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7月诊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曲度、疼痛和颈椎功能障碍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和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较治疗前减小,颈椎曲度较治疗前增加;其中观察组患者疼痛(VAS)和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等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减少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牵引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青年颈型颈椎病76例治疗10天,其中对照组37例仅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39例以颈椎牵引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治疗前、后疼痛进行评分,采用皮尺测量法、Borden氏测量法对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值进行测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前VAS评分7.29±1.26分,治疗后VAS评分0.85±1.54分;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7.32±1.29分,治疗后VAS评分4.26±1.37分。观察组治疗前颈椎曲度3.19±1.41mm,治疗后颈椎曲度6.85±3.28mm,治疗前后差值3.66±2.37mm;对照组治疗前颈椎曲度3.23±1.45mm,治疗后颈椎曲度4.79±2.74mm,治疗前后差值1.56±2.02mm。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引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疗效好、见效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范炳华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下称范氏特色推拿法)结合颈椎后伸杠杆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科门诊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观察组采用范氏特色推拿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优于对照组(88.89%)(P<0.05)。两组的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VAS评分、NDI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范氏特色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颈部功能及颈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仰卧角度牵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颈肩腰腿痛四科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仰卧角度牵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牵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弓弦值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仰卧角度牵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有效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恢复患者的颈椎曲度,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水针刀联合葛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水针刀治疗,观察组联合葛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NDI、VA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的75.51%(P<0.05);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颈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缩短(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DI及VA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麻木、项强、恶寒怕风症状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水针刀联合葛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及颈椎功能,缓解疼痛,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百劳滞针加灸配合后溪、手三里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颈百劳滞针加灸配合后溪、手三里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持续枕颌带牵引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临床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临床结局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NDI指数和治愈率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颈百劳滞针加灸配合后溪、手三里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筋骨康结合吴氏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扶他林软膏配合TDP治疗仪治的方式,治疗组采用筋骨康(生川乌、北细辛、乳香、没药、三七、血竭、鸡血藤)配合吴氏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目测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评分)、不良反应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的VAS评分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康结合吴氏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良好,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钛板融合器系统在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8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钛板融合器系统治疗,观察组采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颈脊髓功能以及影像学结果.结果: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ROM、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可减轻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改善颈椎和颈脊髓功能,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海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6例CS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给予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变化情况,以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1%(57/59),对照组为77.61%(52/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NDI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白脉软膏按摩项背部配合颈痛颗粒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采用白脉软膏按摩项背部加颈痛颗粒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颈痛颗粒内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颈部疼痛VAS评分及颈椎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椎功能评定积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脉软膏按摩项背部配合颈痛颗粒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并且对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和颈椎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不稳定性脊髓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治疗分数(JOA)、颈椎疼痛程度(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VAS、NDI、颈椎曲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1.8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颈椎牵引疗法,观察组予以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控制率和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优势(P<0.05);且两组治疗后在简易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NDI法、颈曲度值、颈椎关节位移指数、临床症状体征上比较,观察组也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之于颈椎牵引疗法的临床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丰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8例多节段脊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ACCF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镜下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神经功能、颈椎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两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JOA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颈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曲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8%,低于对照组的16.95%(P<0.05)。结论:与ACCF术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痹汤联合内热针及针刀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根性疼痛及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本院收治的CSR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颈椎牵引、理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痹汤联合内热针及"T"型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c Gill疼痛问卷(MPQ)评分(PRI、VAS、PP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PRI、VAS、PPI、MPQ总分、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痹汤联合内热针及针刀可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临床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纯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结合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疗效。结果 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弧弦距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NDI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病证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角度旋牵推顶正骨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效果较为明显,能够缓解青少年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46-848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8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予以颈椎间盘切除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并采取相关措施及时预防医院感染;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优良率67.86%,总有效率85.71%,感染发生率14.28%;观察组优良率83.33%,总有效率为93.33%,感染发生率3.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在VAS评分、NDI评分、融合曲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接诊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情况以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病变颈椎椎间高度、疼痛程度、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效果明显,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较低,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颈椎曲度、JOA评分、SF-36评分、VAS评分改善较好,治疗效果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而且患者疼痛较轻,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调节式头部固定器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后路手术患者,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采取传统头架,观察组术中采取可调节式头部固定器。对比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统计并对比压疮发生率,比较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值及颈椎JOA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71.14±11.30)min,住院时间(8.70±1.04)d,短于对照组的(99.22±15.70)min、(11.89±2.10)d;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65.67±16.95)ml,低于对照组的(179.15±28.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值及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JOA评分及JOA改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式头部固定器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颈椎功能障碍及颈椎生理曲度值改善更明显,压疮发生率更低,建议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CD)对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与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观察组接受PECD。随访3个月评价Macnab疗效,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后颈痛、上肢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CA)及ROM,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Macnab疗效(89.47%)与对照组(86.8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颈痛、上肢痛VA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CA、NDI指数、ROM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CA低于对照组,ROM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创口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或神经根撕裂及脊髓损伤;对照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或吞咽异物感,随访3个月时,3例仍存在吞咽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结论:PECD与ACDF用于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的疗效相当,且术后均可增大颈椎Cobb角与颈椎屈伸活动度,降低NDI指数,但PECD对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不如ACDF,而在保留颈椎活动度方面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松紧结合"思路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颈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1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松紧结合"思路指导下的针刀松解+颈部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弓弦、网眼理论"指导下的大"T"整体松解术+颈部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两组各55例。分别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和治疗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53/55),治愈率21.8%(12/55),对照组总有效率90.91%(50/55),治愈率7.27%(4/5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松紧结合"思路指导下的颈型颈椎病治疗,对比"弓弦网眼"理论指导下的治疗,能够更有效地缓解颈部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增加颈椎生理曲度,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