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289名6~17岁中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cIMT,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cIMT的关系.结果 男生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均高于非肥胖组(P值均<0.05);女生肥胖组与非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和血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人群肥胖组cIMT增厚风险OR值及95%CI为3.03(95%CI=1.11~8.28);男女生肥胖组OR值及95%CI为4.32(95%CI=1.23~15.21),1.45(95% CI=0.23~9.37).结论 肥胖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的cI-MT水平和cIMT增厚检出率.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降低儿童青少年血管结构异常风险.  相似文献   

2.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不同肥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852名潍坊市初中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并测量初中生的身高、胸围和体重.结果 不同睡眠时间组(>7h和≤7h)的BMI分别为(20.29±3.57) kg/m2和(21.56±3.63)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7±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睡眠障碍组BMI分别为(20.11±3.47) kg/m2和(20.84±4.08)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8±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初中生睡眠质量与BMI[OR(95%CI)=1.33(0.92~1.92)]和WHtR[OR(95%CI)=1.53(1.11~2.17)]关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控制BMI后,睡眠质量与WHtR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两种类型肥胖均相关,和向心性肥胖的关联性较强.改善初中生睡眠质量有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  相似文献   

3.
探讨母亲妊娠期和围生期因素对儿童血压的影响,为深入探讨妊娠期与围生期相关因素对儿童血压的长期影响机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无锡市1993-1995年建立的出生队列于儿童期进行随访,并对其进行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随访到2 256名年龄在10~13岁的儿童.正常出生体重组儿童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00.40± 10.58)、(65.45±8.95)mm-Hg;高出生体重儿童的SBP和DBP分别为(99.81±9.96)、(65.02±8.65)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0,1.33,P值均>0.05).调整性别、儿童期年龄、儿童期体质量指数(BMI)和生活行为因素,将母亲妊娠期和围生期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时职业为“其他”儿童的儿童期收缩压较低;在正常出生体重组,非第1胎儿童的收缩压较高,儿童收缩压随着出生时身长的增加而增加,母亲产时有妊高症儿童的收缩压较高,且血压升高的风险增加(OR=3.13,95%CI=1.33~ 7.32);在高出生体重组,母亲产时有妊高症儿童的血压较高,血压升高风险也增加(OR=2.96,95%CI=1.44~6.08).结论 母亲产时妊高症是儿童期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控制孕妇妊娠期血压升高或妊高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鲁西南地区二孩家庭中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二孩家庭的养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山东省鲁西南地区16所幼儿园2646名二孩家庭和2074名一孩家庭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忽视状况调查.结果 鲁西南地区二孩家庭学龄前儿童的总忽视率为27.37%,忽视度为(40.15±5.51).男童身体忽视率(10.39%)、情感忽视率(21.85%)、总忽视度(38.15±4.88)和情感忽视度(46.12±6.91)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4.57,6.65,4.58,4.72,P值均<0.05);不同年级儿童总忽视率、总忽视度、各层面忽视率和忽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兄弟姐妹年龄在7~<13和≥13岁的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30.44%,32.77%)、身体忽视率(10.20%,12.00%)、情感忽视率(23.06%,25.35%)、总忽视度(44.71±5.98,45.33±5.20)和情感忽视度(45.95±7.12,48.86±4.97)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1.10,4.55,27.92,24.13,19.83,P值均<0.05).二孩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27.37%)、情感忽视率(23.47%)以及总忽视度(40.15±5.51)、情感忽视度(43.68±6.83)均高于一孩家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4.98,4.96,3.76,8.53,P值均<0.05).影响二孩家庭学龄前儿童是否受到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兄弟姐妹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主要实施人(OR值分别为0.58,0.61,1.54,P值均<0.05).结论 鲁西南地区二孩家庭中学龄前儿童的忽视情况高于一孩家庭,其中学龄前男童和长子处在学龄期的学龄前儿童忽视情况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饮食与生活习惯特点,为预防和纠正肥胖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153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及习惯,并与68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肥胖儿童9种不良饮食习惯报告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肥胖儿童每天看电视和玩计算机时间、睡眠时间分别为(2.56± 1.01) (11.56±2.32)h,明显多于对照儿童的(1.23±0.23)(8.38± 1.2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2,10.61,P值均<0.01);肥胖儿童的每周体育活动时间和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分别为(2.11±1.24) (2.15±1.11)h,少于对照组的(6.41±1.67) (4.19±1.4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9,11.50,P值均<0.01).结论 不良饮食与静坐少动的生活习惯在单纯性肥胖儿童中普遍存在.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及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于2007年5-6月对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1 499人,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和空腹血糖、血脂检测.