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式的选择(附5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兴海  马成权 《安徽医学》2010,31(6):598-60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手术治疗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21例,患侧腺叶+峡部全切+对侧大部分切除25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对侧次全切2例,甲状腺全切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9例确诊颈淋巴结转移及10例颈淋巴结肿大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6年,无死亡病例,暂时性声音嘶哑2例,颈淋巴结转移1例,无甲状旁腺功能不全,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方宜根据具体情况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加行对侧大部(次全)切除及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状癌96例,滤泡状癌36例,证实有淋巴结转移35例(淋巴结转移率28.51%)。Ⅰ期癌31例,Ⅱ期癌42例,Ⅲ期癌10例,Ⅳ期癌49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98例,其中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6例,标准颈淋巴结清扫术18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术11例,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3例,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0例。包括双侧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8例。随访89例,仅有8例死亡,其中死于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7例。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推荐手术方式为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不推荐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如Ⅵ区或颈部肿大淋巴结阳性,则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双侧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讨论双侧甲状腺癌原发病灶及颈淋巴结的术式选择.方法 25例双侧甲状腺癌患者,18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6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及对侧腺叶近全切除术,1例行双甲状腺叶近全切除术.10例行同期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分期行一侧功能性颈清扫术及对侧传统颈清扫术,11例行单侧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 25例随访6个月~6年,1例未分化癌死亡,1例出现气管侵犯行全喉切除术,3例合并肺转移病情稳定,20例无瘤生存.术后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未出现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除单发微小癌可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其余病例应行全甲状腺叶切除术.术前颈淋巴结转移者(N^+),应同时行一侧或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对N0患者应常规清扫颈前区淋巴结(Ⅵ组),根据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决定是否进一步行功能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潘邦杰  王斌策 《北京医学》2006,28(4):221-223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82年至2003年收治的9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均以颈部肿块就诊,术前28例行针吸细胞学检查,19例确诊.68例(73.1%)行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22例行患侧次全切除术;3例行全甲状腺切除.55例颈淋巴结转移者中,15例行功能性颈部清扫术;38例行局部颈淋巴结清扫术;仅2例行根治性清扫术.无手术死亡者.结论PTC术前诊断困难,针吸细胞学检查是惟一能术前确诊的方法.对PTC治疗应以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为主,全甲状腺切除术仅用于双叶癌、多灶癌、有远处转移须做131I治疗的患者.有颈淋巴结转移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除原发癌明显向包膜外或腺叶外侵出者外,没有必要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价值。方法:对58例CN0期甲状腺微小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均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同时行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22例见淋巴结转移(37.93%),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但总体轻微。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cN0PTC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一组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各50例,统计两组标本的癌灶数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数目、甲状旁腺误切数目。监测术后24,48,72h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记录低钙血症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甲状腺全切除组多发癌灶10例,多于对照组的5例(P<0.05)。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56枚、平均(5.12±1.42)枚/例;对照组240枚,平均(4.8±1.39)枚/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数甲状腺全切除组为128枚(50%),对照组为124枚(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例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3例(46%),对照组21例(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甲状旁腺误切情况、一过性及永久性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随访24-56个月,甲状腺全切除组无复发及转移。对照组4例术后1-2年对侧出现癌灶,补充行对侧腺叶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例术后1.5和3年分别出现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补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发生。结论: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能避免术后癌灶残留,与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其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降低,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明 《实用全科医学》2007,5(7):575-57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本组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全切加对侧部分切除13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对侧次全切22例,甲状腺全切9例,1例峡部癌行峡部全切加双侧腺叶次全切。对30例颈淋巴结肿大和5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阳性的NO患侧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以下简称颈清),其中患侧改良颈清28例,患侧根治颈清3例,双侧改良颈清4例;27例NO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阴性未进一步颈清。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治疗性颈清组淋巴结转移74.3%(26/35),中央区淋巴结受累88,5%(23/26)。随访4—6年2例高龄患者死于其他疾病,1例颈部复发合并肺转移带瘤生存。3例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无瘤生存。治疗性颈清组与中央区清扫组复发率分别为5.7%(2/35),7.4%(2/27)(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宜根据具体情况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或加行对侧次全(或大部)切除;淋巴结肿大者应予患侧治疗性颈清;对于NO病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并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阴性者观察随访,阳性者行患侧治疗性颈清。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甲状腺癌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宝生  林擎天  金立  邓磊 《河北医学》2010,16(8):956-958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32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左侧14例,右侧16例,双侧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29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3例。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21例,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6例,双侧甲状腺全切5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11例。结果:全组康复良好,经1-10年随访无肿瘤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结论: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术是最合适的术式,对有颈淋巴结转移或/和对侧甲状腺叶亦有结节者应做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颈淋巴结清扫和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滤泡状腺癌应做双侧甲状腺与峡部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最佳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方法 复习文献,结合我院的治疗经验. 