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氯生太尔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方法 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氯生太尔对白念珠菌标准株CAF-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液体培养基诱导菌丝形成,计算并比较实验组(氯生太尔作用后)和对照组(未加氯生太尔)10株白念珠菌菌丝的形成率;用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标准株CAF-2在氯生太尔作用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氯生太尔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且与氟康唑联合用药时可以明显提高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氯生太尔对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抑制实验,对照组见大量菌丝形成,菌丝形成率为91.2% ± 3.9%,氯生太尔实验组菌丝形成率为29.8% ± 5.1%,实验组菌丝形成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0.24,P < 0.05)。透射电镜观察氯生太尔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性,细胞表面出芽不规则,细胞壁外层的电子致密层分布不均匀,部分有缺失,透明层厚薄不一,部分细胞膜塌陷,局部破坏,胞内空泡增多;扫描电镜观察,氯生太尔作用后的白念珠菌,表面凹凸不平,出芽细胞少且出芽不规则。结论 氯生太尔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白念珠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子传递链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在5% CO2 37 ℃培养条件下诱导白念珠菌菌丝形成,观察加用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和激动剂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生长曲线和菌丝形成率,MTT法检测对白念珠菌的抑制率。结果 氯仿和二甲基亚砜的溶媒对照和空白对照对白念珠菌的生长和菌丝形成的影响无差异。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FA)和苯甲羟肟酸作用于白念珠菌24 h后细胞形态以酵母为主。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和丙二酸钠盐与对照组比较,在白念珠菌生长的对数期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P < 0.01)。苯甲羟肟酸作用于白念珠菌后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与空白组比较以生长对数期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丙二酸钠盐、苯甲羟肟酸和鸟苷酸钠作用于白念珠菌12 h的菌丝形成率分别为87.49 ± 0.52、48.75 ± 4.44、50.33 ± 8.50、99.00 ± 1.00、1.60 ± 0.53、94.01 ± 0.99、0.00 ± 0.00和92.33 ± 2.08。MTT法检测鱼藤酮、抗霉素A、寡霉素、叠氮钠、TTFA、丙二酸钠盐、苯甲羟肟酸和鸟苷酸钠对白念珠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34% ± 0.15%、70.61% ± 1.02%、50.63% ± 5.38%、17.80% ± 7.89%、45.17% ± 1.27%、10.75% ± 3.62%、72.46% ± 1.14%和-(5.96% ± 4.07%)。结论 经典呼吸链和替代途径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能不同程度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替代氧化途径是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利凡诺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方法参照NCCLSM27-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利凡诺时对白念珠菌的M IC;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诱导菌丝形成,检测利凡诺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分别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在利凡诺作用前后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利凡诺在体外可以明显提高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利凡诺具有明显抑制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能力;利凡诺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细胞壁有缺陷。结论利凡诺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白念珠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阴道念珠菌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及菌种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外阴阴道念珠菌进行培养,根据菌落形态,进行了菌种鉴定。结果: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的检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少数非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有待商榷人: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阴道分泌物病原快速诊断、菌种鉴定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找白念珠菌菌丝相理想的体外培养条件.方法 分别采用RPMI1640和DMEM培养基,在37℃条件下培养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16株白念珠菌,计算并比较白念珠菌菌丝相在两种培养基中的形成率.结果 在DMEM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菌丝相的形成率低于在RPMI 1640培养基中的形成率.RPMI 1640培养基(pH7.5),37℃传代培养7d(转种12次)后,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细胞形成率均达99%以上.在DMEM培养基中,于同一观察时间,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和耐药株的菌丝相形成率低于氟康唑敏感株.结论 RPMI1640培养基(pH7.5),37℃传代培养7d(转种12次)是获得白念珠菌菌丝相的理想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对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对从临床获得的14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MIC值。结果 (1)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及酵母相MIC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对白念珠菌敏感株和耐药株间MIC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咪康唑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及酵母相MIC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较低;该药对白念珠菌敏感株和耐药株间MIC结果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较高;(3)制霉菌素对白念珠菌敏感株和耐药株间MIC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制霉菌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及酵母相MIC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较高。结论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菌丝相无抑制效果,且与氟康唑间无交叉耐药。咪康唑与氟康唑对白念珠菌存在交叉耐药,且咪康唑对白念珠菌酵母相抑制效果优于菌丝相。制霉菌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有抑制效果,且与氟康唑间无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7.
