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1800 MHz电磁辐射对NIH/3T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NIH/3T3细胞假暴
露或间断暴露(5min开,10min关)在比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 为2 W/kg,模拟全球
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GSM)通话状态信号的1800MHz电磁场中。每
天暴露5h,连续60d,期间每3~4d传代一次。暴露完毕后,用CellCountingKit 8 (CCK 8) 检测细胞
活性;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用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
因子Caspase 3的活性变化。结果 与假暴露组相比,暴露组细胞活力下降且培养96h 后明显下降(狋=
30.78,犘=0.048);暴露组细胞处于S期(狋=3.267,犘=0.022) 和G2 期(狋= 3.844,犘=0.0229) 的
百分数较假暴露组有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狋=3.349,犘=0.047),Caspase 3 活性增高(狋=
13.593,犘=0.013)。结论 NIH/3T3细胞经60d1800 MHz模拟手机电磁辐射后,细胞活性下降,S期
和G2 期阻滞,同时细胞凋亡率增加。
关键词:电磁辐射;NIH/3T3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中图分类号:R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3 0226 04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视觉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 focalERG,mfERG)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
变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就诊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
受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mfERG N1波,P1波的振幅及潜伏期变化,检测糖化血红蛋
白、血脂等指标。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1波振
幅由环1~环5均降低(犘<0.01),P1潜伏期则表现为环3~ 环5 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N1波的振幅环3 (狋=5.121,犘<0.01)和环4 (狋=4.601,犘<0.01)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波潜伏期环5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3.214,犘=0.031)。糖化血红蛋白(狉
=-0.708,犘<0.05)和总胆固醇(狉=-0.771,犘<0.05)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fERG 的P1振幅
降低呈负相关。结论 mfERG 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功能的敏感检测方法,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
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可以预防及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12 0929 04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患者血清25 羟维生素D3 [25 (OH)D3]与心脑
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肾内科CRF 患者
60名,根据患者25 羟维生素D3 血清水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 例,血清25 (OH)D3
浓度≥15μg/L;观察组40例血清25 (OH)D3 浓度<15μg/L。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
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记录1 年内脑血管事件次数,6 个月内心脏功能
衰竭次数,并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狋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
率法,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
度、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的25 (OH)D3 及高水平的内中膜厚度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因素(犘<0.05)。慢性肾衰竭患者25 (OH)D3 与血管钙化、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25 羟维生素D3;心血管疾病;脑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59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3 0235 03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 乙基己基) 酯(DEHP) 的肾脏毒性及氧化应激损伤作用机制;探讨
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建立小鼠DEHP肾损伤模型:选择昆明4 周龄小鼠60 只,体重(20±2)g,雌雄
各半,随机分为6 组, 每组10 只。O 组为空白对照组,A 组给予DEHP750 mg/kg,B 组给予DEHP
1500mg/kg ,C 组给予3000 mg/kgDEHP+10% 维生素C,D 组给予DEHP3000 mg/kg,E 组给予
3000mg/kgDEHP+0.5% 尼古丁;经食饵和饮水连续自然给食染毒,于染毒第4周末处死。测量小鼠肾
脏和体质量的变化,检测不同DEHP染毒剂量组小鼠的血液、肾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
化氢(H2O2),丙二醛(MDA)等变化。将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 随着DEHP
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体质量逐渐降低(犘<0.05),高剂量组肾脏脏器系数呈现增加趋势。DEHP 高剂量
组HE 染色可见肾脏组织出现以明显充血和水肿为主的损伤,尼古丁干扰组最为严重。维生素C 呈现良好
的肾脏保护作用。氧化应激相关物质的改变:血液中的GPX 活性由对照组的(471.32±120.24 )U/ml降
低至E 组的(208.75±52.92)U/ml (犘<0.05),且有剂量 反应关系;肾脏中GPX 活性降低(犘<0.05),
