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标 《求医问药》2014,(21):72-73
目的:探讨用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患有肩关节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2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我院为参照组患者进行肩关节MR斜冠状位扫描,为实验组患者进行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图像显示的结果。结果:进行肩关节MR斜冠状位扫描和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均可将两组患者的冈上肌腱长轴显示在图像中。但实验组患者进行的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可以完全将冈上肌、冈上肌腱和肱骨长轴同时显示在一张图像上(显示率为100%)。而参照组患者进行的肩关节斜冠状位MR扫描不能将冈上肌、冈上肌腱和肱骨长轴同时显示在一张图像上(显示率为0%)。实验组患者采用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指在诊断过程中未漏诊的几率)为93.33%(28/30)。参照组患者采用肩关节MR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为66.67%(20/30)。实验组患者采用肩关节双斜冠状位MR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肩关节MR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敏感性,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采用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特异性(指在诊断过程中不误诊的几率)与参照组患者采用肩关节MR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的特异性相同,均为83.33%(25/30),二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标准的肩关节冠状位图像,其对冈上肌腱病变的显示效果要优于肩关节MR斜冠状位扫描。因此,此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肩袖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肱骨的解剖形态看,肱骨上下两端是相互扭转的,肱骨处于标准体位时其下端(两髁)位于冠状面方向,其上端(肱骨头颈部)则是旋向内后方(与冠状面成角约15),且与斜向前外方的肩胛盂形成肩关节,即肱骨上下两端不在同一平面上,当肱骨外旋15°时,肱骨头颈部正好处于冠状面。X 线对肱骨的传统投照法及本人的改良投照法所得出的正侧位图像是不一样的。现就以上两种投照法进行对比、分析及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技术对肩关节盂形态的评价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观察73例患者的肩关节CT检查资料,通过轴位、斜冠状及双斜矢状面等多角度重组显示并分析关节盂的形态.[结果]重组图像显示30例肩关节盂骨质结构完整(其中5例临床诊断为关节盂先天发育不良),43例显示关节盂前方或后方形态有不同程度缺损,缺损比例为4.1%~32.5%(平均为15.7%).[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能准确、直观评价肩关节盂解剖学形态,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国权 《中外医疗》2008,27(23):138-138
目的 利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探讨副鼻窦轴位扫描能否代替直接冠状位扫描.方法 对20例能合作的患者,均行副鼻窦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重组图像;直接冠状位扫描获取冠状位图像;将同一患者的两组不同冠状位图像比较,主要观察各鼻窦窦壁及窦口.结果 轴位扫描后重组所获图像亦能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清楚显示各鼻赛及窦口.结论 重组冠状位图像与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效果相同,可以取代直接冠状位扫描.避免后者检查时头部后仰造成的不适,患者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髋关节斜冠状位的影像断层解剖在颈干角测量中的应用,为外科学提供准确的量化指标.方法 (1)对髋关节标本进行冠状位和斜冠位连续薄层断面解剖铣切.(2)选取患者108例,对其髋关节进行螺旋CT扫描,在CT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斜冠位重建和三维重建,测量颈干角.结果 (1)斜冠位可在同一层面显示股骨头、颈、干最大径.(2)斜冠位和三维图像所测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位和三维图像所测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关节斜冠位断层解剖和CT重建为颈干角准确测量的最佳方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胸部16层螺旋CT冠状多平面重组(MPR)在支气管内膜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58例胸部病例,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采用准直0.75 mm,Feed/Rotation 12 mm,扫描层厚0.75 mm,重建间隔0.75 mm,于CT主机或Volume Wizard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以正中矢状面为参考截面,气管的长轴作为冠状轴,行冠状多平面重组,重组层厚为0.8mm,重组间隔为0.5 mm.结果 冠状MPR可以良好显示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形态、程度和范围.周围病变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大小、周围结构的受累情况.结论 胸部16层CT冠状MPR是横轴位的重要补充,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MSCT斜冠状面重建显示腰椎小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MSCT行腰椎扫描172例,扫描重建层厚2mm,间隔1mm,将数据行MPR处理;利用主机工作站的“脊柱智能间盘成像(Spine MPR)”技术,研究在矢状面定位像上对L1~S1各个椎间小关节进行平行于小关节间隙的轴向倾斜重建。通过操作使各个椎小关节都得到一组平行的轴位图像。结果:MPR重建后图像可以在另一角度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上下关节突,对小关节突病变显示清楚。