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探讨以转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1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完成。①采用DNA重组技术,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cDNA克隆到pLXSN反转录病毒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包装成为pLXSN/BMP2重组反转录病毒。取15d龄BALB/c系小鼠5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提取。将重组病毒感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经筛选后,聚合酶链反应鉴定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cDNA在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整合情况。②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渍杂交和核糖核酸印渍杂交技术检测。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采用钙一钴法染色检测,用以评定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生物活性。③取6周龄BALB/c小鼠6只,将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构建人工骨植于小鼠骨骼肌内,体内成骨情况予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①pLXSN/BMP2质粒的鉴定结果:经酶切及DNA测序证实重组pLXSN/BMP2序列正确。②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包装的病毒滴度为(6~8)&;#215;10^5cfu/mL。③基因整合及表达的分析:聚合酶链反应证实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基因组中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cDNA整合;核糖核酸印渍杂交和蛋白免疫印渍杂交证实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稳定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钙-钴法染色证实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④小鼠体内成骨情况:甲苯胺蓝染色的组织切片镜下观察显示转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骨髓基质细胞构成人工骨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存在,软骨细胞呈巢状分布。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LXSN—BMP2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该载体不仅有效地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够诱导未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且在体内肌肉环境下能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是已知的所有生长因子中对骨的形成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被认为是最具有前途的骨诱导物质。目的:构建人骨形成蛋白2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体外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实验,于2005-07/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分子生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pcDNA3.1(+)载体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左石博士惠赠;成骨肉瘤组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提供。方法:从人成骨肉瘤细胞中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获得人BMP-2基因cDNA,将基因片断重组到pGEM-T质粒中构建pGEM.T-hBMP-2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DH5n后筛选阳性克隆,利用限制性酶切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分别用RcoRI和NotI双酶切pGEM-T-hBMP-2质粒和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将克隆载体中人骨形成蛋白2基因重组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提取质粒作酶切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及DNA测序后,用脂质体体外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MP.2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人骨肉瘤细胞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②重组质粒pGEM.T-hBMP-2和pcDNA3.1-hBMP-2的构建和酶切鉴定。③BMP-2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人骨肉瘤细胞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获得1.2kb条带。经酶切电泳、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及DNA测序证实实验成功克隆BMP-2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MP-2构建正确;该重组质粒能在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有效表达BMP-2。 结论:实验成功克隆人骨形成蛋白2基因并构建了此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3.
背景:应用固态载体作为细胞支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已有成功经验。尝试将液态载体或凝胶态载体材料复合细胞后注入动物体内,观察该方法的可行性。目的:探讨液态载体或凝胶态载体材料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修复全厚关节软骨的可行性。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威海市立医院骨科,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11/2003—09在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质量2.5~4.5kg,雌雄不限。编号后根据缺损处注入物质的成分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即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软骨细胞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方法:36只大白兔分组后造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取同种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与20%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混合,移植到缺损处进行修复。各移植组缺损处分别注入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后4,8,12周对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光镜组织学评估和电镜观察。据Wakitani评分标准,采用盲法对修复质量作出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软骨缺损修复程度。②软骨细胞的性质形态,基质中胶原性质、数量及排列方式。结果:①移植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中的软骨细胞能很好地生长,4周时,缺损区完全填充。8,12周再生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外观相似,界限模糊。组织学检查:形成透明软骨,缺损处被修复。②电镜下:8,12周,修复组织中可见多数成熟的透明软骨细胞及其周围排列不规则的、纤细的、均匀的和无周期性的Ⅱ型胶原。空白对照组仅见纤维修复,再生组织缺乏弹性,表面粗糙,不规则。③修复质量评分: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组和各组相比在各个时期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组和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期差异均存在显著性[4周:(3.93&;#177;1.91),(4.56&;#177;1.07),(4.78&;#177;1.09),(8.44&;#177;1.13)分;8周:(2.80&;#177;1.45),(3.24&;#177;1.00),(3.33&;#177;1.00),(8.44&;#177;1.13)分;12周:(2.22&;#177;1.10),(3.01&;#177;0.69),(3.00&;#177;0.71),(9.00&;#177;0.87)分,P〈0.0011,但两组之间在各个时期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能以透明软骨的方式成功修复兔膝股骨髁软骨缺损,并优于单纯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负载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或单纯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的移植。  相似文献   

4.
骨形态生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目前被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病理成骨的一条重要途径。BMP通过激活Smads蛋白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信号由细胞膜转至细胞核,诱导核内成骨基因表达,使组织纤维化、骨化。一些介质蛋白对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具有抑制作用,可为治疗AS病理成骨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BMP/Smads信号传导通路与AS病理性成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临床康复》2010,(46):8567-8567
4.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松质骨匀浆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体内成骨重建月骨 孟钊(河北省儿童医院骨外科,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31) 基金资助: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01384B)。  相似文献   

6.
