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析叶天士营气病变的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天士作为清代名医,他对中医营卫理论的实际运用,不仅体现在外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上,尤其对营气理论的运用,绝不限于温病营分证治的范围,而是在内伤杂病甚至外科病中,都有独到的发挥.仅《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多种关于营气病变的证治经验,以下我们对本书中实际所涉及的相关类型,作一初步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突破《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框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将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概括其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与治法,揭示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  相似文献   

4.
范薇 《四川中医》2000,18(7):2-3
叶天士所著《温热论》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使温病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叶氏在阐述温病的治法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这已成为后世温病学者从事临床与理论研究共同遵循的原则。后人对叶氏理论注解颇多,认识又不尽相同,因此造成学习温病学的一些难解之处。本文就“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谈谈自己的认识。1 “入营”与“透热转气”的含义“入营”是指热邪深入阴分,消耗血中津液,导致营阴不足,心神受扰而产生的证候。营分证多由卫、气分证传来,也有起病即为营…  相似文献   

5.
温病专题讲座:第四讲 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7):41-43,45
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理论,同时又是有争议的问题。本讲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不成熟见解。一、外感与伏气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就是伏气的来源。《伤寒论》继承《内经》这一学说,在《伤寒例》中:“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但另外提出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时行病与疫气等不同于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伏气”之说直至明代吴又可  相似文献   

6.
<正> 1.《温热论》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温热论》是叶天士的代表作。其主要学术成就涉及到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明确提出了“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从而突破了“伏寒化温”的范围;概括新感温病(主要指风温)感传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特别是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理论,对温病危急重症的治疗独辟蹊径,对于完善温病学理论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②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叶氏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层次和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系清代名医,温热大师。其所创的卫气营血论治体系“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高度概括了温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大法。本文仅就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用药上具有“透”“散”的特点浅析如下。 1 温邪在表,汗以散邪温邪在表,侵犯肺卫,叶氏多以“汗之”为手段,以达到解表散邪的目的。所用药物均属辛凉、微苦、味薄之类,如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质轻,合以香豉增其解表散邪之力,佐  相似文献   

8.
正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著名医家。叶氏不仅擅长温病,亦精通内科、妇科、幼科。笔者细读《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等著作,发现其深谙《内经》营卫之理,继承李东垣、张景岳之说,变通张仲景方药,运用营卫理论施治于多种妇科疾病。笔者就此略谈体会如下。1从营卫理论阐病机《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1])《难经·三十二难》言:"心者  相似文献   

9.
对《素问·痹论》关于营卫之气与痹病关系的论述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解释,后世注家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认为,营卫之气均不会令人痹,“其气”乃统指营卫二气,“病”是指痹以外的病;其二认为,痹病与营气相关而与卫气无关,“其气”专指卫气言,“病”亦指痹以外的其他疾病。本文认为,营卫之气均与痹病相关,“其气”乃指营卫之气,“病”则包括痹病在内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药治疗温病瘟疫有较好的疗效。在冬、春季流感发作期,尤其在热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突出的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卫气营血辨治在温病学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阐明了温病病机传变的一般规律,呈现出阶段性的证侯特点。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体会,对温病的发生发展、病机的传变和辨证用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认为温病瘟疫的发生,有其内在的本质因素;温病的发展传变迅速,往往不遵循着卫、气、营、血的发展辨证规律,往往是各种证候兼夹出现;治疗上宜营卫、气血、表里兼顾,同时要顾护正气津液。  相似文献   

11.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摘选4例咳嗽医寨,对叶氏的诊疗过程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叶氏辨证论治的治病思路和诊治特点有:一是既擅用古方,又擅创新方;二是精研温病,为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叶氏卫气营血理论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常用的方法;三是倡养胃阴,叶天士重视调护脾胃,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中详脾而略胃的不足,提出倡养胃阴这一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2.
络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内经》时代开始,历代医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络病的经验。然而受传统重经轻络、以经统络以及重视疾病向内传变而轻视疾病透转之机等思维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络病的治疗效果。叶天士作为络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认识络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而且还认识到了经络自身固有的循环机制,提出了“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本文即从剖析经络的基本概念、络脉的生理特点及络病的概念,“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具体内容以及叶氏将络病辨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探析叶氏“经气注络,络气还经”的理论内涵,并加以实际应用举例,希望对于当代络病的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李士懋教授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无论是新感温病的卫、气、营、血分各个阶段属于郁热,还是伏气温病、瘟疫等均属于郁热;温病的传变,只有气分和血分的区别,气分包括叶氏的卫分和气分,血分包括叶氏的营分和血分。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并相应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影响较大。拙文在此试就叶氏卫气营血治则中有关“清气”之治则,略陈以下管见。一、叶氏“清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叶氏所论温病,就其病程阶段或证候类型而言,有卫、气、营、血之分。温病气分  相似文献   

15.
<正> 叶桂《温热论》,总结了治疗温病的经验,发展了新感温病的理论体系,在病机、辨证、治则的认识上,突破了河间“双解”吴氏“邪伏膜原”的成规,使新感温病的辨治法则,得以完整地体现出来,对温病学的发展,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叶氏阐述新感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理论核心,以察舌、齿、斑疹、白(疒部)为辨证重点,既灵活又具体,确为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的珍贵著作。在重读《温热论》云余,就其卫气营血辨证,寻绎叶氏原文遗意,并推及叶氏口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曾言:“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既言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为何治法有大异?所以,《温热论》所论述的营卫气血与《伤寒论》本就不同。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逐步完善的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温热论》的卫气营血是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层次概念。《伤寒论》中的营卫是指外邪客表的病理变化,气血则是外邪入里的不同病理层次,六经病在传变过程中,营与卫、气与血的病理变化是不可分割的。《温热论》与《伤寒论》对营卫气血概念认识本就存在差异,因而才会出现辨证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继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著成《温病条辨》一书,此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温病专著。吴氏所倡的温病三焦辨证与叶氏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意义,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就吴氏倡导的三焦辨证的治法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辨证施治立法,略谈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高雅  郑春燕  田丽 《中医研究》2010,23(8):60-62
叶氏《温热论》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以下简称“叶法”)长期以来该法则对温病卫气营血4期的辨治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尤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临证给予了颇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卫气营血辨证是辨治温病温疫的重要法则,活血化瘀法在辨治急性传染病中被广泛运用。活血化瘀法不仅用于营血分证,也可在温病早期阶段介入使用,在辨证基础上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不仅可阻断病情恶化,也可加快疾病康复。通过对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使用活血化瘀法的病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上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温病学家所讲的营分病特点是神志变化加上"斑点隐隐",并且往往"营血"并称。而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家往往"营卫"并称。在《伤寒论》中,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出不出汗的问题是由营卫关系决定的。卫气不固,营阴外泄,表现出来的是汗症,这与《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观点一致,而与清代的温病学家认为营阴扰动后出现的"斑点隐隐"显然不同。实际上,温病讲的营分证就是血分证,只是比较轻,清营汤归根到底用的就是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温病学家借用了"营气"一词,把血分证的轻证称之为"营分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