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动脂肪抽吸技术9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振动脂肪抽吸技术的操作要点以及962例脂肪抽吸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利用肿胀麻醉技术进行手术部位浸润后,应用振动吸脂仪器进行脂肪抽吸和身体塑形。结果:962例就医者脂肪抽吸量为100~4500ml,其中4例就医者发生皮下血清肿,经局部穿刺排液,加压包扎后吸收;3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无1例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全部就医者均获得较明显的吸脂塑形效果,吸脂后术区皮肤均有一定程度的回缩。结论:与传统的吸脂术相比,振动脂肪抽吸术安全可靠,易于掌握,尤其适用于大范围脂肪抽吸。  相似文献   

2.
肿胀麻醉下单纯负压脂肪抽吸术363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脂肪抽吸作为一门形体塑造的技术,被广大爱美者所接受。1987年Klein提出“肿胀法”脂肪抽吸术,使这一技术更加安全,并得以推广。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对363例(520个部位),在门诊肿胀麻醉下,单纯行负压脂肪抽吸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门诊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门诊行肿胀麻醉吸脂术适用于一次抽吸量不超过 15 0 0ml的局限性脂肪堆积的受术者。其优点是不用住院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切口小、创伤少、出血少、效果好。自 1998年以来我科门诊在肿胀麻醉下共行脂肪抽吸术 14 6例 ,169个部位 ,现将护理配合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4 6例 ,女 14 5例 ,男 1例。年龄 19岁~ 5 6岁。共计抽吸 169个部位 ,其中上腹部 5 8个 ,下腹部 87个 ,臀部 17个 ,腰部 6个 ,下颌部1个。术后随访 3个月~ 1年 ,效果满意。2 接诊时的心理护理2 1 受术者的心理状态 :脂肪抽吸的受术者多数都试用过几种非手…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8月广西南宁微美医疗美容门诊部收治的98例脂肪抽吸塑形患 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麻醉方式为全身静脉麻醉联合低浓度改良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射,手术方式为系 列脂肪抽吸形体雕塑术。对肿胀液注射量、抽吸总量、抽吸脂肪量、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调查患者 的满意度。结果显示,肿胀液注射量为6200~10 820 ml,平均注射量为(8341.00±997.60)ml;抽吸总脂肪量 为3210~4758 ml,平均抽吸总脂肪量(3945.00±578.00)ml;小范围的抽吸区域局部高低不平3例,抽吸区域皮 下有血清肿形成3例,小范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患者满意度为93.75%。说明改良低浓度 大剂量的利多卡因肿胀液为大容量大范围脂肪抽吸术提供了安全保障,提高了吸脂对体型重塑的效果,患者满 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治疗腋下副乳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采用肿胀麻醉及脂肪抽吸的方法治疗腋下副乳。结果:3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腋下乳腺组织。1例出现血清肿。随访7~14个月,腋窝形态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未见复发。结论:脂肪抽吸治疗腋下副乳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脂肪抽吸及相关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后期,脂肪抽吸术逐步成为一种能去除身体多余脂肪、塑造理想体形的美容手术方法。特别是Klein发明肿胀麻醉技术后,手术的安全性大为提高,被更多人所接受。近年来,又有许多新技术被应用于脂肪抽吸术中以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并期望降低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拟对几种临床常用的脂肪抽吸技术作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体外超声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体外超声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技术的操作要点及206例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 运用肿胀麻醉技术进行术区浸润后,应用体外超声设备对术区进行体外超声处理,能量设置为3W;作用时间为10~15min。然后,运用传统的脂肪抽吸方法进行吸脂塑形。结果 206例患者,脂肪抽吸量为200~4300ml,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局部小面积皮肤浅层坏死,3例发生血清肿,经换药1~2周后痊愈,其余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206例患者均获得较明显的吸脂塑形效果,吸脂后术区皮肤均有一定程度的回缩。结论 体外超声波辅助下的脂肪抽吸术安全可靠、易于掌握。其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有利于脂肪的吸出,同时有利于皮肤的回缩。  相似文献   

8.