结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中心病灶为30%左右;一侧腺叶切除后对侧复发几率为5%一1 5%.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3.9%.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和1 0年生存率分别为80.1%和73.4%. 结论 超声有助于诊断甲状腺肿瘤的性质.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对肿瘤局限于一侧腺叶.行患侧腺体加峡部切除术;双侧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除是唯一合理选择.对颈部淋巴结临床阳性患者,应给予淋巴结清扫.反对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病理证实的PTMC 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拟诊PTMC 58例(65.17%).89例中行患侧甲状腺+峡部甲状腺全切除63例,息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7例,甲状腺全切除9例.23例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6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同时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均有淋巴结转移.术后1例复发.结论 超声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患侧腺叶+峡部甲状腺全切除是可行的,同期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2例;行甲状腺双叶切除58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5例,淋巴结阳性15例;行颈部淋巴结改良根治术3例,淋巴结阳性3例.原发灶直径≤1.0 cm和>1 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和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桥本甲状腺炎常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即使为微小癌,也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淋巴结转移亦相应增多.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手术中,应行甲状腺双叶切除,必要时加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108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57-558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搜集2004年1月-2010年10黄山市人民医院外科诊治10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对手术方式、效果进行分析。甲状腺患叶切除+峡部切除76例,患叶甲状腺切除+峡部全切+对侧大部分切除22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4例有侧淋巴结转移的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患叶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全切+双侧功能性淋巴结清扫2例,始息手术2例。结果术后低钙血症3例为2.7%,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2例为1.8%,暂时性声音嘶哑3例为2.7%,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为7.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8例为53%,术后随访1个月-6年,无死亡病例,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行个体化的治疗,术中正确辨认喉返神经可减少喉返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2月-2011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期间由同一主诊组施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1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24h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及血钙低于正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0.05),两组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在手术中应注意避免对甲状旁腺腺体的直接损伤,并注意对其血供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孙志强 《中外医疗》2013,32(3):10+12-10,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患者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一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全甲状腺切除+一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但出现手术并发症者6例(暂时性声音嘶哑2例,呛咳、误咽1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3例)。随访1~4年后,5例复发。结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症较少,4年复发率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时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的资料。结果中央区颈淋巴结阳性率55.36%(31/56),原发灶侵出包膜者、肿瘤直径〉1.0cm中央区颈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75.0%(6/8)、65.9%(29/44)。术中1例食管损伤,术后4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暂时性低血钙,无出血、永久性喉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5年,行甲状腺超声、cT、核素扫描检查无复发、转移。结论根治性原发灶切除时清扫中央区颈淋巴结是eN0甲状腺乳头状癌必要而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选择较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组1,患者40例,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组2,患者40例,仅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组3,患者40例,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常规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对比其疗效。结果:1.所观察120例患者全部生存。组1及组3中均有1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2.5%,组2中有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组1及组3患者的复发率与组2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1与组3间无明显差异(P〉0.05)。2.组1患者中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2例,转移率为30%。组3患者中发现中央淋巴结转移13例,转移率为32.5%,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合理的治疗方法,它不但疗效明确,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0例,依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数量将转移组患者分为3组,A组(淋巴结转移数=1个)27例,B组(淋巴结转移数=2个)14例,C组(淋巴结转移数≥3个)24例。比较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A、B、C 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转移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 <0.05)。转移组患者65例,其中A组27例,B组14例,C组24例,3组患者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85%、71.43%和83.33%。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5例,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51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在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的敏感性为96.08%,阳性预测值为75.38%。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越多,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术中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侧区淋巴结清扫术,预防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或>1.0cm无关(χ2=0.42,P>0.05);与原发灶是否侵犯包膜(χ2=8.76,P<0.01)及年龄<45岁或≥45岁(χ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整群选取并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68例,其中行甲状腺全切+双侧标准改良根治(功能性颈清术)8例;一侧标准改良根治+对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20例;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12例;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颈侧区(Ⅱ、Ⅲ、Ⅳ区)清扫28例。结果所有患者并发症短时间内恢复,无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术后患者均行左旋甲状腺素片行抑制治疗,高危患者均行I131治疗,68例随访至今均存活,无一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双侧甲状腺癌一期行甲状腺全切+双侧多功能保留的甲状腺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而且减少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及费用;单臂弧形切口比横弧形切口对侧颈区的清扫更具优势;“个体化”地选择手术方式,熟悉解剖、精细操作,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