、9.52%,部分患者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结论 胸腔镜用于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阳性率高,并发症表现轻微,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以恶性多见,尤其是血性积液者在常规检查不能确诊病因情况下应及时进行胸腔镜检查以尽快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胸膜活检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经皮胸膜活检与胸腔积液找抗酸杆菌检查,并对它们的阳性率作了比较,同时分析影响诊断阳性率的因素及其安全性。结果经皮胸膜活检的病理学阳性率为53.2%,与胸腔积液找抗酸杆菌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97,P<0.05);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年龄越小、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值越大、起病后早期进行胸膜活检可提高阳性率。78例次胸膜活检中发生少量气胸2例(2.5%),胸膜反应3例(3.8%)。结论胸膜活检在确诊结核性胸膜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的检查手段,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6.
恶性胸膜间皮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4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64.3%),咳嗽(81%),呼吸困难(73.8%)等,均无明显石棉接触史。胸液均为渗出液,胸液腺苷脱氨酶(ADA):平均14.4U/L,胸液癌胚抗原(CEA):平均1.15ng/ml,癌抗原125(CA125):平均1 114.6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平均116.4ng/ml。胸部影像学示42例均有胸腔积液,其中大量积液17例(40.5%),胸膜增厚31例(73.8%),胸膜结节或肿块影10例(23.8%),胸壁侵犯肋骨破坏2例(4.8%)。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7例(16.6%),胸膜活检14次(33.3%),外科胸腔镜检查7例(16.7%),开胸手术活检13例(31%)。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症状不典型,胸液肿瘤标志物CA125及CYFRA21-1均明显升高,胸部CT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经皮肺穿刺及胸膜活检是确定病理诊断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肺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CH)肺损害的临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10年诊断的 4 4例LCH的临床资料。结果  4 4例LCH中肺受累 14例 (占 33% ) ,其中小儿10例 ,占小儿LCH发病的 31% ;成人 4例 ,占成人LCH发病的 33%。无呼吸道症状 5例 ,咳嗽、咳痰8例 ,其中伴气促 2例。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肺间质损害 ,表现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蜂窝状、网点状、小结节状改变等 ,亦可见肺气肿、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小儿合并支气管肺炎 6例 ,曾误诊为原发病 4例 ,其中 2岁以下 5例 ,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2例 ,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误为肺结核 2例及乳糜胸 1例。化疗后 ,症状及肺部病变可明显改善。结论 肺是LCH常累及脏器 ,有影像学改变不一定出现呼吸道症状 ,尤其 2岁以下小儿易合并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LCH肺损害无临床特异性而易误诊 ,胸部CT有利于早期发现肺损害病变。及时诊断、化疗 ,可使肺病变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例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乳糜胸的病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乳糜胸罕见病因的认识。方法:1例女性患者,以咳嗽、胸痛及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查体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胸部CT显示为双侧胸腔积液,胸水穿刺引流并送检化验,结果证实为乳糜胸。与乳糜胸产生相关的常见病因检查结果皆为阴性,最终临床诊断为感染性乳糜胸。给予抗感染治疗5d。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胸腔彩超显示双侧胸腔积液已完全吸收,浅表肿大淋巴结缩小。1个月后随访症状消失,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部CT未见异常。结论:对于临床上诊断困难的乳糜胸患者,应考虑到感染的可能,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避免漏诊、误诊和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诊断有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9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深静脉穿刺导管与传统抽液两者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中的应用.结果 两组对比在病死率、感染率及患者血管胀痛刺痛感、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深静脉穿刺导管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中能有效减少肿瘤患者血管损伤,增强药物吸收作用,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