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方法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因素。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3例,其中轻度患者161例、中度患者48例、重度患者77例、重症肝炎患者37例;健康者(对照组)39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组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血脂水平的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随肝脏功能的恶化逐渐下降。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可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受PTA、肝功能等多因素影响,而年龄、性别、血糖、病毒载量、肾功能等因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影响较小或无影响。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受PTA影响较大,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受白蛋白影响较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主要与肝脏病变情况密切相关;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75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年龄、各项生化、PTA和病毒指标等预后相关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②乙型肝炎是慢性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④乙肝HBeAg阴性且HBV-DNA高表达者,病死率增高,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以及乙肝前C区基因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CSHB)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33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转氨酶(ALT)、胆红素(TBIL)、凝血功能(PTA)及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恢复情况。结果:经3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病毒载量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5.76%(25/33),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46.67%(14/30)。结论:恩替卡韦在早期慢性重型乙肝肝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向洪涛  刘娅  王煜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58-2459,2463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总结9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病死组及好转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血清中HBV-DNA载量、PTA、AFP、CHOL、CHE。结果:患者年龄越大、HBV-DNA载量越高,其病情进展越快,预后越差;PTA、AFP、CHOL、CHE越低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年龄、HBV-DNA载量、PTA、AFP、CHOL、CHE均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水平(CHOL)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0例在我院治疗的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预后分为存活组(22例)及死亡组(18例),回顾性分析CHOL与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的CH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OL≤1.6 mmol/L?CHOL进行性下降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0%的同时CHOL≤2.0 mmol/L,病死率高?CHOL与PTA间存在正相关(r = 0.369)?【结论】 CHOL可作为妊娠合并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临床联合指标之一, CHOL≤1.6 mmol/L?CHOL进行性下降?PTA≤30%的同时CHOL≤2.0 mmol/L,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慢性丙肝合并糖尿病(CHC-DM)患者不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载量与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A)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差异性。方法:选取CHC-DM患者12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血清HCV-RNA,依据病毒载量将其分为4组,病毒阴性组48例、低病毒载量组18例、中病毒载量组29例、高病毒载量组25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FA、Hb Alc。另外选3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CHC-DM组的FPG、FA、Hb A1C的均值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RNA载量组间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FPG、FA、Hb A1C水平有增高趋势。结论:CHC-DM患者FPG、FA、Hb A1C水平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有增高趋势,应密切检测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彭晓明  王煜  刘娅 《包头医学》2011,35(3):129-13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诱导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和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恩替卡韦是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起效最快的一种核苷类药物,快速有效的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内的病毒载量,减少肝细胞表面的靶抗原,有助于阻断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7例重型乙型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L-15水平,并同期检测患者肝功能、PT和HBV DNA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5.9±2.0 pg/mL)相比,慢性肝炎组(9.7±2.7)pg/mL和重型肝炎组(18.3±7.3)均差异有显著性,尤其以重型肝炎患者升高为甚(P<0.01);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5与TBIL呈正相关(r=0.591,P<0.01).此外,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HBV-DNA低载量组与中高载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L-15可能参与宿主的抗病毒应答及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阳性对其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新发T2DM合并甲亢患者30例,根据TRAB滴度分为抗体阳性组(A组:TRAB>1.5 IU/L)和抗体阴性组(B组:TRAB≤1.5 IU/L);单纯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3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值?统计学检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结果:3组之间年龄?FBG和HDL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A组和B组的BMI?TG和TC都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LDL-C和HbA1c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TRAB阳性的甲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低于TRAB阴性者?自身免疫异常对糖脂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373例,其中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3例(ALT <40 U/L),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且小于2倍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8例(40U/L≤ALT<80 U/L),ALT大于等于正常上限2倍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ALT≥ 80 U/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参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在不同病变阶段中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结果:在ALT正常组中,病毒载量对红细胞系统参数影响较弱,而在ALT异常组中,病毒载量对红细胞系统参数有明显影响,且以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为甚,具体表现为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红细胞计数[低复制组(4.10±0.67) ×1012/L,中复制组(3.92±0.69)×1012/L,高复制组(3.54±0.90)×1012/L]、血红蛋白[低复制组(129.66±21.12) g/L,中复制组(126.23±23.38) g/L,高复制组(112.98±27.77) g/L]、红细胞压积(低复制组37.66±5.68,中复制组37.03±6.03,高复制组33.34 ±8.15)降低(P =0.006,0.007,0.010),而红细胞平均体积[低复制组(92.17±6.53)fL,中复制组(94.85±7.95) fL,高复制组(101.63±11.33)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低复制组(31.70±2.22) pg,中复制组(33.11±3.62) pg,高复制组(34.65±3.13)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复制组(344.28±17.17) g/L,中复制组(351.33±16.90) g/L,高复制组(358.12±15.67) g/L]、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低复制组(52.49±9.04)fL,中复制组(56.96±7.19) fL,高复制组(61.23 ±7.23) fL)]升高(P=0.000,0.000,0.002,0.000).结论:通过观察病毒载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可以反映在不同病变阶段乙型肝炎病毒与免疫反应的关系,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可以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Multiplic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fulminant hepatitis 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esence in serum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and hepatitis B virus DNA, which are each regarded as reflecting multiplic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were looked for one to five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64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hepatitis B. HBeAg and hepatitis B virus DNA were found in the serum of only 24 (37%) and six (9%) patients, respectively. Hepatitis B virus DNA was absent from the serum in all 13 patients positive for anti-HB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plic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stopped after the onse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nd support the view that an enhanced immune response stops the replication. Agents that inhibit viral multiplication would probably not have any effect at this stage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HBV 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而言,HBeAg的血清转换是抗病毒治疗停药的指标之一。