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偶发肾癌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提高偶发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96例偶发肾癌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与202例非偶发肾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偶发肾癌相比,偶发肾癌均为Ⅰ~Ⅱ期肿瘤,病理分期低(P〈0.01);平均肿瘤体积小(4.4cm,P〈0.01);术后5年生存率(89.8%)高于非偶发组(45.6%)(P〈0.01)。结论 偶发肾癌病理分期低,肿瘤体积小,术后远期生存率高,偶发肾癌概念的提出,对肾癌的早期诊治及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偶发肾癌的临床特点、生存率。方法对346例肾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生存情况的随访;分为2组,偶发肾癌153例,非偶发肾癌193例,按Robson分期统计各组的病例数,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偶发性肾癌与非偶发肾癌Robson分期的构成比不同,偶发癌分期较低(x^2=31.741,P〈0.01)。偶发癌3、5、10年生存率为84.20%、72.86%、67.15%,非偶发癌为67.78%、60.54%、47.3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8.53,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相同分期偶发癌与非偶发癌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肾癌是否偶发不是影响愈后的因素(β=1.367,P=0.179),分期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因素(β=2.44,P〈0.01)。结论偶发肾癌多低分期,术后生存率较非偶发肾癌高,但同一分期内偶发肾癌与非偶发肾癌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的意义,偶发不是影响愈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CD40分子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与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Envision法)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肾细胞癌组织(32例)和癌旁组织(10例)中CD40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CD40分子表达水平与肾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CD4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7.5%,与肾癌癌旁组织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0的阳性过度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CD40分子在肾癌中的异常表达可为肾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肾癌的生物学,尤其是为抑制Fas和TNFR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基因治疗肾细胞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偶发性肾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ang G  Chen Z  Peng Y  Liu W  Tao L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45-447
目的 探讨偶发性肾癌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2 0年来收治的 10 9例偶发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 2 4 7例同期治疗的非偶发性肾癌进行对比。 结果 偶发性肾癌组和非偶发肾癌组在发病年龄、性别、单双侧和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 ;偶发性肾癌平均直径 (4 1± 1 7)cm ,非偶发肾癌平均直径 (6 4± 3 2 )cm ,差异有显著意义 (t=6 72 ,P <0 0 1) ;偶发性肾癌的病理分期明显低于非偶发肾癌 (χ2 =2 10 .5 2 ,P <0 0 1) ;术后 3年(84 1% )和 5年 (6 8 5 % )生存率高于非偶发肾癌 (χ2 =7.5 1,P <0 0 1)。 1990~ 1999年检出偶发性肾癌 92例 (84 4 % )明显高于 1980~ 1989年的 17例 (15 6 % ,χ2 =19.4 7,P <0 0 1)。B超和CT能明显提高偶发肾癌的检出率 (χ2 =16 6 4 ,P <0 0 1) ;偶发肾癌手术疗效明显优于非偶发肾癌 (χ2 =14 5 4 ,P <0 0 1)。 结论 偶发性肾癌是肾癌未出现临床表现的一发展阶段 ,并非肾癌的另一类型。B超和CT是发现偶发性肾癌的主要诊断方法。此类型的病理分期低、瘤体小、早期发现和尽早根治性肾切除术是偶发性肾癌预后较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扩大根治术治疗无症状偶然发现(偶发)肾癌共18例,非偶发肾癌23例。偶发组均为Ⅰ~Ⅱ期肿瘤,与非偶发组相比,病理分期较低(P<0.05);平均肿瘤最大径更小(P<0.01);偶发组5年生存率为94.4%,非偶发组的Ⅰ~Ⅱ期肿瘤是70.6%,表明前者远期生存更好(P<0.05)。肾癌扩大根治术对Ⅰ~Ⅱ期偶发肾癌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临床分期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规律。方法:膀胱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癌44例肿瘤组织保存腊块,其中病理分级I级16例、Ⅱ级16例、Ⅲ级12例;临床分期表浅型24例、浸润型20例;另取10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膀胱黏膜做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 进行Survivin表达的定位和半定量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0%(O/10),44例膀胱移行细胞痛中34例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7.3%(34/4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项统计中,肿瘤病理分级I级组(56.3%,9/16)、Ⅱ级组(87.5%,14/16)、Ⅲ级组(91.7%.11/12)及表浅型(79.2%.19/24)、浸润刚(75.0%,15/20)Survivin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表明,Survivin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x^2=6.395,P〈0.05),与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关系(x^2=0.108.P〉0.05)。结论:Survivin异常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表达检测可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肾细胞癌数据库三年临床资料COX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同济医院肾细胞癌数据库三年临床数据的研究,探讨肾细胞癌的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Kap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概率及应用COX模型对肾细胞癌数据库中回访数据齐全的145例性别、年龄、是否偶发、临床分期、病理分类、病理分级、手术方式、有无免疫治疗等因素作为分析因子,计算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45例肾细胞癌患者存活满1年、3年分别为126例、105例,生存概率分别为86.3%、72.4%。COX回归模型提示影响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是否行肾癌根治手术、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建立肾细胞癌术后生存预测方程:h(t,x)-ho(t)exp(O.850Xs+0.997X。+1.497X9—1.974X10)。结论肾细胞癌的预后与是否行肾癌根治手术、肿瘤细胞的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肾癌组织P53蛋白表达与细胞类型、分级、分期及预后均无关。肾癌PCNA表达与细胞类型、分级、分期及预后均相关,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差异无显著性,梭形细胞癌呈高表达;随肿瘤分级增高,PCNA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肿瘤高分期组(Ⅲ、Ⅳ)的PC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期组(Ⅰ,Ⅱ);PCNA高表达组(3、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2级)。