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利用中药药性数据预测平台对部分中药组分和中药饮片药性进行预测,建立中药饮片与中药组分药性的关系。方法:在组分药理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药性数据预测平台,对中药组分的药性进行预测。结果:中药饮片与中药组分药性预测相同与相近的结果总和达到了75%以上。结论:饮片药性与中药组分药性之间存在自相似关系,体现了不同层次间的药性具有继承性、加和性和涌现性。  相似文献   

2.
过红玲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9-2412
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结论:本研究以探索中药药性-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为主线,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为解析药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临床代替中药熊胆使用的合理性,分别分析它们和中药熊胆在药性上存在的差异。方法:根据医学典籍对中药熊胆药性的描述,并参考《中药学》总结熊胆的药性;根据CNKI数据库中胆汁酸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和总结;论文根据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运用本课题组已建立的药性预测模型,预测各胆汁酸的药性,并将预测结果与熊胆的药性相比较。结果:熊胆中的胆汁酸类成分大部分都有苦寒之性,它们药性的加合可体现熊胆的药性组合。结论:熊胆中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均能发挥熊胆的部分作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顾浩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0-2403
目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组方配伍的核心理论依据。该文通过药性组合探讨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目的在于将药性配伍规律引入到复方药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发挥药性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以代表性归经"肺经"为例,收集整理2010年版药典中归肺经中药药性组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述中药的全部药理研究文献,并参考《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不同性味的归肺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平甘肺能降血糖、抗缺氧、免疫促进;平苦肺能够抗菌、降血压、抗氧化;温甘肺能够镇咳、抗菌;温苦肺能祛痰、抗炎等。同时,归肺经中药也具有相似的药理特征,例如抗菌、抗炎,与肺为门户易感外邪的特点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味归肺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连通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想的中药药性组方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外来药物-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研究外来药物药性的新方法,并以玛咖为例对其进行阐释与验证。方法 首先整理玛咖药理作用的综述类文献,建立玛咖与其药理作用的关联,并查找相关的用药规律分析文献,建立玛咖的药理作用与传统中药的关联,再以《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为依据获取传统中药与药性的关联,最终构建出“玛咖-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进一步从该网络中解拆出每个药理作用的“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再通过处理相关数据计算玛咖的药性占比。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玛咖的药性应为:性微温,味甘、辛、苦;归肾、肝、脾经;功效是滋肾益精,疏肝止痛,健脾补气。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进程,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关系模型可用于中药组分功效的预测,对中药及中药组分功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  相似文献   

8.
顾浩  马莉  袁斌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17-2421
目的:功效网络是揭示中药功效作用机制和功效间关系的复杂网络。利用功效-药性的关系,构建温辛肝活血功效网络,阐明活血治疗肝癌的原理。以温辛归肝经的活血药红花为例,探讨功效网络在中药有效成分辨识及组合配伍中的应用。方法:该文利用前期工作中,活血功效的相关药性组合温辛肝为研究对象,收集具有温辛肝药性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和卡方检验得到温辛肝活血关联度最高的药理作用组合。利用DrugBank数据库收录的药理靶点数据,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背景下,根据“功效-药性-药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为主线,构建温辛肝活血功效网络。结果:活血一方面通过影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凋亡、抗炎直接治疗肝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抗凝、抗黏、调节局部血循环,防止癌细胞转移和增强组织对抗癌药敏感性,从而间接治疗肝癌。基于活血网络靶点筛选的红花有效成分群中,红花黄色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等已有文献证明具有抗肝癌作用,说明了该文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功效网络的用途。结论:功效网络是揭示中药治法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中药治疗特定疾病的关键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药功能与药性的关系,建立基于功能的药性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预测药物缺失的药性,为药性研究与完备提供支持。方法:以200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功能、药性数据为依据,利用决策树学习算法,分别对功能与四气、功能与五味、功能与归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预测模型;根据相应模型,对缺失药性进行预测。结果:建立四气、五味、归经预测模型共20个,表明多数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利用模型对药性的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所建立预测模型可用于缺失药性的补遗与完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药性组合模式,研究托吡酯的新功能,将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老药新用途的发现。方法:根据《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找出托吡酯的药性,再根据糖尿病、高血压、癫痫、肺癌4种疾病的治则治法,依据功效与药性组合关系及总结其对应的药性组合模式将托吡酯的药性组合与各疾病所对应的药性组合进行比较,预测托吡酯的新功能。结果:经过比较,发现所对应的药性组合与托吡酯的药性组合相符,并有相应文献佐证,而其他几种则没有。结论:该文基于药性组合模式,通过中医临床经验,进行托吡酯新功能的筛选,发现托吡酯除对癫痫有治疗作用外,对糖尿病、高血压、肺癌亦有作用,根据药性组合模式探究药物新功能,可大大缩短新药研发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抗抑郁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冰清  邵欣欣  付晓凡  周梦婕  陈聪 《中草药》2021,52(11):3344-3352