张蕾  程波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2):66-68,73
目的探讨紫外线在白念珠菌活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对白念珠菌照射,观察其形态学改变、菌丝形成率大小及建立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比较各组小鼠脾肾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的差异。结果 UVB组与未照光组相比菌落明显减少,组间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菌落逐渐变少;UVA组与未照光组相比菌落偏少,不同剂量间变化不大;同剂量UVA组菌落明显多于UVB组;无照光组,UVA照射组及UVB照射组的菌丝形成率分别为88.50±5.56,76.58±6.87,22.35±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时间点小鼠脾肾组织负荷菌量CFU:无照光组〉UVA组〉UVB组。结论紫外线能抑制白念珠菌生长,尤以UVB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相似文献   

9.
阴道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检出阳性率、菌种分布及产H2O2能力的异同,初步探讨阴道内不同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乳酸杆菌进行鉴定,并将鉴定到种的乳酸杆菌接种在H2O2鉴定培养基,观察是否产H2O2;挑选健康组嗜酸乳酸杆菌、干酪乳酸杆菌、唾液乳酸杆菌、詹氏乳酸杆菌,用纸片法测其对白念珠菌抑菌圈直径。结果两组在乳酸杆菌阳性率及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乳酸杆菌产H2O2阳性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乳酸杆菌分别对白念珠菌生长抑制作用强弱不同,其中嗜酸乳酸杆菌抑制白念珠菌生长作用最明显。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阳性率及分布与健康者阴道内相似,但产H2O2乳酸杆菌减少;不同乳酸杆菌对念珠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真菌定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念珠菌、红酵母、青霉、曲霉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定植情况,分析这4种常见致敏真菌与特应性皮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特应性皮炎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刮取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及非皮损部位的鳞屑(以四肢屈侧为主)、健康对照组肘关节屈侧皮屑行真菌镜检,无1例发现菌丝或假菌丝;将皮屑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培养基,置25℃恒温箱内培养,发现真菌及酵母样可疑菌落,转种沙氏葡萄糖培养基斜面,获得纯培养后,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菌落生长的快慢、镜下孢子及菌丝的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特应性皮炎组50例,皮损表面检出念珠菌29例(58%)、红酵母17例(34%);健康对照组20例,检出念珠菌5例(25%)、红酵母2例(10%),特应性皮炎组念珠菌、红酵母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23、4.10,均P<0.05)。重度患者25例,检出念珠菌19例(76%)、红酵母12例(48%);中度患者25例,检出念珠菌10例(40%)、红酵母5例(20%),重度患者皮损表面念珠菌、红酵母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患者(χ2值分别为6.65、4.37,均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青霉、曲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念珠菌、红酵母定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重度患者定植率高于中度患者,表明真菌定植的种类与皮肤的健康状况相关,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性病患者阴道念珠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性病患者阴道念珠菌感染情况,对性病门诊初诊女性病人同时进行各种性病检测。念珠菌培养采用沙氏氯霉素培养基。结果 369例性病患者念珠菌阳性率47.70%,369例对照组念珠菌阳性率23.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尖锐湿疣合并念珠菌感染最高74.29%,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较低,分别为30.76%、25.64%;分离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两组分别为93.75%和95.34%。提示性病患者阴道念珠菌分离阳性率和发病率高于非性病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近年国内外应用的5种液体培养基对白念珠菌厚膜抱子形成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设计法创制了一种新液基,以期能替代常用的米粉吐温琼脂(RFAT).  相似文献   

13.