同时肾组织中H2O2 含量由(407.74±328.83)mmol/mg蛋白增加到(1674.98±376.07)mmol/mg蛋白
(犘<0.05),血液中H2O2 含量也随着DEHP 的剂量增加而增加(犘<0.05);肾组织中MDA 含量增加(犘
<0.05);同时维生素C 的保护作用和尼古丁的协同作用也有体现。结论 DEHP 具有小鼠肾脏毒性,其
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抗氧化剂维生素C 对DEHP所致肾脏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二(2 乙基己基)酯(DEHP);肾脏毒性;氧化应激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1 0008 05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基因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方法 检索
Pubmed、Embase、Medline、Scopus、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研究TGF
β1基因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关联的文献, 采用Stata12.0 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TGF β1基因C 509T 位点纳入文献19篇,包括4938例哮喘病例和5838例对照,T869C 位点文献
7篇,包括1327病例和1258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TGF β1基因C 509T 位点多态性与哮喘易感
性有关[(T狏狊.C):犘=0.010,犗犚=1.17,95%犆犐=1.04~1.31;(TT+CT狏狊.CC):犘<0.01,犗犚=
1.34,95%犆犐=1.14~1.57;(TT狏狊.CC):犘=0.001,犗犚=1.42,95%犆犐=1.15~1.76]。TGF β1 基因
T869C 位点多态性在总人群中与哮喘无关,经过亚组分析表明,在成年人群中发现多态性和哮喘存在统计
学关联[(C狏狊.T):犘=0.020,犗犚=1.19,95%犆犐=1.03~1.37;(CC狏狊.CT+TT):犘=0.032,犗犚=
1.31,95%犆犐=1.02~1.69;(CC狏狊.TT):犘=0.029,犗犚=1.39,95%犆犐=1.03~1.88],但是在儿童人群
中未发现多态性和哮喘存在统计学关联;在亚洲人群和高加索人群中均未发现多态性和哮喘存在统计学关
联。结论 TGF β1基因C 509T 位点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有关,携带T 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哮喘患病风险;
TGF β1基因T869C 位点只与成人哮喘有关,提示其在哮喘遗传易感性中可能起到附加效应。
关键词:TGF β1;哮喘;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R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10 0737 07  相似文献   

6.
摘要:分析糖尿病足患者与普通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探究糖尿病足严重程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选取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抚顺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9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 2型糖尿病无足部溃疡患者90 例为对照组。按照Wagnerw 分级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43例) 和重 度组(47例)。统计各项生化指标表达值及糖尿病足相关因素。结果显示,重度组患者Hcy (犉=76.25, 犘=0.000);HbA1c (犉=52.67,犘=0.000);FPG (犉=32.015,犘=0.000);BMI (犉=18.350,犘= 0.000);PCT (犉=51.06,犘=0.000);hs CRP (犉=21.28,犘=0.000);FBG (犉=54.69,犘=0.000) 表达水平高于轻度患者和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患者VCAM 1 (犉=78.69,犘= 0.000);FGF2 (犉=76.52,犘=0.000);TNF α (犉=17.50,犘=0.000);IL 6 (犉=19.76,犘=0.000); CRP (犉=21.52,犘=0.000);FIB (犉=53.56,犘=0.024);WBC (犉=51.05,犘=0.000);Neu% (犉= 31.25,犘=0.000)水平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y (犗犚=1.128,95%犆犐=1.011~ 1.246,犘=0.029);FPG (犗犚=1.297,95%犆犐=1.016~1.501,犘=0.034)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 的影响因素。糖尿病足患者的生化指标存在一定规律性,通过总结分析部分指标表达水平,对是否发生糖 尿病足和糖尿病足感染程度可起到一定的预判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生化指标表达水平;检测;相关性;预防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12 0953 03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 (retinolbindingprotein4,RBP4)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
tesmellitus,GDM)发病的相关性,并探讨妊娠年龄对这一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10 月至
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GDM 患者272 例为GDM 组,正常孕妇28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
组患者血清RBP4和胰岛素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法评估妊娠年龄对RBP4 与GDM 相关性的影
响。结果 GDM 患者的血清RBP4浓度(48.17±22.08 )mg/L 高于对照组(40.21±19.24)mg/L (狋=
4.528,犘<0.05)。两组空腹血糖(fastingpasma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ostinginsulin,FINS) 及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24.563、30.935、46.677,犘<0.05),但胰岛β
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 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狋=1.773,犘>0.05)。≥35岁且血清RBP4较高(≥