目的解析中药复方中抗抑郁中药的宏观属性(四气、五味、归经等)分布规律及中药与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1018篇文献,整理出163首复方,涉及262味中药,8种现代药理作用机制;通过频数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起到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多为苦、辛,温、寒,归肝、脾、心经的中药,且不同时代的用药规律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明代以前以"肺脾二经"为主,明代后期至现代以"肝脾二经"为主的用药规律。结论具备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属性及作用机制具备一定的分布规律,抑郁症可从肝脾论治,且与脑肠轴相关机制关系密切。这为新的抗抑郁药物及其成分的活性筛选以及抗抑郁药物的实验研究提供数据以及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创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树图差异度算法,为中药青蒿鉴定研究提供新工具。方法:结合文献研究筛选中药青蒿"宏观、中观、微观"(简称"宏、中、微")等关键信息。在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引采国内外专业领域相关上位标准,为每个数据元分配与语言无关的唯一标识,建立相关数据元编码规则。将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在弹性结构编辑器上,创建返回格式为第5版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5)或XML树图。在差异度相关算法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同时兼顾拓扑和语义的中药青蒿XML树图差异度算法,并建立青蒿相关数学函数表达模型,通过计算结果与现实实际的对比,不断调试算法模型,直至核涵算法模型收敛。结果:通过对差异度算法研究可对XML树图进行两两间差异度比较计算,最终优化确立中药青蒿的鉴定模型,经测试树图计算分析该模型有效率达100%。结论:创建的XML树图差异度算法能够有效辅助鉴定中药青蒿,为中药领域智能化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许敏  姜壮壮  陶丽  刘延庆 《中草药》2019,50(14):3477-3483
中药血清药理学通过从正常与疾病模型动物血清中分离、鉴定血清移行成分从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中药药效成分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属于低溶解-低渗透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但生物效应高,血清药理学不能评价非血清移行成分的功效关联规律。基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成分的渗透性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各自的渗透性行为,形成不同的口服吸收处方。因此中药成分的渗透性尤其是多组分共存条件下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是解决中药功效物质基础问题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首先概述了中药肠渗透与跨生物屏障渗透性评价的体内外实验模型及其各自的应用价值;然后探讨了常见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与渗透动力学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最后基于渗透性实验模型与构动关系研究,评述近年来关于中药多组分渗透动力学规律及其渗透机制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化学成分之间可以通过促进药物转运或者形成离子配伍而影响成分间的渗透吸收,以期为寻找和预测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及成分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吸收-代谢模型的金铃子散复方配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经典方金铃子散为范例,建立适合中药复杂系统研究的吸收-代谢模型,探讨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吸收行为、吸收-代谢行为与复方配伍的相关性。方法:针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建立中药吸收-代谢研究的体外模型,将药物的肠吸收模型和肝微粒体代谢模型结合起来体外模拟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HPLC定量分析金铃子散可吸收组分及吸收-代谢组分。结果:该模型可用于中药的吸收和代谢过程研究;金铃子散提取物中15个主要组分中的10个组分可被小肠吸收,经A-M模型代谢后出现一个新的组分峰;金铃子散组分吸收比与配伍相关,川楝子是影响主要组分吸收比(Ar)和吸收-代谢比(Mr)的主要因素,延胡索次之,方1和方9主要组分吸收比最大。结论:建立了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研究的吸收-代谢模型并用于金铃子散复方配伍研究;方剂的配伍影响金铃子散可吸收组分比,从体外药代(吸收-代谢差异)的层面阐释方剂配伍理论内涵:所谓的"君药"(川楝子)是影响全方整体吸收、吸收-代谢的主要因素,臣使药(延胡索)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的解毒活血中药组分复方(栀子苷、川芎嗪和甘草酸),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栀子苷、川芎嗪和甘草酸质量浓度3个因素按9个水平数进行均匀设计,应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解毒活血中药组分复方不同配伍水平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表达的23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使用"中药组方优化平台"V1.0分析复方中各组分质量浓度和细胞因子抑制率间的量效关系,获得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效应最佳的中药组分复方并对优化配伍进行验证。结果:栀子苷-川芎嗪-甘草酸(1∶20∶19)的预测复方对脂多糖引起的巨噬细胞过度炎症反应的综合抑制率最高,综合抑制率预测值和试验获得值分别为43.3%和28.3%。结论:运用均匀设计与药效学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可筛选出具有更佳抗炎活性的新中药组分复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靶点蛋白群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考察肉苁蓉苯乙醇苷的脑保护作用。通过构建一种表面键合有肉苁蓉苯乙醇苷的琼脂糖固相微球,利用键合在固相微球表面的苯乙醇苷类分子从脑组织裂解液中特异性捕获相应的脑保护作用相关靶点蛋白,并进行高分辨质谱鉴定。结果肉苁蓉苯乙醇苷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降低脑缺血面积、降低缺血相关行为学评分及提高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利用靶点"钩钓"策略共获得HSP90等18个靶点蛋白。针对这些靶点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将其分为9类,包括抗氧化、离子通道、免疫调节、细胞存活、细胞骨架等。结论从靶点源头上解释了肉苁蓉苯乙醇苷发挥抗痴呆、缓解疲劳、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诸多作用的潜在药理机制,进而也展示了一种解析中药复杂成分体系分子药理机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