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器材选择上探讨左右共用型导管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4例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14例中92%(105/114)的患者成功经桡动脉路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右共用型导管成功率高(85%,82/97),具有临床可行性。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操作成功率高,临床应用安全。左右共用型导管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150例手术经验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经验体会,更好的推广此项技术。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病人150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44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1岁。临床上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无禁忌症。使用桡动脉专用穿刺针,导引钢丝及动脉鞘管穿刺右侧桡动脉,分别使用5FJL3.5~4.0、JR4.0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47例患者成功完成左右冠脉的造影,3例经桡动脉造影失败。结论:总结了在桡动脉穿刺,造影导丝和导管操作等方面的经验。提示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诸多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例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病患者,经皮桡动脉穿刺(其中12例为右手桡动脉,8例为左手桡动脉),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后,再用该导管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结果12例经右手桡动脉途径的患者,其中1例因桡动脉痉挛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2例因造影导管长度不够,未能完成肾动脉造影;8例经左手桡动脉途径的均成功。20例均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用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可行性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50例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左桡动脉穿刺途径,用JL、JR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50例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患者,经皮左桡动脉穿刺,用儿、JR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后,再用JR造影导管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结果47例成功,2例因造影导管长度不够未能完成肾动脉造影,1例因桡动脉畸形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50例均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左桡动脉途径用JL、JR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可行性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5F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68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6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共用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33例(97.8%),完成右冠脉造影12.9例(94.9%);Judkins型导管组132例中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udikins导管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121例(91.7%),完成右冠脉造影122例(92.4%)。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P〈0.05)。共用型导管组冠状动脉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较judikin型导管组明显减少(P〈0.01)。共用型导管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2.94%,judikins组为9.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5F共用型导管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可提高手术操作成功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249例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9例病人术前均接受Allen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血管途径建立以后,置人造影导管,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造影成功者237例,成功率为95.18%;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4%(23例),主要是局部血肿(17例,73.91%),桡动脉闭塞(5例,21.74%),术后局部皮下出血(1例,4.3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对提高冠心病治疗水平有莫大裨益。  相似文献   

7.
我院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过去一直沿用经典的经股动脉途径。近期我院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现将我院初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的病人和桡动脉途径造影的病人以及笔者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所做的桡动脉途径造影的病人做一对比观察,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10例疑诊为冠心病患者分别行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两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腰痛及排尿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仅术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于股动脉途径,动静脉瘘、肢体缺血、血管迷走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经桡/尺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连续性患者624例,其中男346例,女278例,年龄33~84岁,临床上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无禁忌证。使用5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首选穿刺右侧桡动脉,若失败再选择穿刺右尺动脉、左桡动脉或左尺动脉,分别使用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619例患者经桡/尺动脉径路成功完成左右冠脉的造影,5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失败而改股动脉径路成功。结论经桡/尺动脉入径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极易接受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 a.因活动中出现晕厥,于2003年11月2日入院.次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双侧颈动脉造影术.取右侧桡动脉为入路穿刺,置入6 F桡动脉专用鞘管,使用桡动脉共用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导管回撤,旋转调整导管头端,顺利进入右侧颈总动脉开口,进行右颈动脉造影(图1,见封三)后,再前送造影导管至主动脉弓处,顺时针旋转导管至左颈总动脉开口处.因导管在此位置难以固定而换用Simmons造影导管,在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处成形,形成开放的"8"字形,导管头端顺利进入左颈总动脉开口处进行造影(图2,见封三).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及进一步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基础,其最常见路径为股动脉途径,本文就近两年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病例做一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同期2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08例和经股动脉组116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更换导管率、操作总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桡动脉组的造影成功率、操作总时间、穿刺时间、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成功率上低于经股动脉组,但并发症少于经股动脉组。结论: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有效,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3.
[背景]探讨5F共用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可行性.[病例报告]采用5F共用导管给107例患者(Allen’s试验呈阳性)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桡动脉穿刺成功者为105例,改行股动脉穿刺者为2例;改用JL4.0者为1例,改用JR3.5者为3例,其余均采用5F共用导管获得成功.[讨论]5F共用导管应用于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Brachial 4.0cm ,Medtronic公司产品 )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动脉造影术 17例 ,报告结果如下。方法 :17例病人 ,男 14例 ,女 3例。年龄 40 -79岁 (平均 5 1.8± 10 .1岁 )。术前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12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4例 ,心脏瓣膜病 1例。术前检查Aleen试验均为阳性。局麻下穿刺右侧桡动脉 ,导入细钢丝 ,插入 5F桡动脉鞘 ,动脉鞘内注射硝酸甘油 3 0 0微克 ,肝素 3 0 0 0单位。选用超滑导丝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使用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先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再行右冠状动脉造影 ,以 5F猪尾巴导管行左心室造影。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 ,穿刺点加压包扎 6小时。结果 :17例桡动脉穿刺均成功 ,l例因右上肢陈旧性骨折 ,桡动脉走形变异 ,导丝无法通过 ,改经股动脉途径造影。 1例术中推送导管时出现血管痉挛 ,经动脉鞘管注入硝酸甘油 2 0 0微克后痉挛解除。造影结果 :9例冠状动脉正常。 4例单支血管病变 ,2例双支血管病变 ,1例三支血管病变 ,1例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全部病人术后即下床活动 ,无须卧床休息。无一例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无手部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新途径 ,具有止血容易 ,术后无须卧床休息 ,  相似文献   

