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琦  刘帅  崔恒清  陈晨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1):3815-3818
背景 随着上海市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的逐步完善,闵行区家庭医生的工作负荷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正视家庭医生的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问题,及时了解现状,精确干预势在必行。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家庭医生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现状,为家庭医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闵行区符合条件、知情同意的308例家庭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问卷、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状况,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308例家庭医生中,压力过大者190例(61.7%)、压力适中者72例(23.4%)、压力过小者46例(14.9%)。性别、年龄、婚育情况、户籍、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全科医师资格取得途径不同的家庭医生工作压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8例家庭医生中,工作状态良好者120例(39.0%)、一般倦怠者151例(49.0%)、严重倦怠者37例(12.0%)。性别、年龄、婚育情况、学历、职称、全科医师资格取得途径不同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户籍、工作年限不同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过大家庭医生职业倦怠总得分及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绩感低3个维度得分高于压力适中和压力过小家庭医生,压力适中家庭医生职业倦怠总得分及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于压力过小家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闵行区家庭医生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现状不佳,应采取措施及时干预。尤应对沪籍、家庭医生工作年限6~10年者开展心理干预,引导其正确应对压力、缓解倦怠。  相似文献   

2.
背景 要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同激励因素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影响不同。目的 比较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激励因素现状、满意度及激励因素偏好,为进一步细化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厦门市、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房山区共选择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在岗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676人(包括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医生团队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基本特征、激励机制及激励因素偏好情况。对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激励因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6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月收入、总收入中家庭医生专项资金占比和签约服务费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收入与家庭医生工作价值匹配程度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者认为收入与工作价值匹配的比例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参加阶段性进修培训、相关专业课程培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参与阶段性进修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与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过去1年参加相关专业课程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过去3年职务提升与职称提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认为个人收入和福利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这一比例在家庭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成员中分别是95.6%(387/405)、95.7%(180/188)和98.8%(82/83);培训机会、社会认可和尊重、职称晋升机会排在第2位、第3位和第4位;但对家庭医生来说单位管理制度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护士来说工作量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公共卫生人员来说排名第5的则是工作条件。结论 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收入、福利待遇与培训学习情况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且不同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的偏好有所不同。应当继续优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薪酬结构,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及签约服务费,完善经济激励措施;加强基层培训学习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权益,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新疆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风险管理及分担现状认知信情况,为本土化及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损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以地州1031名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横断面调查及数据采集,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031名调查者中,26岁-40岁占比最多;女性占主要比重为77.40%;学历分布集中为本科及以上(49.47%);初级职称相对较多(47.82%);护师占比最高为38.22%,另外医生样本的比例是34.63%。在本专业的从医年限中集中在5年-14年(42.68%)。年龄、性别及科室类别对医疗风险管理认知评分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0.05);学历、职称、执业类别及从业年限4个因素对医疗风险管理认知评分呈显著性差异(P <0.05);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执业类别、科室类别与医疗风险分担认知评分均未呈显著性差异(P> 0.05);从业年限存在差异(P <0.05);性别、学历、职称、执业类别4个因素会对医疗风险管理呈正相关;年龄、在从医年限及科室类别会对医疗风险管理呈负相关。而以上各因素均...  相似文献   

4.
