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 ,对蛋白质进行分离 ,以模型组作为参考胶进行匹配。结果 :口服给予桂枝汤有效部位A后对发热大鼠有解热作用 ;双向电泳图像分析显示桂枝汤有效部位A与模型组匹配率为 85 % ,多个蛋白质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可能与桂枝汤有效部位A解热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桂皮醛解热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桂皮醛解热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酵母诱致大鼠发热模型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作为实验体系,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致热大鼠下丘脑组织及bEnd.3细胞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桂皮醛能有效抑制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反应,显著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PGE2含量,亦能明显抑制IL-1β刺激bEnd.3细胞PGE2的释放。结论:桂皮醛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解热机制可能与影响PGE2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2):402-405
目的:对比观察连翘提取物的解热作用,探讨连翘提取物研究中适用的发热模型及推测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酵母(2 g/kg)、脂多糖(LPS)(20μg/kg)致大鼠发热模型,分别测量大鼠的肛温,考察造模后灌胃给药10m L/kg生理盐水、0.2 g/kg阿司匹林、1.25,2.5,5 g/kg连翘提取物后不同时间内大鼠的体温变化。结果:酵母和LPS致热模型制作成功,1.25,2.5 g/kg连翘提取物对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影响较小,5 g/kg连翘提取物和阿司匹林可减缓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升高趋势,对LPS致热模型的解热作用更显著。结论:连翘提取物对酵母和LPS致热模型有解热作用,对LPS致热模型的解热作用较酵母致热模型更显著,推测其可能是通过抑制PGE2的合成和释放来发挥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4.
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下丘脑蛋白质组影响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初步观察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桂枝汤的解热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酵母发热大鼠模型和桂枝汤治疗组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点。结果:发现模型和治疗大鼠下丘脑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主要是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和减少以及个别蛋白等电点的改变,其中在给予桂枝汤后有8种蛋白(Mr/pI:28.9kD/4.47,24.4kD/6.28,25.4kD/6.39,25.9kD/6.39,17.6中7.38,17.2kD/7.43,24.9kD/7.39,26.9kD/7.59)表达增强,6种蛋白Mr/pI:14.3kD/4.83,28.5kD/4.39,16.2kD/4.11,15.3kD/6.7,30.5kD/7.09,30.5kD/7.13)表达降低,1种蛋白(Mr/pI:14.8kD/5.4)等电点发生了改变,差异蛋白数量约占可分辨蛋白点的2.3%,本次实验未发现新的差异蛋白点。结论:桂枝汤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改变下丘脑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及修饰有关。  相似文献   

5.
麝香牛黄丸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麝香牛黄丸解热、抗炎、止咳的功效。方法:选合格大、小鼠分别造发热、肿胀及咳嗽模型,并采用麝香牛黄丸治疗。结果:扇香牛黄丸对酵母致热大鼠有解热作用;对大鼠蛋清、角叉菜胶足跖肿和小鼠二甲苯耳肿胀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减轻氨水导致的咳嗽。结论:麝香牛黄丸具有清热、抗炎、止咳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热安神方解热、镇静、催眠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热安神方的镇静、抗惊和解热作用及急性毒性。方法:小鼠自主活动的测定;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致小鼠入睡的影响;对尼克刹米所致惊厥的保护作用;对鲜啤酒酵母致热大鼠解热作用。结果:清热安神方可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加强戊巴比妥钠的诱导睡眠作用,减少尼克刹米致小鼠的惊厥次数,降低酵母致热大鼠异常升高的体温。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为160g/kg。结论:清热安神方有镇静、安神、解热、抗惊作用,毒性很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柴荆注射液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及对下丘脑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及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为其解热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0%高活性酵母诱致大鼠发热,观察柴荆注射液的解热作用并用放射免疫检测法分析柴荆注射液对下丘脑AVP及PGE2含量的影响。结果:①皮下注射20%酵母可致大鼠发热,柴荆注射液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退热效果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②能明显降低致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及AV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结论:柴荆注射液能降低致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及AVP的含量,通过对下丘脑中分泌的这两个重要的内源性介质的抑制和释放利用,起到良好的退热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炎毒清胶囊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大鼠角叉菜胶肿胀法小鼠腹腔致炎法,小鼠扭体法和大鼠酵母致热法。结果:炎毒清胶囊能够明显地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性肿胀和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同时还能明显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说明炎毒清胶囊有明显的抗炎作用,镇痛实验表明,炎毒清胶囊能够有效地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轻小鼠的疼痛程度,解热实验证明,炎毒清胶囊对由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有较好的解热作用。结论:炎毒清胶囊具有较好的解热,抗炎和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杭白芷香豆素组分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杭白芷香豆素组分(CAD)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酵母致热法观察其解热作用,用小鼠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其镇痛作用,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和大鼠足跖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CAD对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有显著解热作用;对热板所致小鼠疼痛和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结论CAD具有显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桂枝解热作用与化学组分桂皮醛、桂皮酸的相关性,探索桂枝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桂枝色谱分析条件并测定特征性成分含量;以大鼠解热试验观察桂枝提取物解热效应。