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在肾癌发生中并不起主导作用或只是多种因素之一,PCNA是判定肾癌恶性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同时发现肾癌P53蛋白与PCNA表达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肾癌伴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行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肾癌伴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分为转移性肾癌组和非转移性肾癌组。转移性肾癌组包括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2±11)岁;下腔静脉癌栓I级2例、Ⅱ级3例、Ⅲ级3例及Ⅳ级1例。非转移性肾癌组依据下腔静脉癌栓分级水平分为低分级癌栓组:共12例,包括下腔静脉癌栓I级3例、Ⅱ级9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57±10)岁;高分级癌栓组:共23例,包括下腔静脉癌栓Ⅲ级18例、Ⅳ级5例,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59±9)岁。结果38例(86%)成功实施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215±90)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19±4)min,平均失血量为(1220±995)ml,平均输血量为(950±840)ml。围手术期7例(15.9%)出现并发症,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随访中18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8±16)个月。26例患者存活,平均随访(30±13)个月,其中12例为无瘤生存,14例发生肾癌转移。转移性肾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2.2±1.2)个月,显著低于非转移性。肾癌组的(48.0±3.0)个月(P〈0.05)。非转移性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2%,其中低分级癌栓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0.8±4.2)个月,与高分级癌栓组平均生存时间(44.7±3.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结论肾癌伴右心房下下腔静脉癌栓可经腹途径非体外循环下完成,病理分期而非下腔静脉癌栓级别是其重要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与肾盂移行细胞癌分级、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7例肾盂移行细胞癌标本MMP-2,MMP-9发TIMP-1表达水平。患者中男9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岁。肿瘤病理分级:G123例、G273例、G321例;TNM病理分期:Ta22例、T127例、T221例、T325例、T422例。结果 肾盂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率81.2%(95例),MMP-9表达阳性率72.6%(85例),TIMP1表达阳性率72.6%(85例),阳性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分布不均匀,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随肿瘤分级、分期增加,MMP-2、MMP-9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FL与预后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阳性表达率随分级、分期增加呈递减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1表达强度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MMP-9/TIMP-1比值与肿瘤临床病理分级、分期密切相关,随着分级、分期增加呈递增趋势(P〈0.05)。结论 MMP-2及MMP-9检测在肾盂癌病理分级、分期中有重要价值。MMP-2、MMP-9及MMP-9/TIMP-1比值在肾盂癌的预后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转移相关基因(Mta-1)表达,分析其与BT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探求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BTCC组织Mta-1、雌激素受体(ER)、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表达;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Mta-1与BTCC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及复发间的关系及Mta-1表达与ER、u-PA、PAI-1表达及MVD的相关性。结果 BTCC Mta-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3.8%(31/42),正常膀胱组织无一例阳性表达,P〈0.01;Mta-1蛋白表达阳性率随BTCC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肿瘤复发组(100.0%,15/15)高于无复发组(59.3%,16/27),肿瘤转移组(100.0%,14,/14)高于无转移组(60.7%,17/28)(P〈0.05)。BTCC组织中ER表达阳性率随肿瘤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降低;有转移者14例均无表达(0.0%),28例未转移者中13例有表达(53.6%)(P〈0.05);复发组15例中仅1例表达(6.7%),未复发组27例中12例表达(44.4%)(P〈0.05)。BTCC中ER与Mta-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39,P〈0.01)。BTCC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u-P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5%(25/42)和16.7%(2/12),BTC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TCC中u-PA蛋白表达与Mta-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75),而与PAI-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35)。PAI-1表达阳性率对照组(50.0%,6/12)明显高于BTCC组(19.0%,8/42)(P〈0.05)。PAI-1蛋白表达与Mta-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06)。BTCC中MVD与Mta-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83)。结论 Mta-1在BTCC中高度表达,并随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与肿瘤的转移及复发密切相关。Mta-1参与BTCC的侵袭、转移,可能与上调u-PA蛋白、下调PAI-1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有关。Mta-1在BTCC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亦与ER的负调节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6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2例原发性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胃癌者(合并组)26例,无合并胃癌者(无合并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中胃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合并组相比,合并组患者GIST肿瘤最大直径更小(P〈0.01)、核分裂像更少(P〈0.05)、Fletcher分级更低(合并组76.9%为极低.低危者,P〈0.01)。合并组患者术前诊断率明显低于无合并组(23.1%比97.9%,P〈0.01);5年生存率(58.0%)低于无合并组(79.4%)(P=0.02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P〈0.01)、核分裂像(P〈0.01)、Fletcher分级(P〈0.01)、是否合并胃癌(P〈0.05)与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Fleteher分级(P〈0.05)和是否合并胃癌(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GIST合并胃癌的患者其GIST的171etcher分级大多为极低或低侵袭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胃癌。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6例肾癌组织中BCL-2蛋白及PCNA进行检测。肾细胞癌中BCL-3蛋白阴性34.8%(16/46),其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随着肾癌分期、分级的上升而降低(P<0.05),BCL-2表达与肾癌组织学类型、预后无关。PCNA与肿瘤病理分级及预后明显相关,肿瘤高分期组(Ⅲ、Ⅳ)的PC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期组(Ⅰ、Ⅱ);PCNA高表达组(3、4级)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2级)。结果表明PCNA是判定肾癌恶性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BCL-2有助于肾细胞癌恶性程度的评估。本组BCL-2与PCNA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14.
