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以及现代医学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85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分型的关系。结果:过敏性紫癜以单纯型较为多见(45.8%),同时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为其主要诱因,皮肤型以外感风热证型为主,腹型以胃肠湿热证为主,关节型以湿热入络型为主,混合型以风湿热困、与血热妄型证多见,肾型以虚证多见。85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实证73例、虚证6例,虚实夹杂6例。58例初发患者中实证56例,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各1例,而在27例复发患者中,实证17例,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患者各5例,初发与复发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感和热毒是过敏性紫癜重要发病因素,初发者以外感、湿热、热毒等实证为主-复发者病机较为复杂,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2.
265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牟新  周旦阳  赵进喜 《新中医》2007,39(5):84-85
目的:探索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期中医辨证规律。方法:按照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调查,采集265例符合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患者本虚证以气虚和阴虚证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以痰湿、湿浊和血瘀为主要表现;失代偿期患者本虚证以阳虚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以痰湿和血瘀为主要表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期患者证候多虚实夹杂。结论: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为主,而失代偿期则主要以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主。标实证候的痰湿证和血瘀证则贯穿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这和传统认为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机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索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医证候规律,对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做有意义的工作。方法:本项研究是在制定调查表后,按照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资料完整的病例。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探索,确立公认的、科学的中医证型与规律。结果:发现该病Ⅲ期患者以阴虚、气虚为主要表现;Ⅳ期患者证候以气虚、阴虚为主要表现;Ⅴ期患者则以气虚、阳虚为主要表现,可以看出阴虚、气虚到阳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趋势,且三期均存在气、阴、阳虚的本虚证候和痰湿、血瘀的标实证候。本次研究发现,该病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极少,Ⅲ期中虚实夹杂66例,占86.4%,Ⅳ期虚实夹杂102例,占93.6%,Ⅴ期中虚实夹杂55例,占100%,其中主要是三证以上的虚实证型组合,体现了本病病情的复杂性。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符合证候调查表涉及的中医证候,由此从数理学角度反证了气、血、阴、阳虚证以及夹杂痰湿(湿浊)、血瘀证是糖尿病肾病重要因素。结论:1.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后期则主要以气虚、阳虚证、湿浊的临床表现为主;作为标实证候的痰湿证和血瘀证则贯穿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和传统认为的糖尿病及其并发证的病机是吻合的。该病病机复杂,证候虚实夹杂。由此也验证了吕仁和教授提出的以"正虚定证型,邪实定证候"的辨证思路和"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的科学性。2.通过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从数理学角度验证了数位该病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的临床经验。提示我们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严格按DME进行设计的证候学研究,将专家经验作为对照的"金标准"进行临床验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郑丹文  吴炎华 《新中医》2018,50(8):161-163
目的:观察多重耐药菌血行感染(BSI)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方法:纳入3 7 1例多重耐药菌BSI患者,回顾性调查中医证候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多重耐药菌BSI患者虚实辨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 7 1例多重耐药菌BSI患者中,虚实夹杂证患者占比81.6%,单纯实证占比15.4%。实证类基本证候要素中,火热证占比最高,为6 7.1%(229例),而后依次为血瘀证、痰证、水停证。虚证类基本证候要素中,气虚证出现频率最高,达7 4.1%(27 5例),而后依次为阳虚证、阴虚证、血虚证。与非脓毒症患者相比,脓毒症患者阳虚证比例明显增多(P0.01);脓毒症并MODS患者阳虚证比例多于脓毒症患者(P0.01)。虚实夹杂证患者死亡率高于单纯实证患者(P0.05),阳虚证患者死亡率高于非阳虚证患者(P0.01)。结论:多重耐药菌BSI患者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多见,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机演变从邪正交争逐渐演变为邪盛正衰,以阳气虚衰最为突出,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中医证候,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受损的脏腑、证素分别统计,分析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情进展,单纯虚证、单纯实证减少,而虚实夹杂证增多;损伤的脏腑主要有肝、胆、脾、胃、肾、三焦等,其中肝、脾是其主要的受损脏腑,随着病情进展,肾、三焦、胆、胃受损频率均增加;单纯慢性乙型肝炎以气虚、气郁、湿、湿热为多,早期肝硬化以气虚、气郁、湿热、血瘀为多,肝硬化腹水以气虚、湿热、血瘀、阴虚、水为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性、病位及证素上均有自身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辨证及三型辨证的客观性与实用性。方法:经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53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信息,经计算机分型。结果:509例(95.6%)取得分型者中:阴虚证286例(56.2%),气虚证233例(45.8%),阳虚证180例(35.4%),热盛证179例(35.2%),湿痰证159例(31.2%),湿热证80例(15.7%),血瘀证350例(68.8%)。复证394例(77.4%)、单证115例(22.6%)。具体证型54种。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其兼证共222例(43.6%)。单纯虚证62例,复合虚证10例,单纯实证53例,血瘀证43例,复合实证28例;虚实夹杂证356例(69.9%)。在三大并发症组中气阴两虚型最多。结论:2型糖尿病证型复杂,三型辨证具有一定客观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记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0—2012年MRSA感染患者104例的耐药情况,并对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统计,判断其中医证候要素,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 MRSA感染患者均具有危险因素,1/3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细菌、真菌感染,死亡率较高。中医证候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为虚实夹杂证、单纯实证、单纯虚证;虚证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实证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痰证、血瘀证、湿证、热毒证、气滞证、水饮证、燥邪证。结论 MRSA感染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邪实正虚贯穿于感染的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8.