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进行斜冠状面重组技术能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突病变,较常规的横断扫描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9例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16层螺旋CT轴位扫描并与多平面重建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轴位图像漏诊眶底壁骨折23例,冠状位图像未见漏诊病例;矢状位图像显示眼眶底壁骨折及其移位情况83例.结论轴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内、外壁骨折,冠状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四壁骨折,矢状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底壁骨折及其移位情况,多平面重建能在一次轴位扫描后获得冠状及矢状位图像,可弥补轴位图像对眶底壁显示的不足,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副鼻窦炎患者,均行副鼻窦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鼻副窦结构及病变范围,对图像资料进行影像分析。结果: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清楚显示各鼻窦及窦口。结论:重组冠状位图像可获得与直接冠状位扫描相同的图像效果,可以取代直接冠状位扫描,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 投照方法: 1.位置: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后前斜位被检侧靠近暗盒,前后斜位则反之。下颏稍上抬,颈椎长轴与暗盒平行,两肩尽力下垂,头部侧转冠状面与暗盒成45°,躯干部冠状面与暗盒成50°~5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位曲面多平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MPR)技术在骶椎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40例经16层螺旋CT常规容积扫描及薄层重建的骶椎病例,由2名CT医师(A、B)均应用常规冠位MPR(con-MPR)、斜冠位MPR(OMPR)及冠位CMPR技术对骶椎进行冠位重组,最后由另外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对所有重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骶椎病例中,三种MPR技术均获得了骶椎的冠位图像。在显示骶椎图像质量方面,CMPR模式优于OMPR和con-MPR模式(A医师:UCMPR:con-MPR=-7.453,P=0.000;UOMPR:CMPR=-5.870,P=0.000;B医师:UCMPR:con-MPR=-7.417,P=0.000;UOMPR:CMPR=-5.714,P=0.000),OMPR模式优于con-MPR模式(A医师:UOMPR:con-MPR=-4.256,P=0.000;B医师:UOMPR:con-MPR=-4.818,P=0.000)。A、B两位医师应用CMPR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765。结论 CMPR技术获得的骶椎的曲面冠位图像具有直观性,在评价骶椎疾患方面较con-MPR、OMPR技术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任意角度的平行范围重建(PRR)对眶尖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眶尖区骨折患者的MSCT单独轴位、轴位+斜矢状位、轴位+冠状位,轴位+斜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MPR+PRR成像对眶尖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在轴位+MPR+PRR检出的58例眶尖骨折患者中,通过横断面图像、横断面+矢状面检出、横断面+冠状面检出、轴位+斜矢状位+冠状位分别检出31、35、44、47例;轴位+MPR+PRR成像总检出病灶455处,明显高于单独轴位、轴位+斜矢状位、轴位+冠状位,轴位+斜矢状位+冠状位检出的病变处,轴位+MPR+PRR成像与单独轴位、轴位+斜矢状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变定位更准确,可发现更细微的病变。结论:在眼外伤的诊断中,MSCT冠状位、矢状位、MPR+PRR是轴位图像必要的补充诊断方法,并且MPR+PRR在眼外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疑有眶尖骨折的患者,MPR+PRR应作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正常人与14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PR)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并对33例正常人(66耳)各段进行测量。结果:33例正常人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在轴位扫描图像上显示最优,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位重建MPR图像上显示最优。曲面重建图像可同时显示双侧面神经管。14例患者中有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结论: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有利于面神经管的显示及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常肩关节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结合断层解剖标本,分析肩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分两组资料,MR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纵向驰豫时间(T1WIFSE)序列扫描。一组为正常尸体标本,共40具,连续切割断层标本大体解剖与相应层面MRI扫描图像对照分析。另一组为正常肩关节人群,共14例,结果:MRI显示肩袖,盂唇,韧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并且与断层标本相一致,这些上于其成分为纤维结缔组织或者纤维软骨,在MRI所有序列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轴位观察肩袖、盂唇盂肱上、下韧带,喙肱韧带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较好,斜冠状位观察肩袖,盂唇,喙肱韧带。盂肱下韧带较清楚,喙肩韧带在3个标准体位显示均不满意。结论:MRI清楚显示了肩关节及其相关结构,对于了解正常肩关节的解剖和肩痛的病因病理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胸骨细微骨折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诊断的胸骨细微骨折69例,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即多平面重建(MIR)、容积再现法(VR)等重组观察,并与CT横断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69例胸骨细微骨折中,横断骨折为48例(占69.6%),斜行骨折12例(占17.4%),不全性骨折9例(占13.0%)。