偶发性肾癌(附42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1980~1996年间手术治疗肾癌225例,根据诊断符合偶发肾癌标准者42例,有症状者183例。对两组肿瘤的分期、分级和预后等作比较。结果:两组间T2、T3b及TN+肿瘤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胞核分级和组织类型构成无显著性差异。5年肾癌生存率在偶发癌组为82.8%,有症状组为60.4%,两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仅比较两组的肾内局限肿瘤者其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死于肾癌患者的平均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36.9个月和29.4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偶发肾癌较有症状肾癌组织分化和病理分型情况相似,但较多为早期肿瘤。早期诊治是偶发肾癌预后较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偶发肾癌的临床探讨(附9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偶发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96例偶发肾癌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与202例非偶发肾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偶发肾癌相比,偶发肾癌均为I~I期肿瘤,病理分期低(P<001);平均肿瘤体积小(44cm,P<001);术后5年生存率(89.8%)高于非偶发组(456%)(P<001)。结论偶发肾癌病理分期低,肿瘤体积小,术后远期生存率高;偶发肾癌概念的提出,对肾癌的早期诊治及良好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95例膀胱癌标本中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乙酰肝素酶、CD222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乙酰肝素酶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65例(68.42%),其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明显相关(P〈0.05)。CD222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58例(61.05%),其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病理分级、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明显相关(P〈0.05)。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CD222阳性表达组患者与其阴性组相比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乙酰肝素酶、CD222共表达阳性组与其阴性组比较,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及CD22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相关。其中乙酰肝素酶及CD222的共表达对膀胱癌生存预后的预测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63基因在肾盂移行细胞癌(renal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RTCC)和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RTCC、50例RCC、10例正常肾组织中P63的表达,并分析P63表达与RTCC及R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病理类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肾组织、RTCC、RCC中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95%(38/40)、0%(0/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CC组中G1级与G2级P63的强阳性、中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3级(P〈0.05);Ta-T1期以P63强阳性为主(66.7%),随RTCC浸润程度的增加,P63染色强度逐渐减弱;T2期P63强阳性表达率为42.9%,T3-T4期降至0;RCC组中,所有肿瘤无论组织类型、级别、分期,P63表达均呈阴性。结论P63在RTCC中高表达,与R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63可能参与RTCC的发生、发展,是评估RTC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P63在RCC中不表达,可作为将RTCC从RCC中鉴别出来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抑癌基因P16与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16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3例肾肿瘤P16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37.73%,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16基因在抑制肾脏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判定肾脏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DP法检测61例BTCC,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①BTCC组织中MVD明显比正常膀胱组织高(P〈0.01);②浸润型BTCC组MVD明显高于浅表型BTCC组(P〈0.01);③肿瘤分化越差MVD值越高(P〈0.01);④高MVD组较低MVD组复发率高(P〈0.01)。结论 MVD与BTCC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是BT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一种较理想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97例偶发肾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偶发肾癌的特性。方法:对286例根治性肾切除术的肾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相应标准将286例肾癌分为偶发肾癌、有症状肾癌两组。结果:97例为偶发肾癌(33.9%),189例为有症状肾癌(66.1%),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超检查是诊断偶发肾癌的最主要手段;偶发肾癌组体积明显小于有症状肾癌组(P<0.01);偶发肾癌组分期明显低于有症状肾癌组(P<0.001);偶发肾癌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肾癌组;多变量分析显示只有TNA分期是独立的判断预后指标。结论:偶发肾癌较有症状肾癌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