背景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服务能力、激励机制及队伍稳定性对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胜任度及满意度。方法 于2016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抽取城区、城郊、郊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全科医生)44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工作胜任度及满意度。结果 440份问卷均有效回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95.2%(419/440)全科医生表示完全/基本能够顺利进行社区首诊,81.0%(350/432)全科医生表示知识和能力完全/基本能够胜任工作,70.2%(302/430)全科医生表示工作压力很大/比较大。不同区域全科医生对工作压力、医疗联合体是否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推行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对能否处理基本医疗中的技术难题、能否处理慢性病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工作压力、工作能力能否得到发挥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医生对工作价值、工作收入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对工作环境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对工作支持系统中社区(居委)配合、团队支持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对协同诊疗的平均满意度评分<3.0分。结论 浦东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胜任度较高,利于引导居民社区首诊、慢性病防治及健康管理,但仍需提高其对自身工作价值和工作收入的满意度,同时关注区域间差异,促进家庭医生制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家庭医生团队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其身心健康与服务质量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国内以服务供方角度探讨家庭医生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600例。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包括全科医生165例、护士272例、公共卫生医生131例),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5.4%(428/568),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中重度倦怠占比分别为51.8%(294/568)、34.7%(197/568)、66.0%(375/568),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高于情感衰竭维度、情感衰竭维度高于去个性化维度(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用工形式、职业喜爱程度、自评工作意义、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较高,尤其体现在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建议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制度、给予团队社会支持、引导家庭医生团队转变医疗观念等方式降低其职业倦怠检出率,以保障家庭医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彩茵  何婷婷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60-1164
背景 基层医务人员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其政策响应度和工作满意度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目的 探讨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为促进签约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于2018年2—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湖北省宜昌市抽取基层医务人员50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30.5%(141/462)的医务人员非常/比较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9%(120/462)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激励机制完全/比较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发展前景、个人成就感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7±0.7)、(3.4±0.7)、(4.1±0.8)、(3.3±0.9)、(3.5±0.8)分(“很不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为1~5分),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17.4±3.5)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工作时间的变化、家庭医生岗位的工作风险、家庭医生岗位的重要性、现有激励机制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与工作满意度均有待提高。建议创新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完善签约服务工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加强培养优秀的家庭医生队伍,建立长期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家庭医生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城市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公共卫生的运行模式,以期为家庭医生责任制公共卫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对其家庭医生责任制下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及初步成效进行总结分析。闵行区自2011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向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转型。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家庭医生责任制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架构和部门协同机制;有机整合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搭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推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结果 截至2014年底,闵行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143.67万人,签约居民的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96%);高血压管理率〔40.73%(211518/519331)比28.70%(149075/519425)〕、高血压患者血压有效控制率〔82.13%(173720/211518)比77.51%(115548/149075)〕、糖尿病管理率〔37.85%(64367/170058)比21.93%(37301/170091)〕、糖尿病患者血糖有效控制率〔82.43%(53058/64367)比62.77%(23413/37301)〕、学生健康管理率〔99.79%(134448/134733)比91.54%(110505/120718)〕均较2010年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家庭医生责任制转型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能更好地维护居民健康,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但还存在全科医生人才紧缺、服务技能较弱、观念转变不够、家庭医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界定不够清晰、部门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直管县(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基本情况,为建设和完善省直管县(市)免疫规划工作队伍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对10个河南省直管县(市)县、乡两级免疫规划工作基本情况、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进行调查。结果2014年河南省直管县(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1384人,其中县级64人,乡级132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5%,大专/中专学历占86.78%,其他学历占4.77%;高级职称占4.91%,中级职称占16.11%,初级职称占48.70%,无职称占30.27%;工作年限小于5年占15.61%,5~10年占21.39%,10~20年占35.12%,20年以上占27.89%。