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谢祖全 《当代医学》2012,18(21):98-99
目的 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自2008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患者均为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对其行经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并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前后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可以重建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椎体植骨,对侧椎弓根及上下椎体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观察椎体高度及矫正Cobb角有无丢失,以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术前、术后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矫正Cobb角丢失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跨伤椎2节段4钉固定,B组为伤椎置钉3节段6钉固定,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2组手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丢失程度均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术后腰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并减轻其后凸畸形,且远期丢失率低,后遗腰痛轻微,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84例,其中41例采用经伤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43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B组)作为对照。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7月(12~36月),A组在伤椎体高度术后矫正率、远期丢失率、Cobb角变化值及丢失值、内固定失败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2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伤椎经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一侧置钉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椎管容积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上下间隙角的变化,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5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椎体楔变角、上下间隙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即刻相比仅少许丢失.结论 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龙  杜璠  康凯  刘志斌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66-67,71
目的:探讨骨折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应用3平面固定技术(短节段+伤椎置钉的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7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8.5月。术后即刻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纠正满意,术后6个月Cobb角丢失1~5度(平均3.4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1%~6%(平均3.4%),之后无继续丢失。结论:伤椎置钉可以增加内固定的强度,有助骨折椎体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减少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丢失度。降低术后内固定失效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盛春生  王大武  左宁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27+29-27,29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策略。方法 3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麻醉后采用牵引手法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计算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后凸成角畸形矫正明显。平均随访16个月后,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明显改善。结论体位复位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26例胸腰椎骨折,按Denis分型属爆裂性骨折,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行自体骨颗粒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且随访期间无伤椎高度丢失,术后及随访期间Cobb’s角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植骨区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式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效果良好,可预防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引起的伤椎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辛宏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9):155-156,158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6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结果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伤椎高度、Cobb角、矢状位指数均得到明显恢复,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也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06例,179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134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体位复位、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等围术期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2例均获随访24~32个月,无脊髓、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伤椎高度和Cobb角度均有满意的恢复,末次随访Cobb角及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经皮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再丢失,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6钉固定术,分析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有2例伤椎置钉失败,其他病例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椎体复位满意,无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病例。术中出血量(387.4±244.8)ml,有6例病人术中出血量大于800ml。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8个月,末次随访未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断裂。术后1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内占位情况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内占位情况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可使伤椎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但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选择合适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黄河  李保华  陈旭东  舒春 《四川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6例,经后路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并通过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植骨;对照组72例,为早期及同期(2008年以前)未通过椎弓根行椎体植骨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两组均在术前、术后行DR及CT断层扫描检查,观察椎体高度的恢复、Cobb角的丢失情况及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弯曲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对照组54例获得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远期丢失率,后凸畸形Cobb角度丢失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行伤椎椎体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减少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防止后凸畸形的加重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短钉置钉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型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型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87例。测量手术前后,术后,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结果:共7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A组38例,B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Cobb角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压缩比和 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出血量, 疼痛评分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伤椎短钉置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型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与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胸腰椎不稳定骨折45例,A组24例,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B组21例,予传统后路手术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比较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改变、榷管占位面积、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等指标.结果 随访8~19个月,平均11.1个月.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内固定失效、融合情况、腰背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典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与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都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者可有效重建椎体结构,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对复位困难的椎体骨折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后路AF内固定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AF内固定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治疗,随访患者3个月~2 a(平均1.2 a),观察畸形纠正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良好,Cobb角明显减小,椎管内占位明显降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降低。结论:后路AF内固定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固定可靠,易于维持椎体高度,椎体复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单侧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疗效,得出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经单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对侧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