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间段、同年龄段因其他原因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第1、7天及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检验。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Fg、D-D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7天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g、D-D水平术后第1天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继发纤溶亢进,术后1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因其他原因仅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手术前及术后第1、6天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6项指标水平。结果:(1)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PT、APTT、TT水平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6天6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T、APTT、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第一天凝血系统被激活,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继发性纤溶亢进,且这三项指标优于常规凝血常规检查,可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飞  章金勇  吴丽娟 《重庆医学》2008,37(3):258-259,261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寻求反映创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方法 选取54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和第5天测定其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裂解片段(F1 2)、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项指标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前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F1 2、TAT、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1天这3项指标均达3次结果 峰值(P<0.01),手术后第4天3项指标均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测定结果 中,APTT、PT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F1 2、TAT、D-二聚体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在反映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中,这些分子指标优于常规凝血象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术中均采用北京京精自体3000P 型血液回收机自体血回收技术回输自体血,对照组15例不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根据术中出血量决定是否输入库血。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测量激活凝血时间(ACT)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G)、D-二聚体等。比较两组患者 ACT、PT、APTT、TT、FBG、D-二聚体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CT、PT、APTT、TT、FBG、FDP-G、D-二聚体等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3000P 血液回收机回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与不回输自体血液对血液凝血纤溶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以探讨上述指标在肝癌病程变化中的意义.方法:肝癌患者11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84例,继发性肝癌31例:对照组30例.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定量:凝血常规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原发性肝痛患者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继发性肝癌患者PT、APTT均明显延长,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TT延长,FIB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绪论:肝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凝血及纤溶异常,相关指标对肝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均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田丽稳 《吉林医学》2022,(7):1942-1945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女性的血浆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的差异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产前保健产妇6 000例(妊娠组)及同期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500例(对照组),在采集静脉血样本后检测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妊娠组D-二聚体、FIB含量高于对照组,APTT、PT、T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女性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逐渐提高,APTT、PT、TT逐渐降低,且妊娠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高于妊娠中期,PT、TT短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000例妊娠女性随访至分娩结束,产后出血102例(1.70%),产后出血组产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未出血组,PT、APTT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女性进行血浆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验,可了解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发现凝血纤溶异常,临床检验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评定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再选取同期的健康成人47例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甲组APTT、PT、TT、D-二聚体比乙组健康成人明显延长,FIB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B、C级患者的APTT、PT、TT、D-二聚体依次延长,FIB则依次降低。三个级别中任何两级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肝病所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能协助医生对肝脏受损程度进行准确评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黄德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13-1314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的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5例临产孕妇组(实验组)与141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比较,P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而APTT明显降低(P<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T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二聚体可反映临产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升高还能说明临产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东亚希森美康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40例肝硬化组(代偿期20例,失代偿期20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延长,Fg降低、D-二聚体、FD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与代偿期相比PT、aPTT、TT显著延长,Fbg显著降低,D二聚体和FDP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纤溶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病患者的病情观察、出血的预防和及时抢救、治疗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袁丽 《当代医学》2011,17(21):15-16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12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接受标准的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压、调控血糖、扩张血管、抗凝(低分子肝素钙)和降脂治疗,并在入院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在入院后3、5、7、10天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时间为3个月。主要转归指标为急性脑梗死和死亡。结果两组患者基线PT和aP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Fg水平第5天下降,DD水平第3天下降;对照组Fg和DD水平第10天时仍在第3天和第5天时的高水平。治疗组短期转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纤酶治疗能有效降低Fg和DD水平,改善TIA患者的近期转归。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和FDP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22例 ,对照组14例 ,均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 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251.4±62.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05.1±49.2)ng/ml(t=2.349,P<0.05) ;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 (268.1±50.2)mg/dl、(3.01±1.12)mg/L与对照组 (242.7±42.8)mg/L、(2.55±1.24)mg/L相比无明显变化 (t=1.813、1.153 ,P>0.05)。 结论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 ,必要时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小兵 《当代医学》2011,17(35):24-2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的关系.方法 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通过头颅CT表现,确定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PIH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者PT、APT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伤情加重,颅脑损伤者PT、APTT及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Fg依次下降(P<0.01);与非PIH者相比,PIH者PT、DD明显升高,Fg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测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爱平  杨叶  叶阳 《西部医学》2007,19(5):791-792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30例UAP患者和15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抽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纤溶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PA患者血浆中t-PA活性减低,PAI活性增高,Fg和DD含量增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凝血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循环和周围血中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选32例UAP患者和10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在做冠脉造影时同时采集冠状静脉窦(CS)、主动脉根部(A0)和上腔静脉(svc)血,测定DD和Fg含量。结果:UAP患者CS中Fg和DD含量均比正常人高。正常人和UAP患者三部位Fg、DD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在心绞痛发病当时采血的UAP患者Fg、DD含量明显高于平均值,其CS中Fg含量比AO中低,DD含量比A0中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维功能凝血的失调。UAP患者在心绞痛缓解后,冠脉循环中凝血、纤维状态与全身循环血中一致。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内有血栓生成并伴有纤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的产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产后大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本院临产产妇183例,另选取非孕产妇1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出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和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间及孕产妇组内产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性。结果 PT、TT、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Fg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了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g、DD及AT-Ⅲ与未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g≥7.00g/L来诊断产后大出血,其阳性预测值是87.5%,阴性预测值是82.3%;以AT-Ⅲ≤205mg/L,其阳性预测值是85.7%,阴性预测值是82.0%;而以DD≥650mg/L,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是100%。结论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非孕产妇相比有显著差别,根据产前监测Fg、DD及AT-Ⅲ的浓度水平对预测产妇产后大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9例产科DIC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前后测定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TT)等指标并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IC患者PLT、Fg水平明显升高(P〈0.05);FDP、DD、T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为82.75%。结论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g)和尿酸(UA)水平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71例CHD患者组(其中Gensini积分轻度组24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29例)与29名正常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UA等水平,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 (4.11±0.84) g/L、UA (362.89±155.50)μmol/L均较正常对照组Fg (3.03±0.34) g/L、UA (290.07±93.80)μmol/L显著升高(P<0.001和P<0.01);并且按Gensini积分分组后各不同冠脉病变组Fg和重度病变组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重度病变组血Fg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血Fg和UA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反映冠心病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侯建中  王岩 《中原医刊》2009,(11):41-42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探讨辛伐他汀对CRF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4例CRF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非他汀组(27例)予常规治疗;他汀组(27例)予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20mg/d。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各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CRP、Fg水平。结果CRF患者治疗前CRP、Vg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CRP、Vg水平下降,与治疗前及同期非他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CRF患者中存在CRP水平升高的炎性反应;②辛伐他汀可以降低CRP、Fg水平,提示其具有降脂以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