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T-Scan咬合分析系统是能精确记录咬合接触的时间、力量、面积,并动态分析咬合接触情况的精密仪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和科研中。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中,T-Scan咬合分析系统可以分析正常牙合的咬合接触情况,为口腔正畸临床中咬合的调整提供依据;分析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为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咬合调整提供更合适的方案;还可分析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等。T-Scan咬合分析系统已成为口腔正畸临床咬合调整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先天缺牙正畸治疗前后PAR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PAR指数评价青少年先天缺牙患者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先天缺牙的青少年错患者,采用PAR指数对矫治前后的牙齿排列、磨牙关系、覆盖、覆及中线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先天缺牙青少年患者正畸治疗后的PAR总分和加权总分均小于治疗前,正畸治疗前后的PAR指数除中线外,其他各项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PAR总分值减少(14.25±7.91)分,减少百分率为(80.90±11.09)%;权重PAR总分值减少(15.45±8.16)分,减少百分率为(75.34±18.41)%。结论PAR指数能较好地反映青少年先天性缺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特征的改善程度,但还存在一定缺陷。在临床应用时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唇侧固定矫治后咬合改善的有效性,探究咬合改善与炎症控制的关系。方法:将纳入的22例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牙合相与正畸模型匹配,使用3Shape R700激光扫描仪获得数字化三维模型,在OrthoAnalyzer 软件中获得咬合分布图。从咬合分布与邻面接触两方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估。建立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的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对炎症控制有利的正畸方法。结果:在全牙列水平上,咬合分布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84.5±20.9 vs.105.3±22.6, P <0.001), 邻面接触评分在正畸治疗后显著提升(68.9±9.1 vs. 83.7±6.3,P <0.001)。在牙位水平上,正畸治疗后的咬合分布评分在上颌前牙区有显著提升(P <0.001), 正畸治疗后的邻面接触评分在上下前牙区均有显著提升(P <0.01)。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年龄和性别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05)。初始牙周探诊深度、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和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均呈正相关(P <0.001)。结论:正畸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咬合力分布、邻面接触均有显著改善。咬合分布评分改善值及邻面接触评分改善值与牙周探诊深度降低呈正相关,提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中,应改善牙齿的咬合力分布与邻面接触,以促进牙周炎症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下个别正常合和正畸后在咬合过程中的咬合变化,比较两者咬合差异,对临床错颌畸形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10例个别正常受试者与10例正畸结束受试者的咬合数据(正中颌位、前伸颌位、侧颌位的前后牙力百分比平均值、力不对称指数、力中心点最大位移、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并对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正畸组在左右侧伸颌的咬合分离时间明显比非正畸组延长,正畸组前牙区咬合力比非正畸组有所降低。其余咬合力参数测量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T-Scan系统能较为准确直观的表达咬合力参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畸与非正畸组在咬合分离及前后牙咬合力分布的变化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过程中咬合力动态监测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以及牙周支持组织改变的影响。方法 对比20例传统牙周正畸治疗患者与20例运用T-Scan Ⅲ和Anycheck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辅助分析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前、中、后的牙周临床指数的不同,以及实验组咬合力变化、咬合时间变化和牙松动度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和牙松动度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前后牙咬合力百分比变化明显(P <0.05),咬合平衡改善。结论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能很好的改善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情况,T-Scan系统能很好地观察和指导调整咬合,更好地达到咬合平衡。  相似文献   

6.
PAR指数评价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的矫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反覆盖及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两组治疗后的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的错(牙合)程度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和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病例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拔牙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和中线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成人牙周病正畸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珺珺 《广州医药》2009,40(2):45-46
目的探讨成人牙周病正畸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2例门诊成人牙周病患者,经过系统牙周病治疗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确定正畸治疗方案。结果经30个月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前均应进行系统的牙周病治疗,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设计正畸方案,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咬合创伤,同时正畸治疗时要随时注意患者的牙周情况,及时控制牙菌斑和牙周炎症,再者在正畸治疗时应注意轻力及间断施力,还应注意调合。  相似文献   

8.