赵广跃  胡蕴玉  刘建  吕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54-56,i0003
目的:比较牛松质骨粒、磷酸三钙、天然珊瑚载体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的放大效应。方法:实验于1998-12/2002—06在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实验室完成。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牛松质骨粒、天然珊瑚和磷酸三钙按相同比例复合形成3种载体释放系统。②取昆明小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牛松质骨粒组、天然珊瑚组和磷酸三钙组,每组30只。于小鼠股部肌袋一侧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释放系统,另一侧单纯植入0.2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③分别于植入后7,14,21d周麻醉状态下每组各处死10只,取材行组织学检查、成骨量分析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术后不同时间牛松质骨粒组和磷酸三钙组成软骨和成骨能力较强,而天然珊瑚组成骨能力稍差。21d的成骨量分析显示牛松质骨粒组、磷酸三钙组和天然珊瑚组分别较对照组成骨量放大了5.47倍、4.90倍和1,65倍。②牛松质骨粒组、磷酸三钙组之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大于天然珊瑚组(P〈0.05),3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出现在术后第21天[依次为(285.09&;#177;52.29),(256.48&;#177;45.99),(177.92&;#177;22.69)nkat/g]。结论:比较3种不同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释放系统。异种松质骨粒表现较强的成骨能力,提出载体放大效应应成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选择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何大为  金岩  骆凯  李石保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39-41,T0002
目的:以矿化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应用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材料修复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观察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自体颅骨缺损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2-05/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教研室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8只,随机分为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4只/组。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将矿化诱导的大鼠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水凝胶、陶瓷化骨粉混合,向其中加入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 10μg、转化生长因子-β 50ng,修复自体颅骨8mm直径缺损。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以单独水凝胶/陶瓷化骨粉修复颅骨8mm直径缺损。术后6周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改良Mallory三色法以及彩色图像分析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实验纳入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6周大体标本观察:两组大鼠的植入物牢固嵌在骨缺损处,未见脱落、移位,表面被纤维被膜包绕,被膜内可见少量毛细血管,两组植入物无明显差别。②两组术后6周骨形成情况比较:苏木精-伊红染色: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有大量网格状的骨形成,仍有部分水凝胶残留,周围是条索状软骨样组织和纤维组织。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水凝胶部分吸收,陶瓷化骨颗粒和水凝胶粒周围只有少量的骨样或软骨样基质形成,大部分为纤维结缔组织。改良Mallory’s三色法: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的创缘断端附近的网状骨为砖红色的成熟骨,植入物的中心部可见蓝色的新生骨,以及散在的黄色毛细血管。而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只见少量不规则红色的骨样基质,以及黄色毛细血管。③两组术后6周骨基质及成熟骨基质面积值的比较: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骨基质面积、成熟骨基质面积明显均多于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8207.22&;#177;46.31),(375.05&;#177;25.83);(6376.73&;#177;78.35),(134.44&;#177;14.62)μm^2;P均〈0.051。 结论:陶瓷化骨粉/水凝胶与骨髓基质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等生长因子联合作用下能够成功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量缺损明显好于单独应用陶瓷化骨粉/水凝胶。  相似文献   

8.
