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3.
阎小萍  罗薇 《中国医刊》1999,34(7):46-4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学正传》、《症因脉治》、《证治准绳》等历代...  相似文献   

4.
肠痛最早记载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多为肠痛”。“痈”即壅塞不通之意,指“邪气”与“荣卫”相搏于肠道,致运化失职,糟粕停滞,气血瘀阻而成。《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其治疗则“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相似文献   

5.
1正虚是前列腺增生症发病之本前列腺增生症,依其临床表现归于中医学“癃闭”范畴。“膀胱不利为癃”(《素问·宣明五气篇》),病位虽在膀胱,但与肾密切相关。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贮藏与排泄水液的功能由肾所主,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相似文献   

6.
惊者平之析     
惊者平之析中医系楚更五关键词惊者,平之,心理,治疗考医家之论和临床之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的“惊者平之”当是对恐怖症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惊者平之”考:“惊”,《说文解字》释:“惊者骇也”;《黄帝素问直解》释:“惊骇”。“骇”《新华字典》释:...  相似文献   

7.
《素问·奇病论篇》云:“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林亿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疑此文误”。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的疾病,属中医学“心痹”“胸痹”“真心痛”“胸痛”等范畴。中医文献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厥论篇》谓:“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论述了身热也是心痛的一种证候。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医对脑溢血的认识青海省中医院王常绮在祖国医学的医籍中,有大量类似脑溢血的描述,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其气反则生,不反则死”。《河...  相似文献   

10.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1.
王冰与运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气学说形成于东汉,其整体内容最早见之于现存的《素问》“七篇大论”之中,据现存资料而言,王冰是发掘并传承运气之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扫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而与脾密切相关。“年长则求之于府”是脾胃学说在老年人养生及康复医疗中具体应用的最早记载,它揭示了脾胃于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迄今对老年人的养生及康复医疗实践仍不乏其指导意义。兹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寿夭之决亦基脾胃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源,二者与其它脏腑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至高年,肾气渐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至“八八”,女子至“七七”,皆已“肾藏衰,天癸竭”。先  相似文献   

13.
经络学说的形成,当然不是如《内经》所云,为某几个人或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它的形成,必然是在大量的和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发展和完善的,并最终形成一种学说。1医疗实践发现“经气”运动人类的医疗实践,据现有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发现,均足以说明,针砭与导引、药物等方法的运用,由来已久。如出土文物发现砭石及骨针等,乃上古时代之物。在诸多医术中,尤以针刺与导引法,与经络的关系更为密切。详《内经》诸篇言经络之文,尤为强调“经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经·…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和内涵,笔者现就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源流做一探析。1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有关中医体质的最早记载可上溯到秦汉时期的《周礼》,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体质的影响:“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民晰而瘠。五曰原隰,其民肉丰而庳。”[1]《吕氏春秋.尽数》则说:“轻水所多秃与瘦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指出居处环境不同,其形态表现各有特点,体现了环境对体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奇经八脉学说,属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虽与经络学说有关,但毕竟自成体系,且其形成过程尤为复杂,故特专题论述。1黄帝内经在今存《素问》及《灵枢》中,虽无“奇经八脉”之概念,但已有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诸篇:督脉,《素问·骨空论》言之甚详,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不仅贯脊而上行,至巅上,入络脑,复下项,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说明其在背部有上下往复之线路。又《灵枢·本输篇》仅言“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又《灵枢·营气篇》亦曾言督脉[1]。任脉,《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系咽喉,上颐循…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在治疗脑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的优势的特点。《内经》有很多关于脑髓及脑病的论述,是中医脑病学说的奠基,对研究治疗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对脑髓物质基础的认识《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说明脑是髓的汇集之处,脑髓是脑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脑的生成肇始于胚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男女媾合,两精相搏而凝成胚胎,人既由精始,脑亦由精所生成。肾藏精生髓,出生之后,脑髓继续由肾精所转化,肾精充足, 髓海得养,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18.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9.
肾之精气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难点,各版各类教材说法不一,尚有含混不清之嫌。故本文就此试从古代“精气学说”谈起,对其内涵略作剖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雅正。 1 精与气的含义 1.1 精气学说中的精与气 精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它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影响较大,以管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精气学说,于是精与气的概念便由此而生。《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精属气的范畴,且为气中的精华部分,这是精的一个含义。同时,《管子*心术下》又说:“一气能变曰精。”说明气是能够运动变化的精,精与气乃同一种物质,这是精的另一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精即气,气即精,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王充在《论衡*言毒》中也指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既然世界是由气构成的,那么作为世界万物之一的人,无疑也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充在《论衡*论死》中也云:“气之生人,尤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而《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此处之“精气”与“烦气”相对,精气无疑是指气之精华部分,与精的第一个含义相同,这也正是人从本质上有别于其它物类之处,成为万物之精灵。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精气”一词,除此含义外,还指“气”和“精”,有《易传*系辞上》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总之,精气学说中的精即精气,含义有二,一是指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二是专指气之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20.
略述中医补法及用补之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补法是最常用治法之一。它是从医疗实践中发现 ,又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 ,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 历代医家论补要义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这些早期的医学经典中 ,对补法就有一定的理论概述和药物基础。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补上治上制以缓 ,补下治下制以急 ,急则气味厚 ,缓则气味薄”。以及“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这些都扼要地说明补法的使用原则和方法。《难经·十四难》进而指出 :“虚则补其母”等内容 ,指出了五脏分补的原则与方法。《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