15.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73-74
目的 :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普遍开展 ,介入器材的进步 ,各种规格造影导管的使用应予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2月到 2 0 0 2年 10月我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14 0例 ,其中男性 12 0例 ,女性 2 0例 ,平均年龄 5 6.2±10 .3岁 (2 4-83岁 )。入选患者术前均行Allen′s试验 ,阳性者 (<10sec)入选。在桡动脉穿刺成功后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6F桡动脉鞘管和 6FJudkins造影导管抑或首先选用 5F或 6F桡动脉鞘管和 5F桡动脉径路专用的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日本Terumo公司生产BrachialType)分为 6FJudkins型导管组—A组 (3 0例 )和 5F共用型导管组—B组 (110例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X光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使用的导管数。结果 :1、A组 3 0例中 ,2 7例 (其中 1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0 .0 %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 ,3例 (10 .0 % )经桡动脉径路仅完成部分操作 (左或右冠状动脉造影 ) ,后改为股动脉径路补充完成全部造影操作。B组 110例中 ,10 6例 (其中 5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6.4%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6.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但血管并发症较多、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常使患者感到腰背疼痛、入睡困难等不适。 1989年Campau[1] 首先报道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步开展。我院自 2 0 0 0年 4月起同时开展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二种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主诉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以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患者舒适状态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文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4月在煤炭总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  相似文献   

17.
1989年Campau首先报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其后Kiemeneij等率先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引进,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在我国已逐步开展,本文通过58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介绍我院在该技术临床应用中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检查技术,1989年Campau首先报道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近年来,我科对240例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关李华 《中外医疗》2009,28(28):52-52
目的探讨5F共用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采用5F共用导管给126例患者(Allen’s试验呈阳性)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者为120例,改行股动脉穿刺者为5M,肱动脉穿刺者1例;改用JL4.0者为1例,改用JR3.5者为3例,其余均采用5F共用导管获得成功,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时间分别为(4.4±3.2)min和(23.7±10.4)min。讨论5F共用导管应用于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快速,创伤小,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短,局部出血和穿刺径路血管性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122例进行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成功实施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21例,成功率99.18%;冠脉正常31例(25.41%);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8例(31.15%),其中37例经桡动脉完成;11例为门诊患者,当日离院回家,占9.02%.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外科搭桥术及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无穿刺点血肿、动脉瘤、栓塞及桡动脉搏动消失病例.结论 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只要方法 得当,安全可行;经桡动脉途径是行冠脉造影检查尤其是门诊患者的冠脉造影检查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