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种植地区,不同采摘批次丹参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丹酚酸B及隐丹参酮的含量同时进行测定,研究新的丹参质控指标。方法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紫外-可见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技术(HPLC-DAD),以乙腈-水(含0.026%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柱温24℃。结果丹酚酸B浓度在65~390μg·mL-1,隐丹参酮浓度在2.2~22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丹酚酸B的含量为0.363%-0.497%,隐丹参酮的含量为0.0095%-0.0284%。结论本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同时将丹酚酸B和隐丹参酮二者作为丹参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丹参有效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方法:采用HPLC,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乙腈-0.02%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280 nm,流速1.0 mL.min-1。分别测定丹参粗皮部分,去粗皮部分和原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丹参有效成分的分布部位不同,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主要存在于粗皮部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主要分布在去粗皮部分;栽培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933.6%,1 554.7%,700%,268.4%,56.6%,61.1%;野生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393.0%,1 822.0%,235.7%,150%,62.8%,90.4%;栽培丹参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结论:丹参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异证实丹参传统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丹参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丹参,三七,降香)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VP-ODS(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03 mol/L醋酸铵溶液(甲酸调pH2.4)(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3.310~18.66μg(r=0.999 9)、0.039 50-0.2370μg(r=0.999 6)、0.750 0-4.500 μg(r=0.999 5)和0.059 20~0.3550 μg(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3%(RSD=1.05%)、100.20%(RSD=1.25%)、99.97%(RSD=1.12%)、99.89%(RSD=1.34%).结论:本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冠心丹参胶囊的质量控制和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4.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及脑匀浆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LC-MS/MS分析方法。实验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对血浆及脑匀浆样品进行处理,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C18色谱柱(2.1 mm×50 mm,3.5μm),以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下检测的离子对(m/z)为297.4/254.3(隐丹参酮),295.5/249.3(丹参酮ⅡA),285.2/154.0(内标地西泮);负离子模式下检测的离子对(m/z)为154.3/153.1(原儿茶酸),137.3/108(原儿茶醛),493.0/295.2(丹酚酸A),718.0/520.0(丹酚酸B),321.4/152.3(内标氯霉素)。血浆及脑匀浆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5~1 000,0.625~1 000,0.625~1 000,0.625~1 000,1.25~1 000,2.5~1 000μg·L-1;定量下限分别为0.15,0.625,0.625,0.625,1.25,2.5μg·L-1。建立的方法稳定、灵敏,可用于研究丹参6种成分的脑及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通过动物实验比较了6种成分之间的血脑分配系数,初步评价其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原儿茶醛,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7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μm),以0.1%甲酸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1),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模式,选择反应离子检测(SRM)。结果:7种成分在1~460μg·L~(-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83.41%~116.05%,检测限0.046~0.5μg·L~(-1),RSD均4.7%。结论:该方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同时测定丹参药品中7种成分的含量,可用于丹参药材及其制剂的研究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白花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含量的方法。方法:从白花丹参产地山东采集了10个批次白花丹参,采用HPLC测定4种主要丹参酮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含量。色谱条件: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乙腈-0.2%乙酸水(57∶43),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0nm,柱温30℃。结果: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分别在0.138~2.76(r=0.999 9),0.024 8~0.496(r=0.999 9),0.096~1.92(r=0.999 9)和0.035~0.70μ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6%,99.60%,99.91%,100.06%。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含量范围分别是2.677~7.150,0.320~1.747,0.916~5.935,0.132~2.601 mg·g-1。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分离度好,能同时测定白花丹参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3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15,16-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复方丹参片丹参成分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3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15,16-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复方丹参片丹参成分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9.
于敏  王雪  焦安妮  尹春梅  焦连庆 《中草药》2015,46(16):2413-2416
目的建立五味子咀嚼片的HPLC-DAD指纹图谱,对10个不同批次的五味子咀嚼片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使用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μL。结果通过测定10批五味子咀嚼片的HPLC-DAD图谱,建立了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HPLC-DAD指纹图谱共有峰39个,相似度为0.914~0.999;确认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丹参素钠、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原儿茶醛、木犀草苷、蒙花苷。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为评价五味子咀嚼片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丹参片、丹参胶囊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及原儿茶醛含量的HPLC方法,讨论多含量分析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Thermo C18色谱柱,以甲醇-乙腈-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 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分别在1.185~11.85 μg(r=0.9999)、1.173 ~ 11.73 μg(r =0.9997)、7.400 ×10-2 ~7.400×10-1 μg(r =0.9999)、1.130×10-1 ~1.13 μg(r=0.9998)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介于96.8% ~99.1%之间.丹参胶囊的丹参酮ⅡA含量约为丹参片的3倍;而丹参片的原儿茶醛含量约为丹参胶囊的3倍.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较全面地评价丹参片和丹参胶囊的质量;测试样品的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雷晓晴  李耿  王秀丽  付梅红  张秀荣  陈芳宁 《中草药》2018,49(11):2653-2661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丹参中多种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更好地控制丹参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方法共收集来自不同产地的丹参样品106批。采用前期研究所建立的UPLC方法测定所有丹参样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共11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以积分球漫反射模式采集丹参样品的NIRS图;通过PLS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分别对校正集和验证集的选择、不同预处理方法、不同光谱区段以及因子数的确定进行优化,尝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待测成分含量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从而实现用NIRS对待测成分含量的快速计量。