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在咬合关系、牙颌面部美学以及长期治疗稳定性之间建立最佳平衡关系,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矫治取得协调,矫治结果必然是稳定和持久的。从咬合关系而言,上下牙量协调即Bolton指数正常是理想牙齿排列和牙弓间关系重要基础之一,而Bolton指数是评价上下牙量协调与否的指标之一,可以初步预估矫治完成后是否能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Bolton指数异常是临床中常见的现象,学者们关于Bolton指数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仍存在很多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将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应用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中,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接受正畸治疗的6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牙齿排列整齐前后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对患者的咬合情况进行分析后依次记录在前伸运动、侧方运动、牙尖交错位等牙合位置的咬合时间、牙合百分比及接触点等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 前伸运动、左侧方咬合运动及右侧方咬合运动的咬合分离时间及咬合接触时间较牙齿排列前均有缩短(P<0.05),左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右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及牙尖交错时磨牙区的牙合百分比呈上升趋势,其他区域牙合百分比呈下降趋势(P<0.05);左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右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及牙尖交错时前磨牙区的咬合接触点呈上升趋势,而其余区域的咬合接触点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作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中测量咬合情况的工具,能够明确知晓通过改善患者此前前牙深覆合、调整尖牙及磨牙的咬合关系,达到改善患者口腔咬合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沈焕  刘名燕  曾照斌  段银钟 《医学争鸣》2009,(19):2020-2020
引言 打开咬合技术在正畸治疗中时常用到.尤其成年患者打开咬合非常困难.传统的方法用咬合板靠升高后牙来实现打开咬合的目标.而真正依靠压低上下前牙更有难度.微型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绝对支抗”,在正畸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传统支抗所不具备的众多优势.我们介绍一例种植体支抗协助打开咬合矫治成人双突拔牙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是确定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畸治疗考虑正中关系位和正中是否一致性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文中通过讨论髁突位置在CO-CR位的不一致与干扰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间的相关性,论述髁突位置CO-CR一致性研究在正畸分析、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夜磨牙症与咬合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18名夜磨牙症患者,记录患者在正中咬合及左、右侧方咬合三种咬合状态下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咬合力度数值,并进行左右侧对比;记下3种咬合状态下的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区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的咬合力度数值及所占百分比;记录3种咬合状态下闭颌时间和开颌时间,并与系统设置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9位中国正畸专家对108例正畸完成病例疗效的主观判断结果与牙牙合模型及头颅侧位片客观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筛选重要的客观测量项目,并建立主、客观判断的回归模型。方法:从全国6所正畸院校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治疗完成的2 383个病例中,随机抽取108个病例作为样本。将样本的治疗后牙牙合模型和头颅侧位片作为主、客观评价材料,由69位中国正畸专家对样本的疗效水平进行主观评价,通过治疗标准指数(peer assessment rating,PAR)和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客观评分系统(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 objective grading system, ABO-OGS)两种方法对样本的牙牙合模型进行客观测量,采用自主研发的二维头影测量软件对样本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客观测量。以专家主观评价的均值作为因变量,客观测量结果作为自变量,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相关性最高的牙牙合模型资料客观测量项目为ABO-OGS的牙合关系,相关系数为0.655(P<0.01),其次是PAR的覆盖,相关系数为0.525(P<0.01)。与主观评价结果相关性最高的头颅侧位片客观测量项目为下切牙的唇倾度,相关系数为0.446(P<0.01),其次是下唇的突度,相关系数为0.43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中纳入回归方程的项目为ABO-OGS的排列、ABO-OGS的牙合关系、ABO-OGS的邻牙接触关系、L1/NB(°)、PAR的覆盖、SNB(°)、ABO OGS的牙合接触、U1/SN2(°)和PAR的中线,回归方程的R2为0.72。