葡萄糖对白念珠菌芽管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体外葡萄糖含量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制定合适的浓度。对经18h碳、氮饥饿试验的白念珠菌在含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培养基中的芽管形成百分率、糖及氧的代谢状况、pH变化作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最适宜白念珠菌产生芽管的葡萄糖浓度为1g/L,此时氧及糖的消耗代谢率最大,同时反映白念珠菌的芽管产生严格依赖于葡萄糖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重PCR技术快速准确鉴定深部感染常见的6种念珠菌的效果.方法:应用构建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标准菌株进行检测,并与CHROMagar显色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HROMagar快速显色法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有较好的鉴别效果,对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的鉴别比较困难.多重PCR检测体系可以分辨所有6种念珠菌.结论:多重PCR体系较传统的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快速、准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从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分离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马拉色菌属各菌种在包皮龟头炎皮损处的构成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患处取材直接镜检查见马拉色菌孢子和(或)菌丝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胶带法取材后分别接种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及无放线菌酮的沙堡培养基分离菌种。依据生理生化和形念学特点及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米粉吐温80琼脂培养结果鉴定出马拉色菌和(或)念珠菌。结果:81例患者中有57例(70.37%)培养并鉴定出马拉色菌(共60株),其中糠秕马拉色菌20株(33.33%),合轴马拉色菌18株(30.00%),钝形马拉色菌17株(28.33%),球形马拉色菌5株(8.33%)。有37例同时分离到念珠菌(其中72.97%为白念珠菌)。44例仅检出马拉色菌的患者中有23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结论: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是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处的主要菌种;马拉色菌可能单独或与念珠菌协同引起包皮龟头炎。  相似文献   

16.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 对5株分离自同一HIV阳性患者的白念珠菌分别进行菌丝相与酵母相培养后,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基因(包括部分上游和下游非编码区),用下游引物对部分ERG1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CA-7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序列存在差异,分别位于第1547,1587和1617位点。结论 白念球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在DNA水平存在差异,在进行白念珠菌的病原真菌学研究中菌丝相为适宜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地区近年来病原真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0月~1994年10月,我科对呼和浩特地区直接镜检真菌阳性的666例患者进行了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取皮报处鳞屑、病发、甲屑,疑深部真菌病者取病变处组织块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中,置25C孵育4周。根据菌落生长特性、镜下形态,同时配合应用微量小培养及特殊培养基(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尿素琼脂及米饭培养基)来进行菌种鉴定。对念珠菌用吐温琼脂培养基,有顶端厚壁抱子者为白念,余定为其它念珠菌。结果666例标本,培养阳性515例,阳性率7225%,分离出10个菌种,详见附表。呼和浩特地区近年来病原真菌调查@王金燕$内蒙古医学院附…  相似文献   

18.
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 (BEC)进行黏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 ;分别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及卵黄培养基测定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 ;分别将二相性白念珠菌进行小鼠毒力实验。结果 菌丝相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 (P <0 .0 0 1) ;菌丝相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 (P分别 <0 .0 0 1和 <0 .0 0 2 ) ;注射菌丝相白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2 5 ) ,且平均存活期低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0 1)。结论 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毒力强于孢子相。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疑似外阴阴道炎患者念珠菌菌种的分布及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监测。方法:常规分离菌株并鉴定,药敏采用E—test方法测定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阴道分泌物分离念珠菌419例,其中:自念珠闲348株(83.1%),光滑念珠菌35株(8.4%),近平滑念珠菌17株(4%),热带念珠菌8株(2%),清消念珠菌4株(1%),克柔念珠菌5株(1%)。419株中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分别有13株(3%)、66株(16%),双重耐药7株占2%。结论:在疑似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患者分离的念珠菌中,仍以白念珠菌为优势菌株。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显示逐年增高趋势,不同念珠菌对常川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菌种存在交叉耐药,非白念珠菌交叉耐药明显高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20.
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检测中应用的评价。利用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念珠菌呈现不同颜色,直接判定结果,并与生化试验对72h内鉴定效率进行比较。该培养基对24h、48h、72h鉴定效率为88%,93%,100%,均高于生化试验(39%,81%,93%)。故认为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性阴道炎检测中的应用优于传统检测法,对指导临床诊断和选择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