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床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其睡眠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以珠三角地区139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了解儿童的睡床方式(即与家人同床、与家人同房不同床及单独睡眠),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分值越高表示存在睡眠问题越严重)调查其睡眠质量,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与家人同房不同床睡眠的儿童(β=-3.23)就寝习惯问题得分低,单独睡眠的儿童(β=-2.06)就寝习惯问题得分低,单独睡眠的儿童睡眠持续时间问题(β=0.98)得分高,夜醒(β=0.51)问题得分高,而睡眠焦虑(β=-1.20)问题得分低。以实际计算的夜间及日间平均睡眠时间为结局,与家人同房不同床、单独睡眠的儿童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单独睡眠的儿童就寝习惯及睡眠焦虑问题更少,但增加其睡眠持续时间及夜醒问题,而与家人同房不同床睡眠的儿童就寝习惯问题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学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为开展相应的干预和家庭支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中心招募就读于普通小学的6~10岁ASD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 TD)儿童各98名。采用父母行为问卷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调查父母养育方式和睡眠问题发生情况,评估ASD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等指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两组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的周末睡眠时间低于TD儿童[(9.1±0.7)(9.5±0.8)h,P<0.01],入睡潜伏期延长问题得分高于TD儿童[(1.8±0.7)(1.5±0.7),P<0.01],两组在总的睡眠问题和各类问题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父母支持/参与的养育方式得分与睡眠问题总分(β=-2.68,95%CI=-4.88~-0.47)、就寝阻抗得分(β=-1.65, 95%CI=-2.54~-0.77)和睡眠焦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3~17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脂肪组织、非脂肪组织)的发育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南方和北方共计7个城市,包括长春、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银川、重庆的3~17岁城市汉族儿童青少年10867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身体脂肪组织质量、非脂肪组织质量等。计算BMI、体脂含量百分比(FMP)、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组织质量指数(FFMI)。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逻辑核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10867例3~17岁儿童青少年数据,其中男生5512人(50.7%)。男生FMP在10~15岁组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β=-1.811(95%CI:-1.987^-1.635)],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女生FMP在3~7岁组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β=-0.896(95%CI:-1.100^-0.691)],7~12岁变化不明显,12~15岁随年龄增长增速明显[β=0.989(95%CI:0.753~1.224)],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除9岁组和10岁组以外,女生FMP高于男生(均P<0.05)。男生FFMI在3~17岁各个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生(均P<0.05),11岁以后,女生和男生的FFMI差异变大。男生和女生的FMI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有交叉,略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男生:β=0.033(95%CI:0.018~0.048);女生:β=0.192(95%CI:0.181~0.204)]。脂肪重聚年龄肥胖组小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男生不同体重状态组BMI、F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男生正常体重组FMI随年龄增长略有降低,一直保持在5 kg/m2以下,超重组[β=0.114(95%CI:0.091~0.136)]和肥胖组[β=0.211(95%CI:0.176~0.245)]的FMI有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重状态组男生FMP在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正常体重:β=-0.836(95%CI:-0.924^-0.748);超重:β=-1.090(95%CI:-1.269^-0.910);肥胖:β=-1.144(95%CI:-1.321^-0.967)];不同体重状态组女生的BMI、FFMI、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在8岁以后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174(95%CI:0.165~0.182);超重组:β=0.325(95%CI:0.304~0.346);肥胖组:β=0.447(95%CI:0.406~0.488)];女生FMP的变化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963(95%CI:0.851~1.074);超重组:β=0.910(95%CI:0.695~1.125);肥胖组:β=0.895(95%CI:0.569~1.221)]。总体上来看,BMI和FMI的相关性很强(男生:r=0.767;女生:r=0.873),不同体重状态儿童青少年BMI和FMI的r不同。结论儿童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发育特征不同,且存在性别差异。BMI生长曲线和体脂肪的发育特征不完全一致,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进行更精准的体成分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睡眠周末补偿睡眠现状,探索补偿睡眠与睡眠质量及学业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09年11-12月抽取上海市10所小学的2 249名五年级学生。采用学业成绩表现教师评估问卷了解儿童学业表现(各维度得分越低,学业表现越好),采用中文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评估儿童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总分≥41分为睡眠质量不良),采用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用于收集基本情况。使用t检验、协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为(10.81±0.38)岁,男生占49.3%。儿童周末较平时晚睡(37±40)min,晚起(86±54)min。补偿睡眠时间平均(48±58)min,波动范围为3~5.5 h。睡眠质量不良儿童的补偿睡眠多于睡眠质量良好的儿童(t=3.82,P<0.001)。校正学龄儿童年龄、性别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后,协方差分析显示:睡眠不足(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间均≤9 h)儿童和补偿睡眠(补偿睡眠时间≥1 h)的儿童的学业成绩总分分别高于睡眠充足(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间均≥10 h)组的儿童(F=10.99,P<0.001),即学业表现较差。 【结论】 周末补偿睡眠与睡眠不足一样,对儿童的睡眠质量和学业表现都有不良影响,并不能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或提高学业表现。  相似文献   

6.