比较不同体质指数(BMI)人群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水平及各指标异常率,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各危险因素聚集性分析.结果 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49.9%.其中男性65.7%,女性33.5%,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正常体重成人相比,超重和肥胖组成人SBP、DBP、TC、TG、LDL-C和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SBP、高DBP、高TC、高TG、高LDL-C和低HD L-C检出率均明显升高(P<0.05).超重和肥胖成人SBP、DBP、TC、TG、LDL-C升高的危险性分别为BMI正常成人的2.27、2.37、2.97、2.24、5.37倍,HDL-C降低的危险性为BMI正常成人的4.02倍.拥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个数与体重指数等级呈线性相关(X2趋势=238.485,P=0.000).结论 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群超重和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了解家长抚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对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明确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行为及影响行为因素的差异.方法 对哈尔滨市幼儿园头胎儿童(二胎已生育家庭)与独生儿童(同性别、同班级、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个月的独生儿童1∶1配对)共156对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父母抚养行为问卷(CRPR)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结果 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心理行为总分分别为(17.88±5.93)(19.13±6.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两组家长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1,0.40,P值均>0.05).在抚养方式上,头胎儿童父母的接纳和鼓励成就得分高于独生儿童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2.12,P值均<0.05);在家庭功能方面,两组家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05).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得分与家长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家长抚养方式及家庭功能有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头胎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受同胞关系影响(B=8.74),独生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受家庭角色功能影响(B=1.27).结论 头胎儿童与独生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没有差别,但和谐的同胞关系、家长良好的情绪、适宜的抚养方式和健全的家庭功能可以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儿童青少年的血压现状及高血压检出情况,为防控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方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对2014年宁夏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11 132名7~17岁学生的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平均收缩压(SBP)为(106.64±12.27)mmHg,舒张压(DBP)为(69.26±9.07) mmHg.男生SBP水平[(108.00±13.00) mmHg]高于女生[(105.29±11.34) mm-Hg],回族学生SBP[(107.73±12.13) mmHg]、DBP[(69.54±9.02) mmHg]水平均高于汉族[(105.79± 12.31)(69.04±9.10) mmHg];乡村儿童青少年SBP[(106.31±11.87) mmHg]低于城市[(106.99±12.67) mmHg](t值分别为11.751,-8.307,-2.846,2.932,P值均<0.01).共发现高血压1 564例,检出率为14.0%,以17岁年龄组最高(18.0%);高值血压检出1 637例,检出率为14.7%,以13岁年龄组最高(23.4%).汉族学生高血压检出率(12.9%)低于回族学生(15.5%)(x2=14.604,P<0.01);不同性别和城乡学生高血压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宁夏回族自治区7~17岁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高度重视监测儿童青少年的血压,以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调查分析河南省3~5岁儿童患龋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龋病预防工作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两县、两区选取12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5岁儿童共1296名进行乳牙患龋状况调查,并对家长进行口腔健康行为、知识和观念的问卷调查.结果 1296名儿童中,患龋755名,患龋率为58.3%,龋均2.83.男、女童患龋率(60.5%,56.0%)和龋均(2.88,2.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2.64,0.22,P值均>0.05).3,4,5岁年龄组的患龋率分别为46.7%,60.9%,67.5%,龋均分别为2.02,2.85和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40.00,21.68,P值均<0.01).城市、农村儿童患龋率分别为58.9%,57.7%,龋均分别为2.87,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0.20,0.1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出生后6个月内喂养方式、是否到牙科医院就诊过以及自评牙齿和口腔健康状况是河南省3~5岁儿童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河南省3~5岁儿童乳牙患龋状况严重.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提高儿童的牙齿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儿童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抽取海口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共计1 200名,使用睡眠状况调查问卷对儿童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儿童睡眠障碍检出率为50.00%,其中男童为50.90%,女童为48.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P>0.05).各年龄段儿童睡眠障碍检出率分别为3岁组48.45%,4岁组50.33%,5岁组50.55%,6岁组4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P=0.97).