使用注射器的皮下超量灌注脂肪抽吸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脂肪抽吸术的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笔者自1995年始应用注射器结合皮下超量灌注进行脂肪抽吸。术前于抽吸区皮下注入预抽量的1~15倍的利多卡因混合液,使局部组织肿胀,使用注射器配以适合的细吸头进行脂肪抽吸,术后抽吸区以弹力服加压。用此方法行脂肪抽吸术40例获得极为满意的美容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笔者重点对该方法的优缺点及皮下超量灌注的作用和用量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手术可在门诊局麻下进行、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皮下超量灌注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局部麻醉方法。须强调:超量灌注时注射速度要慢;药物浓度要低,从而控制利多卡因的血浆浓度,以免产生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氯普鲁卡因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中的应用。方法对脂肪抽吸者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麻醉分级为Ⅰ、Ⅱ级控制麻醉效果,以盐酸氯普鲁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在肿胀麻醉下进行脂肪抽吸术。8例进行自体对照,一侧用0.06%利多卡因肿胀液麻醉,对侧用0.06%盐酸氯普鲁卡因麻醉。另3例单独用0.06%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麻醉。12例采用利多卡因与盐酸氯普鲁卡因混合液作为肿胀液的局麻药,其中利多卡因浓度为0.02%~0.04%,盐酸氯普鲁卡因的浓度为0.02%。观察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次数和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效果。结果盐酸氯普鲁卡因最大用量为4200mg(37.5mg/kg)。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麻醉行脂肪抽吸术,麻醉充分,麻醉起效时间短,但用只含盐酸氯普鲁卡因肿胀液进行麻醉行脂肪抽吸术,术后疼痛明显。结论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脂肪抽吸术,代谢快,对大量脂肪抽吸者可减少局部麻醉药中毒的风险。盐酸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结合应用,麻醉效果好,并可减少利多卡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8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腋毛区皮下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肿胀麻醉下负压抽吸腋毛区皮下至深筋膜间全层脂肪组织,从而彻底清除大汗腺,进一步提高腋臭治愈率.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一次手术治愈率达94%,因术后复发二次抽吸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皮下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是一种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易被广大腋臭患者接受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局部肿胀麻醉技术在美容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周其光  何斌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1):1586-1587
局部肿胀麻醉技术是1987年Klein首先将大量稀释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皮下浸润作为脂肪抽吸的局部麻醉方法。因该项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失血少、组织损伤轻、作用时间长,止痛效果好等诸多优点。我们于2001年3月~2007年5月将肿胀局部麻醉技术,在其他美容外科手术中进行了较广泛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肿胀麻醉下外超声与非超声吸脂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比较肿胀麻醉法下的外超声吸脂与单纯负压吸脂术的差别,以探讨外超声吸脂术的优点,方法:将10-例吸脂者的腹部均分为左右两侧,在肿胀麻醉下一侧行外超声吸脂,另一侧行单纯负压吸脂,比较吸脂效果并分析吸出物,结果:临床吸脂患者中,外超声作用侧所吸出的上层脂肪占总吸出量的百分比大于非超声吸脂侧(P<0.001),吸出物中外超声吸脂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非超声吸脂侧(P<0.001),三酰甘油浓度高于非超声吸脂侧(P<0.001),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的比值低于非超声侧(P<0.001),提示外超声吸脂明显较非超声吸脂术脂肪乳化好,出血亦少,且操作省力,术后并发症轻,皮肤收缩效果好,结论:外超声吸脂术是一种去除局部堆积脂肪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湿性脂肪抽吸术1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自1992年以来,采用麻醉液灌注器做抽吸部位的局麻液肿胀灌注,灌注后用较细引头和强力负压吸引器做抽吸的新型“湿”性脂肪抽吸术141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肿胀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时有发生脂肪抽吸术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因而使得许多医师和患者望而生畏。