结论省直管县(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比例较小,预防接种门诊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结构老化,应加强对省直管县(市)免疫规划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在江苏省13个市每市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8个已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每个机构中随机抽取3名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12名。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积极性以及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9%。结果 296例家庭医生中,每例家庭医生已签约人数为0~8 380例,中位数为220(790)例;家庭医生认为合适的签约人数为0~3 000例,中位数为200(420)例。每日工作时间为9~10 h者150例(50.7%);从事签约服务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为3%~99%,中位数为30%(30%);认为薪酬基本无变化者175例(59.1%);对签约服务内容认知很/比较清楚者254例(85.8%);对家庭医生职责很/比较明确者275例(92.9%);认为完全/基本能够胜任签约服务工作者260例(87.8%);很/比较积极参与签约服务工作者171例(57.8%)。城市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37±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54±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中机构的重视与支持、上级医院提供的转诊服务、所在社会环境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城市家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执业注册类别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与政策指导建议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家庭医生投入签约服务时间有限,需加强人员配备;家庭医生自我评估良好,参与积极性较好,需继续提升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对个人发展满意度较低,需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现况,并探讨其对策建议。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430名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403份,有效回收率为93.7%。社区医务人员中男女性别比为1∶2.3(121/282),中西医岗位医生比为1∶3.8(78/296),月收入2 000~7 999元占95.6%(385/403)。不同年龄、学历的社区医务人员性别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年龄段女性所占比例均高于男性。不同性别、职称、职业的社区医务人员年龄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公共卫生(29.5%,18/61)、中医全科(18.2%,12/66)及中西医结合(16.7%,2/12)人员中20~岁所占比例较高,西医全科(51.0%,98/192)和中医全科(45.4%,30/66)人员中30~岁所占比例位居前两位,中西医结合(33.3%,4/12)及公共卫生(24.6%,15/61)人员中40~岁所占比例较高,中西医结合(41.7%,5/12)及西医其他(40.7%,22/54)人员中50~岁所占比例较高。不同性别、年龄、岗位的社区医务人员学历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西医岗位人员中本科学历所占比例较高(66.6%,197/296),中医岗位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高(16.7%,13/78)。不同年龄、学历、岗位、职称、月收入的社区医务人员婚姻状况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月收入2 000~元人员中未婚(21.8%,12/55)、离异及其他(5.5%,3/55)所占比例较高,6 000~元人员中初婚所占比例最高(91.0%,81/89)。不同年龄、职称、婚姻状况的社区医务人员月收入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称、职业类别、婚姻状况的社区医务人员岗位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中西医岗位所占比例最高(88.2%,15/17),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中中医岗位所占比例最高(68.4%,13/19)。不同年龄、岗位的社区医务人员职称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岁人员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84.8%,39/46),40~岁(17.0%,15/88)、50~岁(11.2%,10/89)人员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高。不同性别的社区医务人员工作年限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人员中工作年限1~5年所占比例较高(52.2%,36/69),而男性人员中工作年限≥6年所比例较高(82.1%,23/28)。不同年龄、职业类别、工作年限、婚姻状况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治未病"人才是否称职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医全科人员中认为称职所占比例最高(68.2%,45/66),中西医结合人员中认为不称职所占比例最高(58.3%,7/12)。结论 各类别人力资源配备比例还没有达到理想状况,需进行结构和层次的调整。在开展社区中医药岗位培训时,男性、中年人员、专科学历者、中西医结合人员及西医人员是主要培训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方式、手段,切实提高社区"治未病"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广,作为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健康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也将实现从“守门人”到“健康管理者”再到“健康代理人”的角色转变,其工作感知对签约服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签约后的工作感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10月,结合典型抽样和分层抽样法对贵州省、青海省、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共1 042例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感知情况,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工作负担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地区、岗位和职称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感知差异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的相关性。结果 1 042例调查对象中,85.93%(873/1 016)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内容有所增加;86.86%(879/1 01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服务方式有所区别,其中,71.44%(628/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上门服务,32.99%(290/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单次诊疗服务时间更长,93.97%(826/879)的成员表示签约后增加了随访服务;40.77%(413/1 013)的成员感知签约后自身服务态度更好;58.61%(599/1 022)的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增加;81.94%(835/1 019)的成员感知签约后工作负担加重;91.09%(930/1 021)的成员表示愿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94.62%(967/1 022)的成员感知所在团队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开展,94.72%(968/1 022)的成员感知团队模式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呈正相关(rs=0.121,P<0.01)。不同地区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团队成员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成员对个人收入和工作负担变化的感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相比传统诊疗服务,签约服务的服务内容更加综合化,服务方式更加个性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签约服务的组织状态及服务价值的感知较好,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的意愿程度普遍较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感知签约后个人收入与工作负担相匹配,不同地区、岗位、职称的成员对个人收入变化的感知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全年可能接触锐器的医务工作者共1 156人的锐器伤发生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 071份,探讨性别、工作性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参加培训情况等因素与锐器伤的相关性。