26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点剖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对其临床主症、次症、舌脉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对其病位、病性、病机特点进行归纳研究。结果:本病中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等反流症状较为常见,而且腹胀、嗳气、口苦发生率较高,单纯实证占56.9%,单纯虚证占12.7%,而虚实夹杂证占30.4%,其实以气滞、痰阻、郁热、湿阻多见,其虚以气虚为主。结论:胃食管反流病初起以实证、热证居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转变为虚实夹杂以及虚证表现,且兼夹证多,病因病机复杂。主要病机为肝气横逆,升降失衡;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量表的制作方法,制定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问卷,对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大于50%的症状条目中,本虚证表现以气虚和阴虚证为主,标实证表现以内热和痰湿为主;进一步对症状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型糖尿病的7个证候类型。结论:2型糖尿病本虚证中,气虚证和阴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并见,也有单纯气虚证或单纯阴虚证。标实证中,热证普遍存在,也兼有血瘀证。从症状出发,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今后的相关证候标准确立与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各复合证型的证候要素,以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为纲,按照单因素、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将复合证型拆分为单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素的出现频次。结果:本病病位类证素为心、肾、肺、脾;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阳脱、水停、痰、饮、阴竭、热、血虚。虚证单因素以心气虚证最多见;虚证双因素多见气阴两虚证;实证单因素多见心血瘀阻证;实证双因素多见血瘀兼水停证;虚实夹杂证双因素多见气虚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三因素以气虚血瘀兼水停证为多;虚实夹杂证四因素则多见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结论:从本病的证候要素入手,可以较全面地分析证候内部及证候之间的组合特点,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推动相关证型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赵燕燕 《光明中医》2014,(6):1350-1352
本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对糖耐量减低进行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得出糖耐量减低的主要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从而总结出中医治疗糖耐量减低的治疗原则及方药,为临床糖耐量减低的预防、治疗提供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sugar regulation,IGR),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和可逆性,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以及IFG和IGT并存。现代医学对P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PDM研究进行综述,为PDM防治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范冠杰教授的临证思辨方法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范冠杰教授门诊的纯中药治疗有效的糖调节受损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果:范冠杰教授运用"动-定序贯"的辨治方案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糖调节受损人群向健康人群回归,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甚至逆转,值得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松针防糖散对糖调节受损(IG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IGR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纽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予松针防糖散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共计2年,观察各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变化,并以糖调节转归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正常糖调节转化率、糖尿病转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松针防糖散可以降低IGR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演变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胰岛β细胞功能演变是2型糖尿病是否罹患的关键环节。β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使机体维持正常的葡萄糖代谢,从正常糖耐量(NGT)进展至糖耐量减退(IGT)、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机体β细胞功能不断变化,结合β细胞功能的生理、病理和演变规律,探讨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中医证型的变化,对于准确把握病机、分阶段论治2型糖尿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IGT)。过去一般很少谈到对其干预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对血糖调节受损(IGR)积极干预治疗,有些阻止或延缓发展成糖尿病,否则,大多数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所以对其积极干预治疗非常必要。血糖调节受损已视为糖尿病前期,治疗原则与方法可参照糖尿病,其内容繁多,本文仅作简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糖调节受损阶段是糖尿病发生过程的必经阶段,在不经干预的前提下,有近四分之一到患者在4-7年内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治疗在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考察糖耐康颗粒对2 型糖尿病前期的疗效。方法:记录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年龄、病程、性别、中医症状积分等,检测病人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在低糖低盐饮食及合理运动的健康宣教的情况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治疗组43例,以双盲给药,分别以模拟糖耐康安慰剂颗粒与糖耐康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2 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4例,疗程为3 个月。3 个月后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等指标考察二者疗效。结果:糖耐康颗粒无论在患者治疗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及血糖复常率方面均优于安慰剂,且服用糖耐康颗粒物无肝肾功能等损伤。结论:糖耐康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才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分类中的一种独立类型.GDM直接威胁着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容易导致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和新生儿并发症等.笔者从肿瘤坏死因子-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等方面探讨了GDM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心肌病由糖尿病发展而来,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现代临床发现其发病机制与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钙调节受损、AGEs积累增加、心肌纤维化、线粒体损伤、微血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糖尿病心肌病证属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其基本病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为其病理产物,临床治疗应标本兼治,但以治本为主。生脉散为益气养阴之经典方剂,目前多用于心律不齐、心肌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类疾病的治疗,现代研究证实其可有效干预DCM的多种发病机制和病理环节,以上均为生脉散临床治疗DCM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一种发病过程类似人类的糖调节受损大鼠模型。建立评价大鼠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方法: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2周,诱发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建立大鼠糖调节受损模型。通过本实验制定的诊断标准筛选IGR大鼠模型,对筛选出的大鼠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以明确诊断标准的合理性。结果:筛选出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空腹及OGTT 2h血糖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糖钳夹实验胰岛素输注速率较对照组降低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正糖钳夹实验第1时相、第2时相胰岛素分泌均较对照组低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糖调节受损大鼠模型造模成功,诊断标准具有科学性。本模型的建立简单易行,成模率高,是人类糖调节受损发病机制及干预手段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