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确定了桂枝中具有解热活性的成分。结论:桂皮酸与解热作用具有相关性,是桂枝中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舒乳凝胶贴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浸膏量和桂皮醛含量为评价指标,HPLC测定桂皮醛含量,选取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选舒乳凝胶贴的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得到的舒乳凝胶贴提取工艺为浸泡0.5h,加8倍量水提取5.5h,收集挥发油.结论:该工艺浸膏和桂皮醛得率均高,适合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下丘脑热休克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桂枝汤有效部位A(Fr.A)在双向调节体温的同时对下丘脑热休克蛋白(HSP)的影响。方法:取高、低体温大鼠下丘脑组织,应用蛋白印迹法测定热休克蛋白含量。结果:Fr.A在双向调节体温的同时,可明显拮抗安痛定性低体温大鼠下丘脑HSP70含量的降低,对酵母性高体温大鼠下丘脑HSP70含量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结论:Fr.A对高、低体温大鼠下丘脑HSP70含量的调节作用是其双向调节体温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退热解毒颗粒解热作用的机理。方法 采用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 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可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结论 小儿退热解毒颗粒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PGE2和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肾上腺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蛋白质组角度探讨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证候相关蛋白及天麻钩藤饮降血压和改善肝阳上亢证症状的机理。方法: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正常大鼠以及肝阳上亢证大鼠天麻钩藤饮治疗前后肾上腺的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兰染色,PDQuest 7.0软件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匹配,肝阳上亢证组与治疗组大鼠肾上腺图象匹配率分别为90%、95%,且重复性较好,其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等电点PI 3-8,分子量Mr 14.4-75 kD范围。与正常组比较,肝阳上亢证组中蛋白质点表达上升2倍及以上的点有22个,下降2倍及以上的点有15个。而在治疗组中这些表达上升的点均有下降,有14个点下降达2倍以上,其中有10个下降后接近于正常组;这些表达下降的点均有上升,有9个点上升达2倍以上,其中有5个上升后接近于正常组。结论:这些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可能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证候相关蛋白,天麻钩藤饮的降压和改善症状也可能与上述蛋白质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复方南星止痛膏活性成分在不同介质中的透皮扩散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裸鼠的皮肤作为透皮屏障,以生理盐水,pH 7.4磷酸盐缓冲液和30%聚乙二醇400(PEG400)生理盐水为接收介质,比较复方南星止痛膏活性成分的透皮扩散行为。采用HPLC测定样品中肉桂酸、桂皮醛、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乙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8 min,20%~40%A;8~15 min,40%~60%A;15~20 mim,60%~80%A;20~25 min,80%A),检测波长276 nm和320 nm。结果:生理盐水和pH 7.4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透皮扩散介质时,丁香酚、丹皮酚的扩散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及一级动力学方程;水杨酸甲酯的扩散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肉桂酸与桂皮醛在生理盐水接收液中存在相互转化,10 h后,肉桂酸显著增加,桂皮醛大幅度下降;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桂皮醛和肉桂酸释放10 h后趋于饱和,释放量不再增加。PEG400组丹皮酚、丁香酚符合零级动力学及一级动力学方程;肉桂酸及桂皮醛的转化不明显,12 h后,桂皮醛持续释放,肉桂酸释放完毕后即不再释放;水杨酸甲酯的透皮扩散更接近于Higuchi方程。结论:30%PEG400生理盐水作为接收介质时,各成分的透皮扩散速率明显较优,且可抑制桂皮醛向肉桂酸的转化,可作为复方南星止痛膏后续透皮扩散研究的接收介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化学指纹图谱及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在肉桂精准煮散饮片质量体系的应用。方法:应用psb Atrn 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肉桂进行鉴定;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比较原饮片及不同规格煮散饮片的出膏率。建立肉桂HPLC指纹图谱,测定指标成分肉桂酸、肉桂醛的含量,同时标定指纹图谱共有峰,比较各样品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及相似度评价。结果:psb A-trn H序列对肉桂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精准煮散饮片平均出膏率及煎煮液中指标成分肉桂酸、肉桂醛含量略高于原饮片,且含量差异性明显减小,RSD从原饮片的5.19%、26.80%降低为0.36%、0.42%。10个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均有所升高,均一性明显提高。结论:肉桂精准煮散饮片可提高原饮片的煎煮效率及均一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表达解析黄芪汤治疗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大鼠肝纤维化的效应机制。方法:4周内给大鼠ip DMN 12次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后停止染毒,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以黄芪汤ig 2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肝组织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鉴定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及生化学方法对过氧化还原蛋白6(Prdx6)、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验证。结果:鉴定的18个蛋白中7个与脂质代谢紊乱及过氧化损伤相关,3个与蛋白合成、加工和降解相关,2个与生物转化相关,3个与能量代谢相关。验证的3个蛋白点(Prdx6,Hsp70,CAT)与双向电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过氧化损伤是DMN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的重要病理环节,提高机体内在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应激效应是黄芪汤逆转大鼠肝硬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HPLC法测定蒙药珍宝丸桂皮醛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眦方法测定珍宝丸桂皮醛含量。方法:色谱柱C18(200×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38:62);流速:1mL·min-1;测定波长:290nm。结果:挂皮醛在0.02-0.64?g成线性关系(r=0.9999);回收率为102.2%;五批次珍宝丸桂皮醛含量平均为46.18μg·g-1。结论:采用本法测定珍宝丸桂皮醛的含量,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制定该药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