结论:本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69位中国正畸专家对108例正畸患者疗效水平的主观评价金标准,从而客观地评判中国正畸治疗的疗效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物实验研究CTGF在正畸治疗前后咬合功能低下牙牙龈组织中表达的变化, 初步探索牙龈组织的改建机制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将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2只, 体重250300 g左右, 随机等量分为空白对照组 (A) 、健康牙正畸组 (B) 、咬合功能低下组 (C) 、咬合功能低下牙正畸组 (D) 、咬合力干预组 (E) 、咬合力干预正畸组 (F) , 每组各12只, 各组动物分别按要求建模处理后第1周、2周、4周、6周, 取动物模型上颌牙龈组织进行荧光定量检测, 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 咬合功能低下组牙龈组织HE染色结果呈现萎缩样变, 提示成功建立咬合功能低下SD大鼠模型. (2) 牙龈组织CTGF的荧光定量结果:第6周:B组高于D组和F组 (P<0.05) .结论 (1) 咬合功能低下组CTGF的表达随时间变化较正常对照组低, 牙龈组织易发生萎缩; (2) 咬合力恢复是否是有效干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患者在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的接触情况,探讨前伸干扰情况的存在并分析其牙颌颅面形态结构的特点。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类患者进行常规错畸形临床检查,并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前伸运动中的接触情况,根据前伸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扰分为A、B两组,测量两组样本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上表示牙颌颅面形态特点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本间比较显示,在Y轴角、MP-FH、U1-L1、A-ptm、上下牙弓前段长度的比值、磨牙近远中向指数上存在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显示,MP-FH是促成前伸干扰发生的危险因子,而A-ptm为其保护因子。结论 (1)高角的安氏Ⅱ1类错人群容易发生前伸干扰,较大的下颌平面角是干扰发生的危险因素。(2)上颌骨长度与前伸干扰的发生呈负相关,较小的上颌骨长度是干扰的发生危险因素。(3)磨牙尖对尖关系较完全远中关系更容易发生前伸干扰。  相似文献   

16.
运用 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30例牙隐裂患者与30例个别正常牙合者的咬合接触特征,比较两组牙合力中心、牙合力百分比值、闭合时间、牙合分离时间,牙合干扰和早接触的出现率。结果显示隐裂组牙合力中心横向偏移量、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值、闭合时间、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左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大于对照组,前伸牙合干扰和侧方牙合干扰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合力中心纵向偏移量、早接触出现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正畸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平顶山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93例口腔正畸患者,依据正畸治疗标准(PAR)指数评定正畸疗效。口腔正畸结束满2年时PAR指数比口腔正畸结束时减少超过5为疗效不佳(作为复发组),否则为未复发组。分析影响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正畸疗效的因素。结果 93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中,复发19例,其余74例未出现复发。复发组Ⅰ类错畸形占比、早期矫治占比、保持器佩戴时间均低于未复发组(P <0.05),复发组使用霍利保持器占比、保持器停用时间均高于未复发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错畸形类型[O^R=4.874(95% CI:2.006,11.846)]、保持器类型[O^R=4.208(95% CI:1.731,10.227)]、保持器佩戴时间[O^R=4.522(95% CI:1.861,10.991)]是影响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正畸疗效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错畸形类型、保持器类型、保持器佩戴时间与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正畸疗效有关。牙合牙合牙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牙合)音法检测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咬合稳定性,并通过对比主、客观两种检测方法,评价用主观法检查(牙合)稳定性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3年至2005年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4例为初诊组;全口固定正畸矫治结束即刻患者15例为矫治结束即刻组.用主观听诊法及客观录音分析法评估患者(牙合)音.对客观检查结果,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初诊组与矫治结束即刻组间咬合稳定性的差别,比较不同错(牙合)类型的初诊患者间咬合稳定性的差别.以客观法为金标准计算主观法诊断的准确度,通过Kappa检验分析主客观方法间的一致性.结果:(1)43.75%(28/64)的初诊患者咬合不稳定,卡方检验显示不同类型的错(牙合)畸形间咬合稳定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5例固定矫治结束即刻患者中40%(6/15)的患者咬合不稳定.(3)卡方检验发现初诊患者组与矫治结束即刻组咬合稳定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主观法(牙合)音检查的准确度为81.01%(64/79).(5)Kappa检验表明主客观两种方法存在较高一致性,Kappa值为0.488.结论:(1)正畸治疗前后均有部分患者咬合不稳定,不同类型错(牙合)患者间咬合稳定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主、客观两种方法存在较高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