了解早产儿学龄前的睡眠特点,为早产儿干预措施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自愿原则,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从广州、中山、深圳3家医院病案系统筛选202名4~6岁儿童,其中早中期早产儿(胎龄<34周)40名、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56名、足月儿106名(胎龄≥37周).问卷包括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结果 相比于足月组,早中期早产组的夜间睡眠时间较短[(9.07±0.75)(9.33±0.59)h,β=-0.33],日均总睡眠时间较短[(10.39±0.86) (11.05±1.32)h,β=-0.70],睡眠持续得分较高[(4.60±1.57) (3.97±1.25)分,β=0.58],睡眠呼吸障碍得分较高[(3.78±1.27)(3.41±0.71)分,β=0.49];晚期早产组的异态睡眠得分较低[(8.40±1.65) (8.75±1.72)分,β=-0.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胎龄对学龄前儿童的日均总睡眠时间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6),胎龄越大的学龄前儿童日均总睡眠时间越长;胎龄对睡眠呼吸障碍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6),胎龄越大的学龄前儿童睡眠呼吸障碍问题越少.结论 早中期早产儿睡眠问题较多,主要为睡眠持续和睡眠呼吸障碍问题.应关注早中期早产儿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7.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不同肥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852名潍坊市初中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调查,并测量初中生的身高、胸围和体重.结果 不同睡眠时间组(>7h和≤7h)的BMI分别为(20.29±3.57) kg/m2和(21.56±3.63)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7±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睡眠障碍组BMI分别为(20.11±3.47) kg/m2和(20.84±4.08) kg/m2,WHtR分别为(0.44±0.05)和(0.48±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初中生睡眠质量与BMI[OR(95%CI)=1.33(0.92~1.92)]和WHtR[OR(95%CI)=1.53(1.11~2.17)]关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控制BMI后,睡眠质量与WHtR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初中生睡眠质量与两种类型肥胖均相关,和向心性肥胖的关联性较强.改善初中生睡眠质量有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结局的累积性与关键期效应,为预防与干预逆境伤害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地区2所农村学校的710名青少年。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评估家庭逆境,《MacArthur健康与行为问卷》评价内化症状和外化症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逆境发生时间与数量和精神病理症状的关联。结果持续家庭逆境组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增加均有相关性[β值(95%CI)分别为0.35(0.15~0.54),0.16(0.01~0.32)]。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与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0(0.04~0.36),0.42(0.24~0.60)]、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4(0.01~0.26),0.23(0.09~0.37)]增加有关。在仅童年期家庭逆境中,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的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3(0.06~0.41),0.34(0.11~0.58)]、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7(0.02~0.31),0.21(0.02~0.39)]的风险增高。在持续家庭逆境组中,逆境数量≥3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相关[(β值(95%CI)分别为0.56(0.31~0.82),0.24(0.02~0.45)]。仅青春期家庭逆境与精神病理症状无关。结论家庭逆境的多次发生可增加精神病理症状风险,童年期可能是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睡眠质量问题,为ADHD的综合评估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7-11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确诊的ADHD儿童186人,同期儿童215人作为对照组,年龄均在5~12岁之间,采用睡眠质量问题调查问卷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以及常见睡眠问题等方面对ADHD儿童进行评估,并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ADHD组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儿童占8.60%(16/186),对照组占2.79%(6/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5),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及睡眠效率降低,ADHD组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得分分别为1(1,2)及0(0,0),对照组得分0(0,1)及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090,-3.504,P<0.05)。