骨形成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对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目前,人们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已经表达出人类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并且在常位和异位成功地诱导出新骨。但由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比天然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诱导成骨活性较低,且尚未找到十分理想的载体。目的:通过构建骨形成蛋白重组腺病毒,为骨缺损的基因治疗提供可行载体。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材料:PACCMV-PLPA质粒,PJM17质粒,293细胞系。方法:实验于2001-09/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克隆出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2全长基因,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DNA-磷酸钙共沉法将辅助质粒PJM17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测滴度并用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备用。主要观察指标:①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克隆结果。②PACCMV-BMP2穿梭质粒的鉴定结果。③重组腺病毒的构建结果。结果:①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克隆结果:克隆构建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GEM-T/hBMP2,大小为(3015+1213)bp。琼脂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实际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②PACCMV-BMP2穿梭质粒的鉴定结果:质粒大小约为10Kbp,因PACCMV-PLPA质粒多克隆位点属PUC质粒系列,故用EcoRⅠ酶切,可将重组质粒线性化,大小为10Kbp。而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时,可得到8.8Kbp和1.2Kbp两个可见片段。③重组腺病毒的构建结果:重组病毒的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利用BMP2全长特异引物扩增出目的片段1.2Kbp,与理论值完全一致。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为骨缺损等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可行的载体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P^53与反义mdm2 cDNA序列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人黏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Mc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mdm2 cDNA序列反向插入到含有P^53基因序列pDOR—Neo中的P^53。基因序列下游,构成含有P^53基因与反义mdm2基因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经酶切分析鉴定后命名为pDOR—Neo—P^53-F mdm2并将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Mc3细胞,通过G418筛选转染阳性细胞,并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载体含有P^53与反义mdm2 cDNA片段,实验结果表明:转染后P^53蛋白(1.35±0.14)较对照组P^53蛋白(6.26±0.11)含量显著减低(P〈0.01),转染空载体P^53蛋白(6.24土0.1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53与反义mdm2基因融合体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表达野生型P^53蛋白和封闭mdm2基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并进行体内表达,测定活性;为深入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全长基因,体外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后,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50μL注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病损处,通过组织学染色、X射线片对动物模型的组织变化进行观测。结果:6周后治疗组可见明显骨诱导形成,2周时治疗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应用于动物实验中目的基因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是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一次尝试,且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也为国内骨科疾病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单独或交互作用对成人骨髓干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含量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9-09/2002-07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实验室完成。取在解放军总医院体检的一名健康自愿者骨髓组织,将培养的骨髓干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中,①检测骨髓干细胞增殖能力,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90nm波长测光吸收值。②检测骨髓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10nm波长测光吸收值。③检测骨髓干细胞内蛋白质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检测仪595nm波长测光吸收值。结果:①骨髓干细胞增殖能力:浓度为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浓度为100μ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联合使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28&;#177;0.03,0.14&;#177;0.02,P〈0.01)。②骨髓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浓度为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浓度为100μ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联合使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70&;#177;0.05,0.5l&;#177;0.02,P〈0.01)。③骨髓干细胞内蛋白质的含量:浓度为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浓度为100μ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联合使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37&;#177;0.05,0.20&;#177;0.Ol,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但却抑制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含量;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二者交互联合应用对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纤维蛋白胶复合VEGF和BMP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骨修复材料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为其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为:A组(FS+VEGF+rhBMP-2)、B组(FS+rhBMP-2)、C组(rhBMP-2)、D组(FS)。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入小鼠肌袋内,通过用X射线、HE染色、ALP染色、新生骨计量等方法,研究其诱导成骨活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成骨活性A组(FS+VEGF+rhBMP-2)〉B组(FS+rhBMP-2)〉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hBMP-2)、D组(FS)无成骨活性。A组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B、C组(P〈0.05)。结论以纤维蛋白胶复合VEGF和BMP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VEGF可明显增强rhBMP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P^53与反义mdm2 cDNA序列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人黏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Mc3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mdm2 cDNA序列反向插入到含有P^53基因序列pDOR—Neo中的P^53。基因序列下游,构成含有P^53基因与反义mdm2基因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经酶切分析鉴定后命名为pDOR—Neo—P^53-F mdm2并将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Mc3细胞,通过G418筛选转染阳性细胞,并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载体含有P^53与反义mdm2 cDNA片段,实验结果表明:转染后P^53蛋白(1.35±0.14)较对照组P^53蛋白(6.26±0.11)含量显著减低(P〈0.01),转染空载体P^53蛋白(6.24土0.12)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53与反义mdm2基因融合体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表达野生型P^53蛋白和封闭mdm2基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BMP-2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多功能生长因子,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GF8超家族,是一组具有类似结构的高度保守的功能蛋白,它们最初是作为能够在体内诱导骨和软骨形成的因子为人们所认识的,故起名“成骨素”,也有叫“骨形态发生蛋白”,多数成员有明确的成骨作用,随着人们对BMP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一些BMP也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地阐述了BMP2的结构、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亚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l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0.05),同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P〈0.05)。