儿童每日总睡眠时长为(10.53± 1.05)h,夜间持续睡眠时长为(8.69±0.78)h,白天睡眠时长为(1.84±0.67)h,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均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7.52,3.04,7.8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经常感冒、家中有地毯、食欲差、看护人变换、养育观念不一致、家长入睡时间晚、母亲有睡眠问题与发生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65,1.67,1.40,1.18,1.25,1.42,1.39,1.73),孩子和父母分床睡(OR=0.75)、孩子睡眠规律(OR=0.32)与发生睡眠障碍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儿童睡眠障碍与体质、家庭养育环境、抚养人健康知识、父母睡眠习惯、儿童睡床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应从多方面入手,做好学龄前儿童的睡眠管理,降低睡眠障碍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老年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DN组和非DN组,每组各43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舒张压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N组餐后2 h血糖为(14.13±4.46)mmol/L,TG为(1.51±0.79)mmol/L,收缩压为(141.16±19.08)mm Hg(1 mm Hg=0.133 kPa),HbA1c为(7.55±2.09)%,均高于非DN组的(11.19±4.22)mmol/L、(1.20 ±0.53)mmol/L、(132.79±17.40)mm Hg、(6.65±2.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DN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餐后2 h血糖和TG.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DN与餐后2 h血糖和TC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疆博尔塔拉州(博州)维吾尔族(维)、哈萨克族(哈)、蒙古族(蒙)、汉族人静息心率(HR)与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的关系。方法利用2004年新疆博州维、哈、蒙、汉族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4335人(维、哈、蒙、汉各1248、1054、818、1215例),通过回归分析寻找静息HR和CVD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随着静息HR增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腹围(W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血脂紊乱、≥3项CVD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均有逐渐增高趋势(均P〈0.05);应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和静息HR〈65次/min比较,静息HR〉85次/min者SBP、DBP分别增加8.9mmHg、4.1mmHg(P=0.000),高血压发生风险是1.82倍(95%CI1.45—2.28);WC、BMI分别增加2.2cm、0.8kg/m^2(P=0.0130),肥胖风险是1.37倍(95%CI1.08~1.73);FBG增加0.8mmol/L(P:0.000),高空腹血糖风险是2.77倍(95%CI2.13~3.59);血脂紊乱风险是1.58倍(95%CI 1.26~1.97);CVD危险因素≥3项聚集出现的风险是2.80倍(95%CI2.10~3.74)。结论新疆博州地区维、哈、蒙、汉族人群中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肥胖、高血压、高空腹血糖、血脂紊乱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风险增加,并且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易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T2DM)BMI变化与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关联。方法 基于农村社区T2DM队列,基线和随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TG、LDL-C和HDL-C。分析中剔除随访期间死亡及失访或信息不全者,共纳入8 953例研究对象。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变化和心血管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关联。结果 基线调查时,有40.97%的T2DM患者伴有超重肥胖。超重肥胖组的SBP、DBP、TG水平显著高于BMI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BMI正常组(P<0.01)。随访期间,患者血糖控制率上升了15%,不同BMI变化组的HbA1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BMI持续正常组相比,持续超重肥胖组的HbA1c水平下降幅度较小,SBP、DBP上升幅度较大;HbA1c、SBP、DBP、TG、HDL-C不达标比例分别比BMI持续正常组高1.142(1.057~1.233)倍、1.123(1.055~1.196)倍、1.220(1.128~1.320)倍、1.400(1.282~1.528)倍、1.164(1.069~1.267)倍;BMI转为异常组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变化与持续超重肥胖组相似;BMI转为正常组血糖、血压等变化值以及不达标比例与BMI持续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变化值与SBP、DBP、TG和LDL-C的变化值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BMI异常变化将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不利变化,BMI的正常化将有利于CVD不良因素的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初发1型糖尿病(T1DM)儿童血脂水平, 并分析其与患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儿童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68例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内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T1DM患儿血脂水平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T1DM组儿童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691、7.705、4.119, P<0.001), 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845, P<0.05)。血脂异常组患儿HbA1c水平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患儿[(13.09±2.71)% vs.(11.78±2.56)%, t=3.209,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T1DM患儿TC、TG和LDL-C水平与HbA1c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547、0.514、0.438, P<0.05), HDL-C与HbA1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09, 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TC和TG与HbA1c显著正相关(β=0.008, 0.045, P<0.05)。