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而随着早筛早诊的推广,大部分结直肠癌能够通过及时诊治实现长期生存。尽管如此,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仍有30%~70%存在焦虑、抑郁、对复发转移有恐惧感等心理问题,并且希望通过中医药治疗寻求康复。为了进一步规范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中西医结合心理康复干预方法、提高诊治水平,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全国10家单位的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学、心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指南制定方法、流程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依据当前最佳证据,广泛征求临床专家意见并遵循临床实践现状,制定而成《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中西医结合心理康复干预指南》。该指南提供了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心理特点、接受心理康复的需求和意愿、心理康复的干预措施、疗效评价、随访复查及宣教指导等内容,可为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心理康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心理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对于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干预的依从性以及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直肠癌120例,结肠癌96例。在围手术期应用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方案进行干预,记录术后排气、排便恢复的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同时评价患者的依从性。结果:术后排气、排便的恢复时间与患者依从性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依从性越好,排气、排便的恢复时间越短(P0.05);年龄越小,依从性越好(r=0.162,P=0.017);有术前新辅助治疗经历的患者,依从性更好(r=-0.162,P=0.019);依从性与受试者性别、疾病分期、并发症事件的发生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对于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外科方案的依从性整体比较好,且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与依从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指南》是我国首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诊疗指南,相较于传统西医诊疗指南,着重规范了中医药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凸显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牵头,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全国15家医院,参与指南起草的18名相关代表共同制定,于2022年7月28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参与指南起草的肿瘤专家对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提出了4条共识性推荐意见,主张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分期、基因分型、发展趋势,以最新国际临床指南为参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合理地将西医常规治疗与临床验证有效的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降低西医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获益。本指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辨证分型、改善生命质量的中医药、延长生存期的中医药、中医药治疗后疗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当前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能力,并为从事中医诊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医务人员提供推荐意见及指导。  相似文献   

4.
《Ⅰ-Ⅲ期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后中医干预指南》于2020年3月9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由来自全国各地12家单位组成的18名专家起草,2022年7月正式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本指南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5个临床问题并通过循证医学进行了解答。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较高的发病率与不良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环境的改变有关。中医药对于Ⅰ-Ⅲ期结直肠癌的治疗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疗效,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可作为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后的补充和替代治疗,为进一步规范Ⅰ-Ⅲ期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后的中医诊疗,提高中医诊治Ⅰ-Ⅲ期结直肠癌的水平,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联合全国多家单位共同制定了本指南。为了提高本指南的适用性,方便临床医生应用,现对发病机制、诊断、辨证分型、治疗及临床问题等内容进行解读,并通过1例典型病例解读指南的临床问题产生过程。由本指南制定相关专家及参与工作的医学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参与指南解读的人员不存在与原指南相关的学术或商业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患者193万例,居全球发病谱第三位,新增死亡病例93万例,居全球死因谱第二位。同时,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医疗费用是所有分期中最高的。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可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且疗效独特。为进一步规范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诊疗方案,提高其中医诊治水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联合全国相关单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和《基于证据体的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结合中医诊疗特色及我国实际情况,按照既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制定了《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发挥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到肿瘤的一、二级预防中。方法 本团队基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0名领军人物乡村项目课题实践,在北京市密云区西邵渠村进行了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预防模式的探索与肿瘤防治工作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模式。结果 2015年至今团队积极探索建立了以慢病管理APP为抓手,乡村干部、镇卫生院、区中医院为三级联动的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预防模式,在“未病先防”方面,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肿瘤防治的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癌意识和结直肠癌的认知度水平,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中西医健康指导;在“已病防变”方面,结合早筛结果,对癌前病变给与中西医并重的干预和治疗,阻止癌前病变的进展,逐步形成了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预防模式,结直肠癌早筛早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 运用结直肠癌“防治保康”中西医并重预防模式,能够实现肿瘤的早期预防和诊疗,从而为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的发生早中期与脾胃关系密切,后期波及于肾,导致五脏虚损。肿瘤属性分为热证、寒证两类,其病理因素涉寒湿、痰火、瘀毒等,具有复杂的病机及证候特点。化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方案的选择与肿瘤的寒热属性密切相关。围方具有多脏腑、多靶点效应,根据寒热虚实,在把握主证的前提下,结合结直肠癌的病机及证候特点,将中药围方制成水丸与化疗相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化疗全程。治疗效应,一方面,增强化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及化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机会,延长生存期,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根据相关中西医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和恶性肿瘤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阐明结直肠癌的诊断、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食疗营养干预原则及目的。同时为了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放化疗时期及维持治疗时期进行合理、有效的食疗营养指导,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出发,根据我国目前结直肠癌患者中医食疗营养治疗情况,结合《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诊疗标准,制定出相应食疗营养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于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的认知和态度。方法 使用“腾讯问卷”的网络调查平台创建问卷,受访对象为全国范围内、有结直肠癌诊疗资质医院中的医生、护士及在读硕、博士研究生。问卷内容涉及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对于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患者最佳的中医干预方式、最佳的干预时机、最关注的结局指标、中西医结合干预必要性的认可度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推广应用的建议。回收的数据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结果 从2020年9月24日至10月3日,本研究问卷浏览量为350次,收回调查问卷255份,去掉重复问卷11份,共收回244份有效问卷。受访者覆盖全国16个省份及直辖市;男女比例为2∶1;149名受试者具有研究生的学历;医护人员的执业范围不仅包括中医医生,还有32.79%的西医医护人员完成了此次问卷调查;高年资与低年资医护人员比例持平。