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邓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94-94,9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动态血压监测,对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血压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疾病程度分为进展组(60例)和非进展组(140例),均行24 h动态监测,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血压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晨峰血压值、纤维原蛋白水平和颅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晨峰血压值、纤维原蛋白水平和颅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晨峰血压升高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故临床应加强对患者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探讨脑卒中的预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10 3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 2 4h动态血压检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轻、中度组 ,血压的杓形改变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形改变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重度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血压非杓形改变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杓形改变者。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易发生脑卒中 ,且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相似文献   

7.
吴粤  李辉  陈纯波 《广东医学》2001,22(10):929-930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动态血压变化的规律。方法  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 32例 ,脑梗死 46例 ,并以 45例Ⅰ期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 ,对全部患者住院第 1天均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均明显异常。结论 血压的动态变化与脑卒中的类型有关 ,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及脉压与心肌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进 《广西医学》2004,26(1):33-3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及脉压与心肌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 4 1 6例高血压病、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三组 :A组 (n=1 0 6 )为高血压病合并心肌梗死组 ,B组 (n =1 4 3)为单纯心肌梗死组 ,C组 (n =1 6 7)为单纯高血压病组 ,并选取体检人员 96例为对照组D组 ,分析四组人员的脉压水平分布状况、组间血压指标、各年龄分组的脉压水平。结果  (1 )脉压最大分布区域A组 >70mmHg(占 32 1 % ) ,B、D组均在 4 0~ 4 9mmHg(分别占 38 5 %和 39 6 % ) ,C组在 5 0~ 5 9mmHg(占 31 1 % )。 (2 )脉压水平 :A组 >C组 >D组 >B组 ,并以A组 (6 0 38± 1 4 72mmHg)最高 (P <0 0 5 ) ;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A、C组均明显高于B D组 ,以C组最高 (P <0 0 1 ) ;A、C组间 ,C组除脉压外 ,其它血压指标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 ;B、C组间各项血压指标无差别 (P >0 0 5 )。 (3)各年龄分组的脉压水平 :>6 0岁者A组明显大于B、C组 (P <0 0 5 ) <5 9岁者C组则明显大于B组 (P <0 0 5 )。结论  (1 )只有高血压病者 (尤其老年人 )的脉压独立于其它血压指标与心肌梗死有关 ,且当脉压 >70mmHg时 ,发生心肌梗死的频率明显增加 ;(2 )非高血压病者与高血压病者心肌梗死时 ,脉压范围不同 ,前者的心肌梗死不一定只与血压及脉压有关 ,  相似文献   

9.
尿毒症血透患者动态血压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尿毒症血透患者的动态血压 (ABP)及其特点。方法 :分析 3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 2 4h和随机 15例血透中的ABP监测。结果 :30例中有 18例 (6 0 % ) 2 4hABP均值高于正常值且升高显著 (P <0 .0 1) ;2 6例(86 .7% ) 2 4h血压负荷值 >10 % ,其中 17例 (5 6 .7% )≥ 5 0 % ,血压负荷增大显著 (P <0 .0 1) ,且夜间增大比白昼显著 (P <0 .0 5 ) ,多为轻~中度动态高血压和ABP升高 ;18例 (6 0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ABP曲线呈非杓型 ,比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增多 (P <0 .0 1) ;2例 (6 .7% )慢性透析低血压。随机 15例血透中有 4例(2 6 .7% )ABP均值高于正常值 ,3例 (2 0 % )透析中低血压。结论 :本组 6 0 %患者为轻~中度肾实质性动态高血压 ,血压负荷显著增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增多、多呈非杓型ABP曲线是其主要特点 ;并有 16 .7% (5例 )发生透析低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资料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高血压各组的 2 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以及 2 4h、日间收缩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高血压 、 期的日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及昼夜节律消失的百分率高于高血压 期和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负荷增加、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24h无创伤性全自动动态血压记录仪,对脑梗塞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进行观察。受试对象:脑梗塞组35例,高血压组42例。结果表明:(1)脑梗塞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或消失,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夜间下降值明显小于高血压组,夜间下降率小于10%者明显大于高血压组(P<0.01)。(2)高血压与脑梗塞昼夜的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日间血压上升,夜间血压下降趋势。后者的峰谷消失,两组最高峰相比无差异(P>0.05),夜间低谷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刘国正 《医学综述》2012,18(23):4104-4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晨蛋白尿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8例EH缓进型Ⅱ期患者进行测定 2 4h血压昼夜节律 ,同时测定晨尿蛋白。结果 :所有EH患者蛋白尿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低于非蛋白尿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应作为EH所致良性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病变的评价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组均选用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用药10周,观察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组收缩压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86.67%,舒张压为60.00%和83.33%。结论:夜间服药不仅能24 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和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及对血压昼夜变化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者160例,测量其血压,并对其危险度进行分级,分析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高血压程度及危险度的关系。结果:以AHI分为三组,各组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I严重程度与血压的程度及危险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OSAHS作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OSAHS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元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9.
谢莉萍  钟文渊  赵雅琴 《西部医学》2012,24(7):1306-1307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坎地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有明确血压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氧氯地平5mg,于7:00-8:00时服用,坎地沙坦酯4mg,于20:00-21:00时服用;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氨氟地平5mg,早晨口服,1次/天,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晨峰血压下降的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晨峰血压下降幅度分别为收缩压(SBP)13.20士1.09mmHg,舒张压(DBP)14.36±1.33mmHg;SBP9.97士1.67mmHg,DBP11.63士1.23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服用马来酸氨氯地平的同时,晚间加服坎地沙坦,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