矢状位MPR图像对胸骨细微骨折显示率为100%,冠状位显示率为84.1%,横断位显示率为62.3%。结论 MSCT的后处理技术图像可以准确地检出胸骨细微骨折,明显优于横断面图像,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以避免胸骨细微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2 0例颈、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 ,其中颈椎病变 78例 ,腰椎病变 4 2例。所有患者经 MSCT扫描 ,分别行 MPR、MIP、VRT、SSD三维重建图像 ,分析不同重建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MPR使用简便 ,可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重建同样高质量的优秀图像 ,较好地显示颈椎钩突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椎管内改变及椎体边缘性骨质增生 ,对颈椎间孔的显示亦有一定价值 ;VRT及 MIP可从不同角度观察颈椎间孔变窄及腰椎弓峡部骨质状况、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效果类似大体标本 ;SSD在显示脊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方面效果好 ,与 VRT效果相当 ;MIP、VRT及 SSD均无法评价椎间盘病变及椎管内改变。结论 :MSCT各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病变检查中各有优势 ,综合应用以上各种重建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脊柱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L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S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28例.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腰椎峡部裂情况,并综合对比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峡部裂53处,滑脱17例;其中双侧峡部裂21例,46处,16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7例,7处,1例伴滑脱.MPR图像LS诊断率为100%(53/5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的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的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也可显示全部病变,但对周边软组织的观察不如MPR图像.VR图像LS诊断率为79.24%(42/5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MPR、MIP、VR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后天性因素(疲劳或应力骨折)可能是LS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探讨正常婴幼儿鼻泪管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对27例因不同原因行眼鼻部CT扫描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层面重建法(MPR)及表面遮盖法(SSD)对骨性鼻泪管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骨性鼻泪管长度及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等解剖学数据。结果:27例(54侧)的鼻泪管三维立体形态显示良好,可从各个角度完整显示;婴幼儿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0.06±1.76)mm;婴幼儿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96°±1.62°,与水平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3.24°±6.75°,与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12.31±2.03。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是测量婴幼儿鼻泪管解剖学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婴幼儿泪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膝关节外伤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和固定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膝关节外伤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集容积数据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斜位等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软件后处理技术,调节不同的窗口技术显示图象。结果 64排螺旋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膝关节各种类型的骨折和软组织及韧带损伤情况,显示关节腔内积血、积液,对石膏外固定和金属器材内固定术后,64排螺旋CT扫描复查无伪影干扰,对观察病变无影响。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膝关节损伤,使用多种软件后处理技术,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骨折征象,同时能显示关节腔和韧带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了诊断依据,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并适用于对固定术后复查患者,无明显伪影干扰,对治疗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最佳冠状位扫描方式和成像效果。方法:对106例门诊患者行鼻腔及鼻窦冠状位3mm薄层扫描,56例采用标准冠状位扫描,50例采用冠状倾斜位扫描,将所有图像均进行多平面(MPR)及三维(3D)重建。结果:冠状倾斜位薄层扫描对钩突、中鼻甲、筛泡、半月裂、筛漏斗的显示情况与薄层标准冠状位扫描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额窦引流通道的显示优于标准冠状位薄层扫描(P<0.05)。结论:螺旋CT冠状倾斜位薄层扫描能全面显示OMC的结构,尤其能良好显示额窦的引流通道,是显示OMC的最佳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