睡眠问题中尿床发生率为17.7%(33/186),对照组4.7%(10/215)(χ2=17.852);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为7.0%(13/186),对照组2.3%(5/215)(χ2=5.059),睡眠中不随意抽动发生率为23.7%(44/186),对照组12.1%(26/215)(χ2=9.25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HD儿童睡眠问题较多,睡眠中不随意抽动的发生率增高,临床诊治中需对ADHD儿童共患的睡眠问题予以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与产前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为孕期焦虑抑郁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围生期保健的364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早期、中期和晚期收集研究对象的睡眠状况和焦虑抑郁可能的相关混杂因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孕妇各孕期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各阶段睡眠时间/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结果孕妇孕早期、中期和晚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9.00±1.50)h、(8.67±1.40)h和(8.56±1.49)h,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22.57%、17.41%和21.04%,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5.64%、24.23%和26.24%。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教育水平、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家庭年收入、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早孕反应及产次等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孕期睡眠时长均与SDS(早期:β=-0.28,P=0.0007;中期:β=-0.27,P=0.0100;晚期:β=-0.38,P=0.0007)和SAS(早期:β=-0.33,P<0.0001;中期:β=-0.41,P=0.0004;晚期:β=-0.26,P=0.0050)得分呈负相关。与孕早期睡眠质量好的孕妇相比,孕早期睡眠质量越差的孕妇SDS(一般:β=2.40,P<0.0001;差:β=5.70,P<0.0001)和SAS(一般:β=3.02,P<0.0001;差:β=7.09,P<0.0001)得分均越高;孕中期和孕晚期睡眠质量与SDS、SAS得分的关联结果与孕早期相似。分别以是否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为结局指标,调整孕妇年龄、孕前BMI、教育水平、孕前吸烟、孕前饮酒、家庭年收入、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早孕反应及产次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各孕期睡眠时间≥8 h的孕妇相比,睡眠时间不足8 h的孕妇与抑郁状态(早期:OR=1.72,95%CI:1.37~2.17;中期:OR=1.50,95%CI:1.11~2.03;晚期:OR=1.54,95%CI:1.17~2.04)和焦虑状态(早期:OR=1.97,95%CI:1.54~2.51;中期:OR=1.89,95%CI:1.39~2.58;晚期:OR=1.35,95%CI:1.00~1.81)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与孕早期睡眠质量好的孕妇相比,孕早期睡眠质量越差的孕妇抑郁状态(一般:OR=1.56,95%CI:1.33~1.83;差:OR=3.23,95%CI:2.45~4.26)和焦虑状态(一般:OR=2.50,95%CI:2.04~3.06;差:OR=7.83,95%CI:5.82~10.53)的发生风险均越高;孕中期、孕晚期睡眠质量与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与孕早期相似。结论孕妇产前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睡眠质量(特别是主观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状态显著相关。建议产前检查时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自我报告睡眠质量差的女性,及早发现这些妇女,并及时为她们提供心理支持,减少抑郁和焦虑的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24月龄婴幼儿不同铁和贫血状况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为神经行为发育偏移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的322例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查以判定婴幼儿铁营养和贫血状况,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6~24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为8.07%,铁缺乏发生率为11.49%。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6.70(95%CI:-12.84~-0.56)、-6.27(95%CI:-11.87~-0.68)和-6.19(95%CI:-11.91~-0.47);缺铁无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65(95%CI:-3.19~-0.10)和-2.24(95%CI:-3.86~-0.63);非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52(95%CI:-2.92~-0.16)、-1.46(95%CI:-2.70~-0.23)和-1.39(95%CI:-2.68~-0.11)。结论 铁缺乏、贫血均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负相关,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需进一步探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滁州市幼儿屈光不正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2017年7月~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滁州市2所儿童保健相关的医院门诊462名1~3岁儿童为筛查对象,采用视力筛查仪筛查屈光状态,并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屈光正常及屈光不正儿童,同时对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人文和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本次共筛选出343名屈光正常与119名屈光不正幼儿。