肿胀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安全性大大增加。1994年以来,我们对67例脂肪抽吸、面部除皱及面颈部扩张器置入的病人,采用了大量稀释的含肾上腺素(1:1000000)的利多卡因浸润至皮下,即肿胀技术或称超量灌注利多卡因的局麻技术,利多卡因的浓度为0.05%~0.1%,最大用量达38mg/kg,一次脂肪抽吸量为900~4200ml安全有效,术中失血明显减少,组织损伤轻,麻醉作用时间延长,无严重并发症,无药物毒副作用,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脂肪抽吸术吸出物中利多卡因的浓度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胀麻醉是脂肪抽吸术的一大改进,其特点是大剂量的利多卡因随同肿胀液注入抽吸部位脂肪层,文献报道的最大用量达100mg/kg,一次最大用量达到4.8g,但均未出现毒副作用。为了解脂肪抽吸术吸出物中利多卡因含量,我们采用荧光偏正免疫法分别检测了吸出物中脂肪组织与液体中利多卡因的浓度,为准确评价脂肪抽吸术中肿胀麻醉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肿胀麻醉抽吸术治疗局限性肥胖的安全性和手术技巧。方法术前设计选择隐蔽切口,采用肿胀技术,负压为0.06kPa,选择直径2.8~4.0mm的钝头侧孔吸脂针,沿术前设计抽吸范围分层、隧道内、放射状抽吸脂肪。结果本组284例患者,术后157例随访3~20个月,术区平整对称,切口瘢痕隐蔽细小,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麻醉效果彻底且作用时间较长,出血少,组织损伤小。正确的脂肪抽吸方法和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术28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肿胀麻醉抽吸术治疗局限性肥胖的安全性和手术技巧。方法术前设计选择隐蔽切口,采用肿胀技术,负压为0.06kPa,选择直径2.8-4.0mm的钝头侧孔吸脂针,沿术前设计抽吸范围分层、隧道内、放射状抽吸脂肪。结果本组284例患者,术后157例随访3-20个月,术区平整对称,切口瘢痕隐蔽细小,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麻醉效果彻底且作用时间较长,出血少,组织损伤小。正确的脂肪抽吸方法和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腰腹部吸脂大容量肿胀麻醉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探讨以肿胀麻醉技术一次性吸出3000ml以上脂肪的手术安全性。方法:73例女性,年龄19~62岁,一次性吸出腰腹部脂肪3000~7700ml。统计手术中肿胀液的注射量、利多卡因用量。连续观察术中、术后病人的临床反应和生命体征。结果:肿胀液注射量4000~11500ml,利多卡因用量38.10~92.00mg/kg体重。术中麻醉效果满意,出血少,未见血压降低、呼吸困难、头痛、耳鸣等症状。术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11例,发生率15.07%,平卧和补液后即恢复。受术者体形均有明显改善,多数患者体重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在肿胀麻醉技术下一次性吸出大量腰腹部皮下脂肪是有一定风险的,术后应常规留院观察12h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手术切除是治疗颈背脂肪垫的传统方法,但术后会遗留大的瘢痕。我们应用分流注水器行肿胀麻醉及脂肪抽吸术治疗颈背部脂肪垫,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12例患者,颈背脂肪垫部位以三通分流注水器注射肿胀液,以负压吸引器带直径2~2.5mm吸脂针抽吸脂肪组织,术后加压包扎。结果:应用分流注水器可减少注水时间并减轻患者痛苦。早期随访,颈肩部外形满意,无血肿、血清肿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长期随访,未见颈背脂肪垫复发,相关不适症状消失。结论:以肿胀麻醉及脂肪抽吸术治疗颈背部脂肪垫,创伤小,无并发症,安全有效。应用分流注水器省时省力,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77年,意大利人Fischer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整形美容外科会议上报告了原始的脂肪抽吸术。Illouz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现代脂肪抽吸术;20世纪80年代末,Klein采用了肿胀麻醉术,使得现代脂肪抽吸术更趋于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