结果该院2015年全年共发生锐器伤284例,锐器伤发生率为26.5%。除性别(P>0.05)外,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科室和参加培训情况的医护人员间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将锐器伤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参加培训、职称和科室均为锐器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医院锐器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培训,有助于降低锐器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唐慧芸  宋道平  张韬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863-2866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及未来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变化情况,为家庭医生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4年参与调查的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部全科医生,于2017年12月,采用问卷星形式进行调查。问卷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和顾湲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信心指数调查内容自行设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工作的关注度、家庭医生执业的6大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执业状况的变化、从事家庭医生工作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需求、医改相关政策对家庭医生执业的影响、医联体、家庭医生团队的组成及家庭医生提高个人品牌影响力的途径等社会热点。结果 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为99.35%。307例全科医生中,经常关注家庭医生工作181例(58.96%),有时关注124例(40.39%),从未关注2例(0.65%)。关于家庭医生执业的6大影响因素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工资福利待遇(80例,26.06%)、个人价值实现(76例,24.76%)、执业环境(57例,18.57%)、社会尊重(51例,16.61%)、职业晋升空间(25例,8.14%)、工作与生活平衡(18例,5.86%)。307例全科医生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为0~100分,平均(45.1±21.7)分,高于2014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平均分(24.6±22.8)分(t=-1.779,P<0.05);低于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平均分(66.0±20.8)分(t=-2.065,P<0.05)。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平均分为(48.2±23.1)分,高于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t配对=-4.515,P<0.05)。不同单位所在地区者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位在郊区者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均高于单位在城镇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P<0.05)。职称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及以上者,单位在城镇地区、城郊结合地区、郊区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年限3~<10年、10~20年、>20年者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与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全科医生的2017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较2014年升高,可能与目前的收入水平、执业环境、个人价值实现、晋升空间有关;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期望值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签约服务费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激励,这种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会影响家庭医生的诊疗行为。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实施对家庭医生诊疗行为,包括服务数量、平均服务时间及接诊患者费用的影响,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厦门市、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房山区共选择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在岗的家庭医生进行普查,共调查家庭医生420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基本特征、激励机制及家庭医生签约相关的认知和行为。运用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405份,有效回收率为96.4%。对应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服务费占比 10%~20%的家庭医生组与占比<10%组相比,每日转诊数减少0.84人(P=0.01),接诊患者的月总费用增加32%(P=0.01),次均费用增加13%(P=0.02)。签约服务费占比>20%~30%的家庭医生组与占比<10%组相比,平均接诊时间减少1.96 min(P=0.01),接诊患者的月总费用增加36%(P=0.02)。签约服务费占比>30%的家庭医生组与占比<10%组相比,每日接诊数增加14.68人(P<0.01),平均接诊时间减少2.66 min(P<0.01),接诊患者的月总费用增加53%(P<0.01),次均费用增加22%(P=0.01)。结论 提高签约服务费占收入比例可以提高家庭医生的每日接诊人数,减少每日转诊人数,有利于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患者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签约服务费占比的提高会减少家庭医生的平均接诊时间,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过程中,要平衡好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关系;要继续推进构建家庭医生作为患者医疗费用“守门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作为较新型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在社区医生的基础上明显增加,使得近年来家庭医生团队的离职现象严重。国内外研究证明,职业认同的提升有利于家庭医生团队加强队伍建设、缓解职业倦怠、减少离职意愿。目的 调查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700例。采用自编职业认同调查问卷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认同情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 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总得分为(71.57±9.01)分,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自我认知4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53±0.67)、(4.45±0.64)、(4.27±0.59)、(3.82±0.77)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月收入、婚姻状况、工作喜爱程度、家庭工作关系、职业规划、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认同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处于良好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职业自我认知方面。建议政府完善配套政策、高校加强全科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社会给予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社会支持等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专科医生对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情况及接诊行为,分析家庭医生制度下分级诊疗平台和协同转诊机制建设的成效与问题。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区作为典型样本地区,以该区某二级甲等医院全部专科医生为调查对象,共计500例。于2016年7—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度评估——专科医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专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转诊意愿及行为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7.2%。