与屈光正常幼儿相比,屈光不正组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7% vs. 52.8%)、幼儿被动吸烟(38.7% vs. 25.1%)、晚上开灯睡觉(21.0% vs. 11.4%)、经常哭闹(24.4% vs. 15.2%)、喜欢看亮的灯(59.7% vs. 48.1%)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05、7.987、7.081、5.182、4.724,均P<0.05),而家庭采光较好(76.5% vs. 87.5%)、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0.5 h(92.4% vs. 97.4%)比例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09、4.5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采光好(OR=0.445,95%CI:0.254~0.780)、每天大于0.5 h的户外活动(OR=0.257,95%CI:0.097~0.685)是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而其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354,95%CI:1.074~1.708)、幼儿喜欢看亮的灯(OR=1.580,95%CI:1.004~2.485),被动吸烟(OR=1.638,95%CI:1.025~2.618)是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结论 幼儿母亲学历、家庭采光、户外活动、看亮的灯、被动吸烟是其屈光不正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大视力保护宣传,提高抚养人保护幼儿视力的知识知晓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三~五年级发育性阅读障碍(DD)儿童的识字量和识字错误特点,为针对性地识字教学、提高DD儿童汉字书写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1—12月,以广州市南沙839名三~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筛查DD儿童;采用小学生标准识字量测试儿童的识字量水平和识字错误类型;采用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儿童比,DD儿童识字量水平更低(β=-250.55,95%CI:-318.17~-182.94),识字量异常风险更高(OR=3.08,95%CI:1.68~5.66);DD儿童的汉字抄写错误率(β=0.44,95%CI:0.05~0.84)和汉字生成错误率(β=5.79,95%CI:3.13~8.46)更高,汉字生成任务主要是组词字部件错误率(β=0.28,95%CI:0.06~0.50)、组词错误率(β=5.48,95%CI:2.89~8.07)高于正常儿童。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三、四年级DD儿童在汉字生成任务中更易犯错,体现在三年级DD儿童的组词错误率更高(β=5.85,95%CI:1.75~9.95),四年级DD儿童的组词字部件错误率(β=0.56,95%CI:0.19~0.93)、组词错误率(β=8.05,95%CI:3.34~12.76)更高。结论 三~五年级DD儿童存在明显的识字缺陷,容易出现汉字抄写错误、组词部件错误和组词错误,三年级容易出现组词错误,四年级容易出现组词字部件错误、组词错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少年就寝时间、晨起时间及睡眠节律模式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睡眠的健康效应及预防和干预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09年使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6个行政区4 93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采用《青少年睡眠卫生评估量表修订版》(M-ASHS)进行睡眠评估,采用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问卷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和睡眠情况,探讨二者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20年10—12月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166名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父母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等。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并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户外活动时间的调节作用。 结果 共调查学龄前儿童166例,其中有138例(83.1%)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不足10 h,86例(51.8%)每日总视屏时间≥1 h。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移动电子(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显著相关(β=-0.298,95%CI:-0.603~-0.021);而看电视时间与睡眠时间无显著关联(β=-0.144, 95%CI :-0.382~0.089)。调节效应模型显示户外活动时间对不同类型屏幕暴露时间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均无显著调节效应(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尤其是移动电子视屏时间可能会影响其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能并不降低屏幕暴露对睡眠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我国学龄期儿童夜磨牙症的发病率,并探索儿童夜磨牙症对身高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05年11-12月选取了来自我国8座城市的共计21 408名5~12周岁学龄期儿童为研究总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每位儿童的基本信息,睡眠情况,健康情况等。身高以及体重的测量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各学校保健老师完成。夜磨牙症与身高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我国学龄期儿童中,夜磨牙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3.7%(5 084/21 408),单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对儿童身高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β=-0.007),性别(t=7.73),睡眠光线(F=30.10),运动情况(F=14.58),看电视时间(F=22.76)以及与父母同床(t=6.62)。将上述有影响的因素均带入到最终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发现,儿童夜磨牙症对身高仍存在影响(β=-0.127)。此外,通过分年龄的敏感性分析发现,5~6岁年龄组(β=-0.131),7~8岁年龄组(β=-0.098),9~10岁年龄组(β=-0.115),11~12岁年龄组(β=-0.196),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夜磨牙症对身高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结论 在我国学龄期儿童中,夜磨牙症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高的增长,并且年龄越大,影响越严重,这一发现或许能够提供新的临床思路以及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