38.3mg/L)的妊娠妇女GDM 发病率是<35 岁且血清RBP4 较低(<38.3 mg/L) 妇女的2.33 倍(95%
犆犐:1.25~4.24,犘<0.05)。结论 妊娠期血清RBP4升高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相关,尤以高龄妊
娠女性为著。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4;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年龄;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3 0200 04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温州市公务员体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2年对温州市直机关公务员进行体能测试和健康问卷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公务员的常见病、运
动习惯、吸烟、饮酒、睡眠等进行现况调查。由温州市体育局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进行体能素质测试,由温
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进行颈动脉内中膜(intima mediathickness,IMT)厚度测量。结果 以456名资料完
整的40~60岁公务员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 该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 种疾病分别为: 颈椎疾病
28.73% (131例)、高血脂17.54% (80例)、高血压15.13% (69例)、骨关节病10.53% (48例)、消化
性溃疡6.58% (30 例)。体力评分及格率为53.73% (245/456), 其中女性公务员及格率(83/117,
70.94%)显著高于男性公务员(162/339,47.79%)(犘<0.01)。颈动脉内中膜(IMT) 厚度与年龄呈正
相关(狉=0.268;犘<0.01),与每天的吸烟量呈正相关(狉=0.083;犘<0.05)。体力评分与是否规律运动
有相关性(狉=-0.21;犘<0.01)。结论 温州市直机关公务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增强体质、科学运动,在医生和体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关键词:公务员;健康体检;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体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R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1 0046 03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27 羟胆固醇(27 hydroxycholesterol,27 OHC)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以
神经细胞(SH SY5Y 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共分4组:对照组、27 OHC5μmol/L 组、27 OHC10μmol/
L 组、27 OHC20μmol/L 组。用化学荧光法检测神经细胞活性氧(ROS) 水平;用WST 1法检测神经细
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用微量酶标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用ELISA 法检测8
羟基脱氧鸟苷(8 OHdG) 水平。实验结果采用SPSS18.0 进行数据录入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结果 随着27 OHC 浓度升高,各组细胞ROS水平逐渐升高,20μmol/L 组(4085.33±1059.23) 较对
照组(2538.67±208.69)和5μmol/L 组(2597.00±301.0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各组
SOD 活力(11.86±0.43,10.67±0.03,10.15±0.14 U/mg蛋白) 较对照组(14.94±0.35 U/mg蛋白)
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10μmol/L 组和20μmol/L 组较5μmol/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犘<0.05);各组GSH 水平较对照组(2275.25±123.01μmol/g 蛋白) 逐渐降低(犘<0.05),10
μmol/L 组(1864.23±145.89μmol/g蛋白)、20μmol/L 组(1756.44±181.82μmol/g蛋白)较对照组和
5μmol/L 组(2158.59±241.33μmol/g 蛋白)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各组8 OHdG 浓度
(2.89±0.32,4.02±0.11,4.16±0.09μg/L)较对照组(2.30±0.14μg/L)均显著升高(犘<0.05),10
μmol/L 组和20μmol/L 组较5μmol/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结论 27 羟胆固醇对神经细胞具
有氧化损伤作用,体现在增加神经细胞ROS、8 OHdG 水平,降低神经细胞SOD 活力和GSH 水平。
关键词:27 羟胆固醇;神经细胞;氧化损伤
中图分类号:R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76 06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ATP结合盒转运体Gl (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G1,犃犅犆犌1)基因启动 子区rs1378577位点A/C 多态性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方法分析156例冠心病患者犃犅犆犌1基因启动子区rs1378577 位点的基因型,依据基因型分为AA 组、AC 组和CC 组,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血细胞犃犅犆犌1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AA 组犃犅犆犌1 mRNA/GAPDH 比值(0.278± 0.009)相比,AC 组比值(0.255±0.010) 降低(犘<0.01),CC 组比值(0.257±0.008) 降低(犘< 0.01)。与AA 组(11.115±0.283)%相比,AC 组(9.018±0.233)% 降低(犘<0.01),CC 组(8.976± 0.301)%降低(犘<0.01)。犃犅犆犌1 mRNA/GAPDH 比值与FMD 相关性分析,AA 组呈正相关(狉= 0.953,犘<0.01),AC 组呈正相关(狉=0.867,犘<0.01),CC 组呈正相关(狉=0.813,犘<0.01)。结论  AA 基因型相比,冠心病患者犃犅犆犌1基因启动子区rs1378577位点AC 和CC 基因型其血管内皮功能下 降,与犃犅犆犌1mRNA 表达下降有关。 关键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肌梗死;ATP 结合盒转运体G1;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血管内皮依赖性 舒张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8)02 0133 04 犜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高脂喂养Wistar大鼠肝脏脂肪变性、胰岛素敏感性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