结果 41.9%(161/384)的专科医生很了解/基本了解家庭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职能,认为其利于开展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服务和防治一体化者分别占48.4%(78/161)和40.4%(65/161);77.7%(150/193)的专科医生认为家庭医生转诊很有/较有必要,96.4%(186/193)的专科医生也非常乐意/比较/一般乐意接收基层转诊患者;接收过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转诊患者的专科医生为44.1%(86/195),66.2%(127/192)的专科医生对待转诊患者与普通患者一致;64.6%(248/384)和63.0%(243/386)的专科医生不清楚所在医院是否有专门转诊部门和信息化平台。结论 目前专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职能的认知仍较局限。愿意接收转诊患者的专科医生比例较高。全科-专科的转诊平台已初步搭建,但转诊机制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应提高专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水平,完善“全科-专科”协同转诊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家庭医生服务路径的分类依据。方法于2011年4月—2013年3月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市福田区现有的201名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当前福田区家庭医生专业技能及居民家庭医生服务现状。结果目前家庭医生的专业技能仍有差异。以福田区家庭医生为例,存在从事全科执业时间不等(1~2年为67.16%,3~4年为32.84%)、专业背景不同(内科医生44.28%,儿科医生21.39%,其他34.33%)、技术职称不同(初级31.84%,中级39.80%,高级28.36%)等区别;存在专业背景不同、从事全科执业时间不等、技术职称不同等区别;已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中老年人占6.61%、儿童占6.8%,两病病人占7.36%;在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的服务中,老年人占21.9%、两病病人占18.86%、儿童占16.22%。结论根据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并且采取规范的服务路径,能够实现良好的服务效果,促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上海市正逐步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至楼宇功能社区,目前中青年楼宇人群的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尚不知晓。研究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和调整家庭医生楼宇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楼宇,在选中楼宇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中青年人群(18~59岁)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272份,本研究以其中有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经历的1 137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主要调查内容为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和经济学特征、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度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包括基本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两方面,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楼宇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39.61%(425/1 073)的受试者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满足/完全满足其基本服务需求,39.01%(419/1 074)的受试者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满足/完全满足其个性化服务需求。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职业类别、年收入、自评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信任度、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是中青年楼宇人群基本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收入、患慢性病情况、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团队组成了解度、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是中青年楼宇人群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约40%的楼宇人群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满足其基本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楼宇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4个方面。建议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并针对楼宇人群特点和差异化需求,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着力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丰富签约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负担不断加重,职业倦怠凸显。当前,尚缺乏对不同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 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家庭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稳定性及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8月1—21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泰安市6个县(市、区)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760例,其中201例(26.4%)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559例(73.6%)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纳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760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8.9%(524/7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3.7%(128/201)、70.8%(396/559)。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MBI-GS总得分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年龄41~50岁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30岁者〔OR(95%CI)=7.119(1.770,28.638)〕,月收入>4 000元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2 000元者〔OR(95%CI)=0.194(0.040,0.941)〕,自评工作压力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3.629(1.475,8.929)〕,自评激励机制一般、比较有效/非常有效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激励机制极不有效/不太有效者〔OR(95%CI)分别为0.196(0.052,0.739)、0.235(0.066,0.834)〕;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女性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男性〔OR(95%CI)=0.603(0.396,0.920)〕,自评居民认可度一般、比较高/非常高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低于自评居民认可度非常低/比较低者〔OR(95%CI)分别为0.258(0.113,0.590)、0.428(0.199,0.918)〕,自评工作压力比较大/非常大者的职业倦怠发生风险高于自评工作压力无/较小者〔OR(95%CI)=2.320(1.368,3.935)〕。 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较重,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层面应加强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培训,提高其薪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层面应增加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机构编制设置和晋升机会,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此外,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简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