结果丹参中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 5种成分的NIRS预测值与UPLC实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 1、0.936 3、0.960 5、0.910 9、0.978 0;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57 0、0.037 7、0.041 6、0.114 0、0.063 9;其余成分的近红外建模未达到定量要求。结论 NIRS法结合PLS可以快速、无损地对丹参中的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进行定量分析。这为开发丹参药材、饮片的快速现场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心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红花黄色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柱(250 mm×4.6 mm,5μm)为固定相,乙腈-0.03%磷酸为流动相,在065 min,乙腈量从2%上升到33%,检测波长为280 nm和403 nm,流速0.8 mL·min-1。结果:4种成份分离良好,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红花黄色素进样量分别在范围0.31365 min,乙腈量从2%上升到33%,检测波长为280 nm和403 nm,流速0.8 mL·min-1。结果:4种成份分离良好,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红花黄色素进样量分别在范围0.3133.756μg,0.0533.756μg,0.0530.6362μg,0.5670.6362μg,0.5676.809μg和0.04436.809μg和0.04430.5321μg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丹参素102.1%,RSD=1.1%;原儿茶醛97.3%,RSD=1.2%;丹酚酸B 99.3%,RSD=1.2%;羟基红花黄色素A 100.6%,RSD=1.5%。结论:本法简单、快捷、适合于测定注射用丹心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HPLC同时测定复方丹参降浊丸中丹参酮 ⅡA和丹酚酸B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复方丹参降浊丸中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的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TC-C18(2)(4.6 mm×250 mm,5μm),甲醇-0.5%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8 nm。结果: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分别在0.007~0.084μg,0.071 5~1.001μg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9%(RSD 1.81%),101.4%(RSD1.55%)。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同时测定复方丹参降浊丸中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  相似文献   

14.
HPLC法测定舒尔心胶囊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尔心胶囊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方法测定丹参酮ⅡA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测定丹酚酸B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6 nm。结果丹参酮ⅡA检测浓度在5.920-59.2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41%,RSD=1.64%;丹酚酸B检测浓度在27.30-273.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57%,RSD=1.53%。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舒尔心胶囊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丹参药材的GAP栽培与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丹参药材的采收季节,分别在不同的主产地采集药材样品,按实验需要分成不同部分,晒干后,以HPLC法测定药材中活性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丹参酮IIA在皮层含量最高,木质部含量甚微,根的下端含量高于上端,须根的含量高;丹酚酸B在皮层的含量高于木质部,根下端含量高于上端,同样以须根的含量高。结论脂溶性的丹参酮IIA与水溶性的丹酚酸B的在丹参根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这两个成分在丹参根中的横向分布以皮层为高,纵向分布均以根的上端高于下端,须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心可宁胶囊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多成分同时在线检测的分析方法。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PAD)同时测定心可宁胶囊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含量。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分别在219.02-3285.6、35.08-526.2、438.04-6570.1、1 6.68-250.2、10.05-150.8和18.65-279.8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分别为0.9999、0.9999、0.9999、0.9998、0.9997和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100.8%、98.7%、100.5%、100.0%和101.8%,RSD分别为1.5%、0.96%、0.59%、1.2%、1.3%和0.58%。结论:该方法分析时间短、专属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综合评价心可宁胶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HPLC法同时测定妇炎康片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芍药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润 《中成药》2013,35(1):93-96
目的建立妇炎康片(丹参、赤芍等)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芍药苷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妇炎康片甲醇提取物采用RP-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ODS C18,流动相为乙腈-0.03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结果丹酚酸B、芍药苷及隐丹参酮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02 0~2.510 0μg,0.471 0~2.350μg,0.040 0~2.200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66%、98.33%、98.96%;RSD分别为0.53%、0.34%、0.9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妇炎康片中丹酚酸B、芍药苷及隐丹参酮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为代表,从有效成分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优选药物提供科学根据。方法:以HPLC法检测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人参皂苷Rg1和Rb1的含量;采用大鼠肠灌流试验观察片剂与滴丸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肠吸收情况。结果:每次服药滴丸仅原儿茶醛的服药摄入量高于片剂,其余6种有效成分均低于片剂。原儿茶醛的肠吸收较完全,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肠吸收不显著。十二指肠是这三种成分的主要吸收部位。片剂与滴丸中原儿茶醛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存在差异。结论:复方丹参片与滴丸中有效成分的每次服药摄入量差异明显,且部分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丹参煎煮过程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采用析因试验设计,考察了丹参饮片在不同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下的煎出液中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等多种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丹参中的主要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含量会而逐步降低;而同时,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则持续增加。结论:丹参酮类成分水煎煮很难溶出;丹参中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主要是来源于丹参酚酸类成分在较高温度下的逐步降解;测定或提取丹参中丹酚酸B等水溶性成分不宜采用长时间、高温煎煮的方式;丹参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避免久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 5种成分的含量,并和丹参对照液进行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岛津Inert Sustain C18柱(4.6mm×250 mm,5μm);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7 nm,流速为0.8 m L·min-1,柱温为26℃,进样量为25μL。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分别在20~1000μg·m L-1,5~200μg·m L-1,5~200μg·m L-1,5~1000μg·m L-1,10~200μg·m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31%,101.13%,98.81%,103.47%,99.06%。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回收率,可以用于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5个酚酸类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为丹参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