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3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0例患者为单纯脑梗死。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合并代谢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组(P〈0.01),平均斑块数量和平均不稳定性斑块数量显著高于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组(P〈0.01),平均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和平均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大于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组(P〈O.01)。结论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比例较高,增加了再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测定,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24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结果相关参数对照组与其他3个观察组相比IMT显著低(P〈0.01),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最高,但三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组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脉斑块与颈动心脑血管事件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薛莉  史铁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46-647,67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2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探讨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0%及3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从斑块类型的构成来看,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FMD及NID显著减低(P〈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1=-0.523,P〈0.02;r2=-0.57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痛组(A组,20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8例)及合并冠心痛,心肌梗死组(C组,15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井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高于A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软斑和渍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特征,既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并与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7.
魏敏 《中华综合医学》2001,2(10):875-87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内动脉血流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和28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严重程度,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腔隙性脑梗塞患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f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赵磊 《中原医刊》2009,(21):91-9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结果脑梗死组发现31例颈动咏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3.8%,对照组22例中有4例(18.1%)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17±0.31)mm和对照组IMT(0.77±0.2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吴安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108-109
目的利用彩色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以及斑块性质,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取60例同期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患者两侧颈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等。结果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84.29%)和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率彩超作为最为简捷的检测颈动脉硬化的方法,有助于脑梗死的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唐妍妍 《医学综述》2012,18(16):2728-27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79例患者分为斑块组201例,非斑块组78例,所有患者都记录既往有或无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并进一步检测血糖及糖耐量、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吸烟、脑梗死、高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吸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测值(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hs-CRP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浆高hs-CRP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Ⅲ级患者的hs-CRP均值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5);高血压组hs-CRP均值、高hs-CRP检出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 =0.325,P=0.004;r =0.279,P=0.0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测值(OR =1.128,95%CI1.678~3.986,P<0.0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测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hs-CRP测值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MA)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共60例纳入观察组,并将单纯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各40例分别纳入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作为对照,检测并分析三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U-MA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U-MA正常组与U-MA异常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分析U-MA与IMT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①观察组U-MA水平、U-MA异常比例、IMT厚度、斑块阳性例数均显著高于高血压组或糖尿病组(P<0.05)。②U-MA异常组IMT厚度显著高于U-MA正常组患者,并且该组患者视网膜病变(DR)、心血管疾病(CVD)、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U-MA正常组(P<0.05)。③U-MA与IMT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β=0.75,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U-MA异常的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较高,且U-MA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防治DR、DN、CVD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变程度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对63例经CT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证实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进行血浆ET和NO水平检测。结果动脉硬化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脉硬化Ⅲ期ET水平显著高于Ⅰ期、Ⅱ期(P均<0.01);NO含量显著低于Ⅰ期、Ⅱ期(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展过程中ET处于高水平,而NO处于低水平。血浆ET和NO的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为宏  方晶  沈仙娣  李威 《上海医学》2005,28(4):322-32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最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两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P<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预测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受检者160例,分为无高血压的对照组(1组),原发性高血压组(2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3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组(4组)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5组),观察两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2组、3组、4组及5组的CCA-IMT值均高于对照组,3组、4组及5组的CCA-IMT值均高于2组,4组高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高频超声检测CCA-IMT及斑块形成有助评价动脉硬化及其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粥样斑块,并探测颈动脉血流频谱,计算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用动脉硬化诊断仪测量baPWV。将6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B1组baPWV(1400 cm/s和B2组≤1400 cm/s,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B1、B2组baPWV、C IMT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1组C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Crous-s)、斑块面积(plaques area)、PI、R I,均明显高于B2组和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CIMT与baPWV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可导致大动脉的弹性降低,促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baPWV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