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旨在阐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优势,促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通过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况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论述单细胞测序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可应用方向。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进行“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中医体质关键科学问题和“禀赋遗传”等中医体质基本原理的研究,拓展中医体质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探索中医体质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现代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盛增秀[1]等“略论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及其实践意义”发表后,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得以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自此,这一名词及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相继在《中医年鉴》等书籍中得到表述。1理论研究1.1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现 王琦[2]将体质学说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试论体质和病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中医学中较为成熟的脏象、经络等理论相比,中医体质学说迄今还只能称为一个“雏型”,其中不少概念和观点尚待明确、完善、验证和统一。为此,现就中医体质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同病机的关系,试作一初步的探讨。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体质,就是人体的素质。从医学观点看,人体的素质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心理人格三方面,而这三者正分属于中医的“形”、“气”、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金娜 《中外医疗》2011,30(23):186-187
体质学说的理论最早来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不同体质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体质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等,以此分析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主要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不同体质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历经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王玉川、程士德、王洪图教授创建与发展,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理科基地主建单位。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带头人 现学科带头人王琦教授为著名中医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学名词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国际中医体质学会主席。先后承担国家级、部委级科研课题多项,现为国家973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负责人、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专家组成员,获得部局级奖励多项,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男科病和过敏性疾病,拥有发明专利4项。 王琦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就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质、理论思维、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7.
芪苈强心胶囊是运用络病学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针对阳虚血瘀型患者。“瘥后防复”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之一,以“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为指导思想。中医体质辨识是对中医辨证的发展与简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质以阳虚质和血瘀质为主。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阳虚质、血瘀质或两者兼夹的体质,从而预防慢性心衰的复发,符合中医治未病中“瘥后防复”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神志活动与心理状态作为人体生命过程中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是中医体质学和心身健康共同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类本质的身心健康状态,心理学则对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深入研究,彼此既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又在研究目的、学科发展、理论构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联系,研究领域有所交叉。本文根据中医体质学3个关键科学问题,从“体质可分”的体质类型与心理分型,体质可辨与心理测量,“体病相关”与身-心整体疾病,“体质可调”与心理可易4个方面,比较与梳理两学科的分类方法、形成因素、外在表现形式、测量研究方法、临床应用等领域,认为中医体质学和心身健康互动两分支学科可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开拓新的交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名老中医群体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形神一体”观的临床认知和应用方法。[方法] 利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收集14位名老中医有关“形神一体”的认识应用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结果] 围绕主题,共归纳出“中医思维方法”“生理病理阐释”“疾病治疗原则”“临证应用”四个核心类别。名老中医认为,“形神一体”以“五神脏”为中医思维方法,并基于“形”“神”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提出了“形神同调、补虚逐邪”的治疗原则和“药食针灸”与“疏导乐动”相结合的临证方法。[结论] 老中医群体将“形神一体”观视为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不同疾病类型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和应用角度。  相似文献   

10.
浅谈体质辨证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物质。这种物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历史文献十分强调体质的差异,认为体质的本质是阴阳气血的强弱多寡和脏腑功能的盛衰,并提出了“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法。《伤寒论》从体质类型、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辨证、体质与治法方药、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等方面把体质理论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使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菌群,其中大部分寄居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于宿主肠道内的菌群与宿主、环境3者之间构成了呈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对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以及菌群结构紊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用微生态干预手段引导宿主向健康方向发展。而中医学之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由于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诸多方面的生命活动,菌群的变化可以反映宿主的生理病理状态,采用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将对个体化诊疗产生重要意义。中医体质理论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科学问题与肠道微生态学基本理论互相存在着很多关联性和阐释性。根据现代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果,将中医体质理论与现代肠道微生态理念结合起来,对中医体质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微观阐释。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其形神合一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形神共养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合一理论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颐养天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其形神合一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形神共养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合一理论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颐养天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学说与古代道家哲学的学术渊源关系,《内经》关于气的固有涵义,以及中医气学理论的思维特点等方面,探讨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统一关系,并从质与能统一的角度定义气的概念,认为“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中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质微粒,它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体现了其所构成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三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家一直重视研究人的体质,但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其中,人体生命过程中,受时空、遗传、饮食结构与心理等多因素影响,形成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是体质可分论的基础;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是体病相关论的基础;基于体质偏颇状态及动态可变性特征,从体质入手,调节人体整体机能,从而使其恢复健康,是体质可调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学承载的古典哲学思想中统一的哲理、数理同构规律。方法:从古典哲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以及数学模型公式,精确论证中医理论发生的共同的数学模型统一规律。结果:中医哲学思想潜在着基于统一哲理、数理基础上的同构律;奇数类演化律是中医同构律的根本规律。结论:中医各科理论的发生有必须遵从的哲理、数理规律。  相似文献   

17.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为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构建符合中医思维特点的病机学说,是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AS组织病理发展过程,充分结合中医学意象思维模式,综合大量现代研究成果,提出AS"痈疽"病机假说,及分期病机特点与防治原则,为AS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整体观念"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在内容方面,丰富了"整体观念"的内涵,指出"整体观念"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环境和人体本身的统一三个分论点。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人体物质组成、形态结构、体质特征、生理节律、得病倾向等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则包括人体本身物质组成、形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统一与人体局部是全身的映射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表现为人与社会时代环境的统一,人与本身所处个体社会小环境的统一等;提出了整体观念本身包括局部是全体的映射或缩影的观点。在教学素材的组织上,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特别是《内经》原文的引用,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上,注意渗透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韩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探索性分析影响韩国人群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5—11月,选取居住于首尔地区的300例韩国人,运用《中医体质量表(韩文版)》调查其中医体质类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体质量指数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并与中国常模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300例被调查人群中,平和质69例,其余8种偏颇体质225例,兼夹体质6例,居于前3位的偏颇体质类型为阳虚质(占14.3%)、湿热质(占13.3%)和阴虚质(占12.7%)。不同性别者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者的体质类型比较,以及不同体质类型者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国常模的体质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韩国人群阳虚质构成比高于中国常模,气虚质构成比低于中国常模。结论 韩国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性别差异,其分布情况可能与中国人群不同,但尚需要大样本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