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并且HBeAg血清转换发生的时间越早,预后也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后发病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名作为病例组,以1:1配对选取与病例相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以内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按照调查方案,使用统一个案调查表,对被调查者以现场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医院检验结果为主。调查资料用双盲法录入计算机,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无症状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各100人,其中男性136例、女性64例,男女性别比为2.13:1,年龄也无统计学意义(t=1.854,P0.05)。经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地户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感觉有压力、经常在外就餐是导致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感染者应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自我管理,定期体检,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在外就餐,从而防止或延缓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246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123例。对照组仅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孕妇及新生儿均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出现宫内HBV感染率分别为22.76%和9.76%,一年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中HBV感染率分别16.26%和1.63%,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一年后对应HBsAb阳性率分别为8.13%、76.42%和27.64%、94.31%,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及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降低HBsAg阳性情况患者所产新生儿HBV感染率,同时能使新生儿对应的HBsAb转阳率有效提高,最终使HBV的传播阻断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A yeast-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was licensed recently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is now availabl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yeast-recombinant vaccine, we administered the vacc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to high-risk newborns. If infants whose mothers were positive for both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the e antigen receive no immunoprophylaxis, 70% to 90% becom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and almost all become chronic carriers. Among infants in this study who received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at birth and three 5-micrograms doses of yeast-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only 4.8% became chronic carriers, a better than 90% level of protection and a rate that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seen with immune globulin and plasma-derived hepatitis B vaccin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in this high-risk setting, the yeast-recombinant vaccine is as effective as the plasma-derived vaccine in preventin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chronic carrier state.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为提高乙肝母婴阻断实施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张家港市抽取299名母亲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1~3岁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07名相同年龄组母亲为HBsAg阴性的儿童作为对照,完成调查并检测乙肝相关指标。结果母亲为HBsAg阳性儿童与对照组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母亲感染类型、分娩方式及性别对儿童乙肝感染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母婴传播确实存在,乙肝疫苗和HBIG的联合免疫能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母亲乙肝感染类型、分娩方式及性别差异不会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效果。应进一步规范乙肝疫苗和HBIG的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e抗原与病毒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ou YL  Ni AP  Han JH  Sun JY  Yu RR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3):2348-2351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G)的检测及内标、外标两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比对,更好地了解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经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COBAS AMPLICOR定量PCR(内标法)检测不到乙肝病毒DNA(HBV-DNA)、用Abbott AxSYM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面抗体(抗-HBs)阴性、e抗原(HBeAg)阳性(HBeAg>4 S/CO)、抗-HBe阴性、抗-HBcIgG阳性的42例血清,再用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HBV-PCR外标法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Light Cycler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结果 42例ALT/AST正常,HBeAg阳性(HBeAg>4 S/CO以上),HBeAg的平均值42.26 S/CO.COBAS AMPLICOR定量PCR(内标法)未检测到HBV-DNA(<300拷贝/ml)的血清;用Light Cycler定量PCR仪(外标法)检测HBV-DNA,有7例为阳性,7例HBV-DNA的平均含量3.1×105拷贝/ml,,阳性率17%.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并不说明体内病毒复制一定活跃.经治疗后,病毒复制下降,部分患者e抗原仍阳性,e抗原何时消失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清学标志与HBV复制状态存在不一致性,兼顾内、外标两种PCR方法检测HBV-DNA更客观.  相似文献   

19.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2):127-129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行产前检查并进行分娩的HBsAg阴性孕妇2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100例.治疗组在孕24,28,36周时分别皮下注射给予乙型肝炎疫苗20μg,对照组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后孕妇血液和两组所生新生儿脐带血中的HBsAb水平.[结果]孕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体内HBsAb水平>10 U/L者占75%,>100U/L者占35%,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体内HBsAb水平>10 U/L者占96%,>100 U/L者占7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孕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所生新生儿脐带血HBsAb水平>10U/L者占90%,>100 U/L者占55%,而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对照组孕妇所生新生儿脐带血中HBsAb水平>10 U/L者占66%,>100 U/L者占3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中期(24周)开始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提高孕妇体内HBsAb水平,亦可提高出生新生儿脐带血HBsAb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 8种 12 4例常见乙肝血清免疫组合模式和 12例对照组进行HBvDNA含量分析 ,AST、ALT及AST ALT检测 ,以揭示三者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和固相酶免定量组合分析法检测HBvDNA含量 ,并用生化方法检测AST、ALT及AST ALT。结果 各模式组有不同程度的HBvDNA阳性检出率 (0 %~ 10 0 % ) ,其中以HBeAg( )、HBeAg( )和HBeAg( )、HBeAg( )、抗HBc( )两组为最高 ,分别为 10 0 %和 89 5 %。其次为HBeAg( )、抗HBc( )和HBeAg( )、抗HBe( )、抗HBc( )两组均为 5 0 % ,余下分别为 2 0 %、12 5 %、10 %和 8 3% ,且前两组HBvDNA含量分别为 10 5 77± 0 0 2 copies ml和 10 5 6 1± 0 6 6 copies ml,后两组分别为 10 4 39± 1 52 copies ml,显著高于其他四组 10 2 87~ 3 1 4± 0 96 copies ml水平 (P <0 0 5 )。另外 ,对AST、ALT及AST ALT与HBvDNA含量相关性分析显示 ,三者均与乙肝病毒DNA含量无关(P >0 5 )。结论 各模式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传染可能 ,其传染性以前两组为最强 ,后两组次之 ,且HBvDNA含量及传染性随抗体的出现而减弱 ,不能单纯以AST、ALT变化作为评估乙肝病毒存在与否的参考。应用HBvDNA定量分析方法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