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上颌后牙区由于上颌窦的存在限制了种植体的应用,骨诱导成骨技术的应用为上颌窦底的升高提供了可能和保障。虽然药理学、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研究均验证了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的骨诱导性,但是否存在研究的局限性、病例的自限性、结果的可靠性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在上颌窦底增高过程中牙槽嵴的增量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9-12)、Embase(1974/2009-12)、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9-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9-12)、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9-12)等数据库。主要检索词包括"rhBMP-2,ACS,autogenous bone graft;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自体骨移植等"。采用自由词与主题词结合的方式检索,筛选在上颌窦底增高术中应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修复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Man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3个研究,共2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自体骨移植组相比,1.5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组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75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组牙槽嵴高度的增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牙槽嵴宽度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植入6个月后可改善种植区的骨密度,未有不良反应报道。提示1.5g/L,0.75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及自体骨移植对骨缺损区都有明显的诱导成骨作用,1.5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明胶海绵的效果优于自体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纤维蛋白的天然网状结构为骨髓细胞黏附、增殖提供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环境,且同时又限制了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快速扩散,使两者随着纤维蛋白的逐渐降解而缓慢释放,最终诱导间充质细胞向软骨转化。目的:观察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复合纤维蛋白后,修复兔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观察,于2005—07/2006-02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18只36膝,随机分为3组: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照组,6只12膝/组。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英国BioSource产品;冻干人纤维蛋白原为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各组兔均于双侧膝关节股骨髌股关节面制备直径4mm、深3mm的全层软骨缺损,4周后在原切口再次开腔,清除缺损区内的纤维组织,钻通骨髓腔,成为陈旧性关节损伤。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用注射器注入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冻干人纤维蛋白原,使复合物添满缺损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同法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对照组单纯注入等量的冻干人纤维蛋白原。主要观察指际:光镜及电镜观察骨缺损区组织修复及软骨再生情况,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18只兔(36膝)均进入结果分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修复后10,14周,软骨缺损被白色半透明坚硬组织平滑修复,富有光泽,与正常软骨边界清楚,至18周时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边界模糊,质地坚硬,表面平滑光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修复后10,14,18周时均有1膝关节缺损区未能完全修复:对照组全程均未见软骨修复。与对照组比较,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再生软骨组织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前组下降幅度优于后组(P〈0.05)。结论: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纤维蛋白复合物可有效修复兔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且短期效果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复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对软骨修复组织蛋白多糖代谢和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股骨髁间关节面全层软骨缺损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组和iNOS抑制剂S-甲基异硫脲(SMT)组。术后1年处死动物。应用组织切片番红O-快绿染色检测蛋白多糖,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胶原的分布情况,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糖胺聚糖含量和胶原的表达以及软骨厚度。结果术后1年,SMT组软骨修复组织番红O-快绿染色百分率(89.28%)明显高于BMP组(36.54%)和对照组(13.4%),SMT组软骨修复组织番红O-快绿染色平均灰度值(134.5)分别为BMP组(56.8)和对照组(26.4)的2.5倍和7倍。修复组织软骨平均厚度,SMT组(1.75cm)分别为BMP组(0.76cm)和对照组(0.25cm)的2倍和7倍。SMT组修复组织Ⅰ型胶原表达量为65.9%,明显少于BMP组(88.5%)和对照组(94.6%);Ⅱ型胶原表达量(30.7%)多于BMP组(10.8%)和对照组(4.5%)。结论iNOS抑制剂SMT的应用能明显增加软骨修复组织中糖胺聚糖含量,并能明显增加Ⅱ型胶原表达,对于维持软骨表型和提高软骨修复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但是对于其作用于人体细胞时的生物学规律不明确。目前对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调节人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规律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目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观察比较不同时间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方法:从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采用终浓度为100p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人脂肪问充质干细胞,分别诱导3,6,12,18,24,36,48h后收集样本,用RT—PCR和ELISA分别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调节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时间依赖性,在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不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6h时间段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0.05),18—24h时间段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P〈0.05),当利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时这两个时间段应当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传统骨替代材料成骨活性的检测方法为体内检测,在可靠性、时效性、直观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检测大批量生物替代材料时其缺点尤为突出。 目的:探索一种能够在体外检测骨移植替代材料成骨活性的方法。 设计:对比观察的细胞学实验。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6—08/2007—05在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进行。 材料:C2C12细胞由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细胞中心提供,人脱钙骨基质、人骨提取的骨蛋白由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提供,牛腱Ⅰ型胶原由北京益尔康生物工程开发中心提供,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杭州华东基因研究所提供。 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脱钙骨基质、复合材料(人骨提取的骨蛋白与人脱钙骨基质、牛腱Ⅰ型胶原以透析的方法复合)3种材料与小鼠肌肉C2C12细胞共培养72h,阴性对照为单纯细胞,不加任何材料。细胞裂解后用比色法分别检测裂解液中成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碱性磷酸酶及总蛋白的吸光度值,以两者的比值表示单位数量的C2C12细胞所含有的碱性磷酸酶含量,以此衡量待测生物材料成骨活性的高低。 主要观察指标:碱性磷酸酶与总蛋白的吸光度值。 结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最高,人脱钙骨基质材料合复合材料次之,阴性对照最低。3种材料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体外检测生物材料诱导C2C12细胞产生碱性磷酸酶含量,可作为评定材料成骨活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