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C)、高脂组(HF) 和二甲双胍组(MF),每组8 只,喂养8 周
后,以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测定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取空腹血清测定大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 的水平;将大鼠肝
脏组织进行HE 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取肝脏组织,测定肝糖原含量;提取、分离肝细胞线粒体超
氧化物歧化酶,测定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提取肝组织总RNA,应用RT PCR 测定肝脏组织
Mfn2mRNA 的表达。结果 与NC 组大鼠比较,HF 组大鼠肝脏指数、TG、FBS、ALT、AST、INS明显
升高,MF组大鼠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犘>0.05),HF 组大鼠GIR、SOD 活性及肝脏组织
Mfn2mRNA 表达显著降低(犘<0.05)。与NC 组和HF 组大鼠分别比较,MF 组大鼠GIR (8.40±0.50,
7.29±0.40狏狊12.92±8.33)、肝糖原含量(1.73 ±0.01,1.82 ± 0.31狏狊12.92 ± 8.33)、SOD 活性
(13.71±2.67,9.08±3.12狏狊16.72±4.80)显著增加(犘<0.05)。NC 和HF两组间,肝糖原含量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犘>0.05)。肝组织HE 染色,结果显示,HF 组大鼠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中有脂滴空泡;
MF组大鼠肝细胞显微结构无显著变化。结论 二甲双胍可以改善高脂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增加胰岛素
敏感性,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肝细胞线粒体融合基因2 (Mfn2)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实现的。
关键词:二甲双胍;肝脏脂肪变性;胰岛素敏感性;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09 0681 05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2012-2013年度上海市虹口区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感提供科
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3年度监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illness,ILI) 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结
果及聚集性疫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海市虹口区2012-2013年度流感监测哨点医院ILI就诊百分
比(ILI%)平均为0.46%,病例以25~59岁青壮年为主,期间共监测1481份ILI的咽拭子样本,其中流
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73份,阳性率18.43%;分离流感病毒131株,其中H3N2性69株(52.67%),B
型51株(38.93%,均为Victoria系),H1N1型11株[8.40%,均为A (H1N1)pdm09]。2012年ILI%
与流感病毒PCR 检测阳性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狉=0.51,犘<0.01),2013 年两者无相关性(狉=
-0.20,犘>0.05);2012-2013年共报告流感聚集性疫情3 起,均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结论 2012-
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流感活动强度逐渐降低,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交替流行。ILI% 难以准确的反应流感病
毒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尚须辅助以其他手段;加强流感监测,有效控制流感疫情。
关键词:流感监测;流感病毒;流行特征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62 04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观察血红素加氧酶 1 (HO 1)及核转录因子kappaB (NF κB)在大鼠矽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
制及相互关系。方法 实验动物采用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g,雌雄不拘,适应性饲养1周后,
随机分为4 组, 分别为对照组(A 组) 和染尘模型组(B 组)、染尘+ HO 1 抑制剂组(C 组)、染尘+
HO 1诱导剂组(D 组),每组15只。采用气管暴露法滴注二氧化硅悬液制造大鼠矽肺模型。建模28d后
HE 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结构,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肺组织HO 1 和NF κB 蛋白含量,
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各组肺组织HO 1 和NF κB mRNA 的表达。结果 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
HO 1、NF κB蛋白含量,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犘<0.05),C 组较B 组明显降低,而D 组较B 组表
达量明显升高(犘<0.05)。RT PCR 检测各组HO 1 mRNA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5±0.38、1.81±0.74、
7.75±0.56,C 组较B组表达明显降低,而D 组较B组表达显著升高(犘<0.05);NF κBmRNA 相对表达
分别为3.06±0.42、6.15±0.37、1.39±0.14,C 组较B 组表达明显升高,而D 组较B 组表达显著降低
(犘<0.05)。结论 HO 1、NF κB共同参与了大鼠矽肺纤维化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其干预可以改变大鼠矽