结论 T1DM患儿中血脂异常比例较高, HbA1c水平越高合并血脂异常风险越高, 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病程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2 6 8例短病程T2DM患者 (新诊断或病程在 1年以内 )通过超声波大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检测 ,界定有无动脉粥样硬化 (AS)分为AS组 (10 1例 )和非AS组 (16 7例 ) ,对两组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1)AS组的年龄、BMI、吸烟指数 (SI)、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h)、C -反应蛋白 (CRP)均高于非AS组(P <0 .0 5 ) ;有DM家族史的比率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低于非AS组 (P <0 .0 5 )。 (2 )两组间性别、DM病程、空腹血糖 (FPG)、服糖后 2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 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h)、空腹胰岛素 (FINS)的差异无显著性。 (3)Pearson相关分析 ,提示大动脉平均IMT与年龄 (r =0 .346 ,P <0 .0 0 1)、BMI(r=0 .2 2 9,P =0 .0 0 1)、SI(r =0 .349,P <0 .0 0 1)、收缩压 (r =0 .2 5 8,P <0 .0 0 1)、舒张压 (r =0 .2 0 7,P =0 .0 0 2 )、LDL -Ch(r=0 .178,P =0 .0 0 8)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短病程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主要与年龄、吸烟、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LDL -Ch血症、胰岛素抵抗 (IR)及CRP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6~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睡眠现状,探索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的参与者开展线上调查。由家长完成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父母教养压力问卷(PSI-SF),纳入同时完成两份问卷且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由母亲回答的1 136对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联。  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78.52%,有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教养压力问卷得分(86.66±17.31)高于无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78.59±17.75)(t=6.42,P < 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没有教养压力的母亲相比,母亲有教养压力时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2.52,95%CI=1.55~4.11,P < 0.01);在以PSI-SF中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一步分析时,结果显示, 相比母亲在育儿压力、困难儿童2个维度没有压力的小学生,母亲有压力的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66,1.76,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以减少母亲教养压力的发生,可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南宁市396所中小学抽取14所学校6~18岁中小学生7893人,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胰岛素(FINS)的血液生化检测,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MS患病率为正常组0.57%、超重组4.53%、肥胖组26.80%.(2)除HDL-C均值随肥胖增加而降低外,其余各指标均值、异常率比较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MS有影响的指标为腰围(OR=1.087,95%CI:1.033~1.143)、SBP(OR=1.073,95%CI:1.032 ~ 1.1 16)、FBG(OR=1.394,95%CI:1.568 ~3.423)、TG(OR=3.213,95%CI:1.410 ~ 7.319)、HDL-C(OR=0.001,95% CI:0.000~0.012).结论 儿童青少年MS与肥胖密切相关,其患病率和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校教职工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该人群防治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对郑州大学2008年参加健康体检的3 929名教职工的体检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总体人群糖尿病(DM)和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病率分别为10.1%(397/3 929)和17.4%(682/3 929),其中男性DM和IFG的患病率分别为11.4%和22.5%,明显高于女性患病率8.7%和11.8%(P<0.05);超重和肥胖、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舒张压、高收缩压的检出率分别是49.5%、13.6%、28.6%、14.9%、15.5%;随着年龄、体质指数、血脂、血压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均明显上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体质指数、甘油三酯、收缩压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郑州大学教职工糖尿病患病率已处于较高水平,随年龄增长糖尿病率逐渐增加,超重和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的脂肪细胞因子等指标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 调查儿童青少年827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和血压,检测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等指标,比较超重与肥胖组和正常组的差异,分析其与超重和肥胖的关联性。结果 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组,调整性别和年龄分期因素后,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B、瘦素和TNF-α水平仍高于正常组,与B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9、0.304、0.249、0.151、0.148、0.432和0.157),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脂联素含量则低于正常人群,并与BMI呈负相关(r分别为-0.112和-0.182),差异和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由瘦素、TNF-α、SBP、IGF-1和年龄因素构成的回归方程可解释BMI信息量的51.2%(F=172.440,P<0.001)。结论 超重与肥胖儿童青少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改变,瘦素、TNF-α和IGF-1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有关,可能参与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