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描述小肝癌在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三期扫描中的CT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三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病灶检出数分别为92.85%、71.43%、75.00%,动脉期与门脉期或平衡期之间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与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平衡期病灶包膜和边缘显示更加清晰。结论:三时相螺旋CT能显示小肝癌的增强特点,提高病灶检出率,且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与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螺旋CT(动脉期加门脉期)可在小肝癌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43例小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另外平衡期时病灶的包膜和边缘的显示较其他两期更为清楚。结论在小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小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平衡期扫描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3.
螺旋CT3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 43例小肝癌患者地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率为3或4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折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 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59%,70.37%及75.93%动脉期和门脉期,平衡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平衡期之间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及病灶延迟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进一步选择理想的扫描时期和方案。方法:对48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及病灶延迟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观察病灶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结果:动脉期、门脉期及病灶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1.9%、76.9%、78.8%,动脉期和门脉期、病灶延迟期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门脉期和病灶延迟期之间无差异。结论:在肝癌的检出方面动脉期价值最大,而门脉期和延迟期之间无差异。双期扫描(动脉期加门脉期)可作为肝癌CT诊断的常规技术,对不典型病例,病灶延迟期很有必要,有助于病灶的定性。  相似文献   

5.
王玉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a行动脉期扫描,60~70a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攸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78-7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重新阅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24个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平扫期多为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多见。结论小肝癌螺旋CT三期动脉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能够为小肝癌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继民  罗国耀 《中外医疗》2009,28(23):143-14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响表现,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25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55~65s,延迟期5min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2.5~3.0mL/s注入造影剂量100mL。结果共发现3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2%、84%、80%,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静脉期。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小肝癌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诊断伴肝硬化小肝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伴肝硬化的小肝癌的价值。方法37例伴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手术及病理发现小肝癌病灶51个(直径≤3cm),回顾性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的结果,比较小肝癌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强化类型、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结果动脉期检出率为86.3%(44/51),门脉期为68.6%(35/51)。72.5%的小肝癌在动脉期为均一高密度灶。联合动脉期和静脉期后,其检出率分别增加至90.2%。结论动脉期扫描明显增加小肝癌的检出,两期结合能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超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72-73,9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 42例患者共有47处病灶,右半肝多见,平扫期均为低密度影或等密度病灶,动脉期29处病灶强化,门脉期34处病灶强化,延迟期4例略强化。结论小肝癌具有平扫低密度影伴门脉期或动脉期强化显影、延迟期快速消退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33例患者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3ml/s注射100ml造影剂,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分别于注射造影泊25s、70s和5min开始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共发现39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7%,74%和82%。动脉斯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脉期。3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7%。结论:SHCC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肝脏双期增强扫描是指在外周静脉团注造影剂后 ,分别在动脉期和静脉期快速全肝扫描。这种方法早在螺旋CT出现之前 ,就有许多学者尝试使用[1~ 4 ] 。但普通常规CT扫描速度慢 ,无法在有限的动、门脉时相内进行全肝扫描 ,无法获得真正的动、门脉期图像 ,更无法在 1次注药后同时得到动脉、门脉期两组图像。螺旋CT的出现使得CT增强扫描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因为螺旋CT拥有较大热容量的管球 ,能进行快速容积扫描 ,病人可以进行良好的呼吸配合 ,完全能在肝动脉期和门脉期重复全肝扫描。这种方法明显提高了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和病变定…  相似文献   

16.
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诊断微小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小肝癌(MHCC)的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27例微小肝癌患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50-55s、平衡期2-3min、延迟期5-7min,多时相薄层3-5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ml/s,剂量为1.5-2.0ml/kg。结果共发现36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1.7%、72.2%、77.8%、83.3%,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率为94.4%;DSA检出MHCC的敏感性为33.3%。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MHCC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最佳,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可以提高MHCC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对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60s延迟2~3min,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5%(28/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面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早期肝癌病人,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发现21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85.71%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29%无明显强化,但显示肿瘤血管;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CT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扫描;MR采常规自旋回波序列、LAVA序列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157个病灶,病灶<3cm(小肝癌)54个,动态MR检出率90.7%,螺旋CT检出率70.4%。157个病灶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94.3%、87.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准确率为89.8%、87.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硬化出现肝癌强化特征,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平 《当代医学》2010,16(22):76-7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60例共发现9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5%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