肺纤维化的程度,可为矽肺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 1;核转录因子 κB;矽肺纤维化;大鼠;锌原卟啉;钴原卟啉
中图分类号:R1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5 0490 05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武威市2008-2014年手足口病(HFMD)发病及病原学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
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武威市2008-2014年HFMD 发病情况进行分析。采集临床诊断患者粪便、肛试
子和咽拭子样本,应用RT PCR 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并分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

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武威市2008-2014年报告HFMD 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
为48.14/10万和0.015/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武威市2008-2014 年共送检HFMD 样
本841份,阳性率43.76%;其中EV71型阳性率18.55%,CoxA16型阳性率16.53%,其他肠道病毒阳性
率为8.68%;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份肠道病毒检出阳性率(χ
2 =63.624,犘=
0.000)和肠道病毒型别构成(χ
2=187.849,犘=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由高
到低依次为古浪县(81.58%),天祝县(79.33%)、民勤县(60.00%)和凉州区(29.67%),不同地区肠
道病毒检出阳性率(χ
2=171.330,犘=0.000)和肠道病毒型别构成(χ
2=49.45,犘=0.000) 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结论 武威市手足口病病原主要为EV71和CoxA16,随时间推移CoxA16检出率增加,不同地
区病原学型别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率;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12 0921 04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将流式细胞术应用到小鼠局部淋巴结实验(locallymphnodeassay,LLNA)中,期望建立既
可检测化学物致敏性也可同时检测刺激性的方法。方法 受试物分为溶剂对照[AOO (丙酮∶ 橄榄油=
4∶1)]、阴性对照(NaCl)、致敏阳性物[己基肉桂醛(HCA)、2,4 二硝基氯苯(DNCB)、2 氨基酚(2
APC)]、刺激阳性物[KOH、十二烷基硫酸钠(SLS)]。采用8~10周龄16~22g的雌性Balb/c小鼠76
只,随机分为19个受试物剂量组,每剂量组4只小鼠。每种受试物分别设低、中、高3个剂量组,检测浓
度分别为NaCl (100g/L、200g/L、300g/L)、HCA (犞/犞:3.3%、10.0%、30.0%)、DNCB(2.5g/L、
5.0g/L、10.0g/L)、2 APC (12.5g/L、25.0g/L、50.0g/L)、KOH (25g/L、50g/L、100g/L)、SLS
(50g/L、100g/L、200g/L)。于试验第1、2、3 天将配制后不同浓度受试物稀释液以每耳25μl/d均匀涂
布于小鼠双侧耳后。检测小鼠耳缘厚度、耳引流淋巴结重量、B220+ (CD45R) 亚群淋巴细胞百分数等指
标。采用SPSS11.5分析软件,对数据型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并对有差异的个体再行LSD 两两比较,并根
据刺激指数对受试物致敏性大小进行分级。结果 与溶剂对照比较中高剂量的SLS和KOH 均可引起小鼠
耳缘厚度增加(犘<0.01)。可判定SLS、KOH 对皮肤有刺激性。DNCB、HCA 各剂量组和2 APC 高剂量
组刺激指数均大于3,可以判断该3种化学物为皮肤致敏物。根据SI计算EC3的值,对致敏物进行分类:
DNCB (0.196)为强致敏物,HCA (1.556) 和2 APC (3.156) 为中等致敏物。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FCM)检测B220+ (CD45R)亚群淋巴细胞百分数作为致敏性观察指标的改良小鼠淋巴
结实验,结合耳缘厚度检测可实现同时评价化学物的皮肤致敏性和刺激性。
关键词:局部淋巴结试验;小鼠;致敏性;刺激性;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R114;R9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5 0477 05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美沙酮门诊中苯丙胺滥用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为门诊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BIS Ⅱ) 及自制合成毒品滥用情况问卷对118
名美沙酮门诊中的苯丙胺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狋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女性滥用者评
分分别为MI54.16±18.89、AI52.26±12.72、NI56.07±12.11、总分54.17±11.96,均高于男性滥用者
(MI45.07±17.59、AI47.92±17.04、NI55.89±16.65、总分49.63±12.27),且男女间行动冲动(MI)
分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滥用时间、剂量、频率、渴求程度等与量表评分没有相关性
(犘>0.05 );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与认知冲动分量表评分有关(狉= -0.965,犘=0.035),使用新型
毒品后发生性行为的频率与行动冲动分量表评分有关(狉=0.839,犘=0.001)。结论 美沙酮门诊中苯丙
胺滥用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冲动程度的高低与苯丙胺滥用的严重程度间没有发现相关性;
冲动程度与苯丙胺滥用者的某些性行为特征有关。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苯丙胺类滥用;Barrett冲动量表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5 0430 04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分析“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白银市开展的运行情况,为提高预警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
法 对2008年4月21日~2014年12月31日白银市传染病自动预警资料,应用SPSS19.0 软件对3711