关于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应用的中医药干预方式,86.36%的中医医生认为口服中药最为合适;61.25%的西医医生推荐针刺治疗;65.71%护士最为认可艾灸治疗;73.68%的学生建议首选口服中药和中药灌肠的干预措施。对于中西医结合干预的时间节点,一线城市倾向于术后7天之内;非一线城市的中医院倾向于术后7天后。最为关注的结局指标依次是①生存质量、②并发症的发生率、③生存周期和术后排便功能的恢复。91.82%的中医医生、85.00%的西医医生、94.29%的护士、100%的医学生认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康复有必要结合中医药的干预措施。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建议集中在加大中医药健康教育的科普力度、注重专业医师的培养、关注围手术期的肿瘤学进展、兼顾卫生经济学理念以及重视患者心理康复方面的内容。结论 医护人员对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度较高。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需要国家、社会、医院、医务工作者个人多个层面共同努力。今后的临床研究可参考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制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为形成中西医结合干预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专家共识提供数据支持,以期指导基层医护工作者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医疗卫生标准化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规范临床实践及提高医疗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治疗全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医个体化辨治的特点也使结直肠癌治疗方案存在不规范、科学性低下等问题。现通过剖析结直肠癌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现状、意义、制定流程及应用策略为中医领域其他专业指南制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并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质护理组,对照组34例给予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组35例在实施基础护理工作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分别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优质护理组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对于肺结节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和管理缺乏共识。为制订肺结节中西医结合临床管理策略,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肺结节指南并结合全国多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单位的临床实践,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该共识结合了已有肺结节临床管理指南和中医药的干预手段,针对中医药的治疗定位和价值,对肺结节中西医结合全程管理做出规范,为更多患者的全程有效管理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传统常规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一种有效且适合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该模式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254例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4例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总...  相似文献   

15.
<正>结直肠癌为我国高发肿瘤,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第3位、我国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第5位[1]。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为结直肠癌常见首发症状,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发生率大约为40%。晚期结直肠癌合并疼痛高达7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了更好地开展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建设项目,项目组在《癌痛规范治疗中成药合理使用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结合肠癌疼痛特点,制定了《结直肠癌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伊立替康(CPT-11)联合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钙(5-FU/CF)方案对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实施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常规化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基础上加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后1年和3年的存活人数、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结直肠癌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结直肠癌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1年和3年的存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直肠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对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实施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建立三级联动下(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北京市乡村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模式,为构建中西医慢病防治网络、推动中西医并重癌症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当地村委会,充分发挥三甲医院带动能力,培训构建一支以“村支书”为核心的乡村“早防早筛”队伍:中医养生操组、中医健康防癌知识宣传小组配合进行结直肠癌早防,结直肠癌高危风险人群(即高危人群)问卷调查小组配合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在“三级联动”模式下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根据高危人群初筛结果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药物或非药物干预。结果 经四年探索实践,该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一、二级预防模式初步成型,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结直肠癌防控方案。在该模式指导下,已在全村1717名常住人口中完成了1174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初筛,发现高危人群118例(阳性率10.05%),结直肠癌6例且均在该模式建立前发病。结论 由乡村吹哨,通过动员乡村骨干力量进行结直肠癌早筛,能够使结直肠癌筛查工作真正做到全覆盖,极大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推广一条以“三级联动”为依托,以乡村骨干为主要早防早筛力量的中西医并重“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慢病管理模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我团队致力于结直肠癌研究,初步建立防治保康中西并重模式,并付诸实践。应用中医之道:从建立多学科肿瘤治疗团队向建立多学科肿瘤康复团队的转变;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推进肠镜检查为结局,最终找出高危人群进行二级预防为目标;应用中医之术:以健脾补肾解毒为大法的结直肠癌全程治疗策略和多学科合作模式,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全程康复治疗,为单病种中西并重防治保康做出示范。借助于北京市中医肿瘤防治办公室和大数据创新实验室进行实践,在预防上积极探索以慢病管理APP为抓手,乡村干部、镇卫生院、区中医院为三级联动的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预防模式并向其他慢病扩展。在治疗方面,与北京肿瘤医院合作,在结直肠癌中西并重全程管理治疗模式中取得进展。在我院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康复多学科门诊模式标志着我国肿瘤康复事业前进了一大步。而在大数据分析上:团队对北京市三甲中西医医院住院病历的探讨,则能够从侧面看到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系列组稿将从多方面展现上述命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40余年国内中医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为研究人员深入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结直肠癌为研究主题,文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时间1978年1月—2021年1月的相关文献。使用Excel 2019对发表年份、期刊来源、基金项目等文献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5118篇中文文献,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态势,期刊来源丰富,基金论文占比高。虽形成了以杨宇飞、李琦等作者为代表的核心团队,但团队、机构及地域间缺乏紧密合作。研究主要围绕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中医证候规律、临床治疗等方面展开,治疗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及多学科参与,治疗后的康复问题成为医学焦点。结论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整体呈上升态势,中西医结合是结直肠癌诊治的未来之路,多学科参与是未来的治疗模式,今后应加强团队间、地域间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中医药在结直肠癌领域的...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攀升状态。大量证据表明,筛查有助于CRC的早期诊断,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探讨建立从预防筛查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到早期治疗的有效防治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中医药早期介入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及时加入中医药干预,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优化方案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建立包括集结直肠癌筛查注册、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诊疗标准"库、"循证"知识库及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更加切合临床实用、功能更为强大的结直肠癌信息协作平台可大大增强结直肠癌监测与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力争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