条预警信号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
2 检验,多组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 Wal
lis犎秩和检验,趋势分析采用χ

趋势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8-2014年,白银市
预警系统发出3711条预警信号,共涉及病种19 种,响应率达100.00%,2h 内、24h 内响应率分别为
93.56%和97.14%,两者各年度均呈上升趋势(χ

趋势=330.97,χ

趋势=214.14,均犘<0.01),响应时间中
位数(犘25~犘75)为0.24 (-0.02~0.52)h,经初步核实判断为疑似事件52起,现场调查确认暴发事件
40起,预警信号阳性率为1.08%。其中,固定阈值法发出预警信号186 条,涉及8 种传染病,2h 内、
24h 内响应率各为97.31%、100.00%,响应时间中位数(犘25~犘75)为0.09 (0.04~0.20)h,各年度呈
缩短趋势(犎=17.370,犘<0.01),确诊病例30 例,疑似事件2 起,暴发疫情1 起,预警信号阳性率为
0.54%;时间模型法发出预警信号3525 条, 涉及13 种传染病,2h 内、24h 内响应率各为93.36%、
96.99%,响应时间中位数(犘25 ~犘75) 为0.25 (-0.03~0.54)h, 各年度呈缩短趋势(犎=746.332,
犘<0.01),疑似事件50起,暴发疫情39起,预警信号阳性率为1.11%。结论 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白
银市运行平稳,预警信号响应率、响应及时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还需不断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对
于疑似事件判定标准的建立、预警信号特异性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传染病;自动预警;响应;暴发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12 0899 05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妇女中维生素D 不足与血清尿酸升高的关系。方法 以苏州市金阊区1726名
30岁以上女性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年龄<55 岁定义为绝经前妇女,年龄≥55 岁定义为绝经后妇女,
对其进行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的测量,生活习惯、疾病史等情况的调查,血、尿样本采集,25 羟基
维生素D、血糖、血脂、血尿酸的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中分析维生素D
不足与尿酸升高的关系,犘<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绝经后妇女中,尿酸升高者维生素D
水平明显低于尿酸正常者[中位数(四分位间距):35 (28~57)狏狊40 (32~58)mg/L;Kruskal Wallis
testχ
2=7.512,犘=0.006],维生素D 不足者中尿酸升高的比例显著高于维生素D 正常者(16.50% 狏狊
8.08%;χ
2=12.089,犘<0.001)。在绝经前妇女中,未发现维生素D 不足与尿酸升高的关联性。但是在
绝经后妇女中,与维生素D 正常者相比, 维生素D 不足者更容易发生尿酸升高(犗犚=2.38,95% 犆犐:
1.47~3.87),此外,排除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后,维生素D 不足与尿酸升高的关系仍有统计学意义
(犗犚= 2.48,95%犆犐:1.14~5.26)。结论 在中国汉族绝经后妇女中,维生素D不足与尿酸升高显著相关。
关键词:维生素D;尿酸;女性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4 0314 06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
的调查方法对2010-2011年458例结直肠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定量资
料采用狋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
2 检验,比较结直肠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的差异。结果 发现结直肠癌腹腔镜组感染率为10.62%,开腹组感染率为20.54%,腹腔镜组感染患病率
明显低于开腹组(χ
2=8.685,犘=0.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狋=-
3.467,犘=0.001)、术中失血量(狋=-3.210,犘=0.001)、引流时间(狋=-2.80,犘=0.005)、肠道恢复
时间(狋=-6.102,犘=0.00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狋= -13.146,犘=0.000)、术后住院时间(狋= -
3.879,犘=0.000)等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结直肠
癌手术应鼓励使用腹腔镜。
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腔镜;开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90 03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大豆蛋白降血脂作用的影响。方法 招募单纯高脂血症志愿者90人
[平均年龄(51.65±10.78)岁],随机分为大豆分离蛋白组(狀=45)和酪蛋白组(狀=45),在不改变饮食
及运动习惯的基础上,酪蛋白组每人每天补充24g酪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组每人每天补充18g大豆分离蛋
白+6g酪蛋白混合物,共8周。试验前和试验结束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测定血清脂质
水平。以研究对象干预前血清总胆固醇TC 水平的中位数6.73 mmol/L 作为分界点,分析干预前血清总胆
固醇(TC)水平低于或高于6.73mmol/L 的高脂血症者血清脂质的变化情况。结果 大豆分离蛋白组和酪
蛋白组血清TC<6.73mmol/L 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豆分离蛋白组血
清TC≥6.73mmol/L 的研究对象血清TC、LDL C、ApoB 水平分别比干预前降低7.3%、11.7% 和6.4%
(犘<0.05),TC∶ HDL C,LDL C∶ HDL C,ApoB∶ ApoA1 比值分别比干预前降低6.6%、9.5% 和
11.6% (犘<0.05)。大豆分离蛋白组和酪蛋白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脂血症者血清
总胆固醇水平可影响大豆蛋白的降血脂作用,大豆蛋白对血清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人效果较好。
关键词: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大豆蛋白;血脂
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97 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