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玉玲  李聪  李春花 《今日药学》2011,21(4):246-247
目的 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原因,提出减少差错的相应措施,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方法 对本院2010-09门诊处方调剂差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药房调剂的差错主要集中在单品种数量和相似药名的品种上.结论 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和责任心以降低发药差错,提高调剂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医院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提出相应方法措施,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提高处方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医院门诊药房2011-2014年查出的调剂差错处方共136张,对所有处方的调剂差错种类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4年发生的调剂出错处方136张,差错率逐年递减,门诊处方调剂差错原因有药师、医师、收费、患者等5个方面原因。结论针对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的常见原因采取一系列的有效防范措施,加强管理,提高医师及药师的责任心,减少差错发生几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的原因,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院门诊药房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1077例内部差错进行分析;结果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主要有三大类型:数量差错557例,占51.7%,品种差错363例,占33.7%,用法差错157例,占14.6%。结论通过对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的分析,采取防范措施和规范调剂流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提高药师专业技能,减少调剂差错,提高门诊药房的调剂工作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简称品管圈)在提升药房药学服务质量,减少药房配药差错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减少处方调配内差中,分析造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调剂内差件数由每周35.25件降为每周15.63件,下降55.66%以上。结论在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调剂差错的发生率,提升药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我院门诊中草药处方调剂差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院药房近期发生中草药调剂差错情况进行归类总结,以利于减少差错率,提高服务质量.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09年1月~2009年12月登记在案的50例中草药调剂差错,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药房的中草药调剂差错中,审核错误占64%,调配错误占36%.结论:门诊药房中草药调剂需要特别预防审核和调配发生错...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6,(5):999-1002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为探讨减少差错的对策,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门诊药房调剂的处方,分析与比较2014年和2015年的处方调剂差错的发生率。结果:2014年医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发生率为0.014‰,其中外观相似占40.00%,药名相似占16.00%,发错患者占16.00%,品种差错占12.00%,数量差错占8.00%,标签差错占4.00%,品规差错占4.00%;2015年医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发生率为0.010‰,其中数量差错占26.32%,品种差错占21.05%,药名相似占15.79%,品规差错占15.79%,发错患者占10.53%,外观相似占5.26%,标签差错占5.26%;2015年与2014年门诊药房的调剂处方差错原因比例相比较,外观相似大幅下降,发错患者和药名相似等外部因素均有降低,数量差错、标签差错、品种差错和品规差错等均有升高。结论:医院门诊药房的调剂处方差错是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致,故应采取措施从人员、环境、流程、设备软件和制度上加以改进,从而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处方的差错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徐新  王钦 《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36-337
目的适应医院的信息系统,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提高门诊药房调剂工作质量。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进行管理,目标将药品调剂差错率控制在1%。以下。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解决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药品调剂工作效率;减少药品调剂差错。每月检查药学人员执行PDCA管理措施的情况,计算药品调剂差错率,并进行分析和评定,检查整改的效果,提出新的计划和措施。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药品调剂差错率降至0.89%。(223/251238),达到本轮PDCA循环的目标。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有效减少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提高门诊调剂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发生情况及改进方向。方法收集民航总医院药剂科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门诊药房非惩罚性用药错误报告系统的报告,筛选出调剂差错,按照差错发生率、差错分级、差错内容、引发差错原因、差错发生时间、差错药品分类及引发和发现差错人员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0例调剂差错报告。2012年2月、7月和8月差错报告较多,差错发生率分别为0.037%、0.022%及0.034%,全年调剂差错发生率0.009%。130例报告中,A、B及C级差错分别为4例(3.1%)、120例(92.3%)及6例(4.6%)。126例B及c级差错报告的引发人员依次为初级药师(108例)、实习人员(13例)和中级药师(5例),发现人员依次为中级药师(95例)、初级药师(30例)、护士(2例)、患者(2例)和高级药师(1例);差错内容以药物品种差错最为多见,占73.8%。130例报告中,以药名相似为错误原因者最多,占34.6%。差错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8:00至10:59及13:00至14:59。126例B级及C级报告中,西药、中成药、高危药品和麻醉药品差错报告占比分别为57.9%(73例,涉及129种药品)、38.1%(48例,涉及74种药品)、3.2%(4例,涉及3种药品)和0.8%(1例,涉及2种药品)。结论可通过更新设施、规范药品摆放、优化工作规范和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建设非惩罚性安全用药文化等措施防范调剂差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09~2011年门诊西药房发生的调剂差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医院门诊西药房共发生处方调剂差错110例,其中2009年42例,2010年36例,2011年32例,差错例数呈逐年下降。差错类型包括:品种差错50例,占45.5%;数量差错40例,占36.4%;错发患者差错12例,占10.9%;用法用量差错4例,占3.6%;其他差错4例,占3.6%。结论通过对医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分析,提出改进电子处方系统、规范管理、改善环境、品管圈活动等防范措施,提高门诊药房的调剂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杨振  蒋玲 《中国药业》2013,(2):43-44
目的提高药品调剂工作质量。方法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的原因,提出减少差错的相应措施。结果药品调剂差错分处方差错和配方差错。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主要集中在单品种数量和相似药名的品种上。结论医院应严格按规章制度管理,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和责任心,以降低发药差错,提高调剂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减少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和差错隐患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某医院门诊药房2007年度外包装相似的药品,通过药房工作人员了解实际处方调配工作中因药品外包装相似造成的差错隐患。结果:共发现7对外包装相似的药品,相似内容包括图案、颜色、盒子大小等,因其包装相似造成的调配差错隐患共39次。结论:必须重视外包装相似的药品,并采取防范措施以消除因药品外包装相似而造成的处方调配差错隐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内差,提高药事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在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圈员自愿参与的方式,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以来,门诊药房调剂内差由原来的每周28.4件下降至每周13.0件,下降54.23%;圈员能力评分由平均1~3分上升到4~5分。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提高药事服务质量,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谢明华  葛敏  彭佳蓓  王鼎盛 《中国药房》2014,(41):3889-3891
目的:为医院实施门诊药房自动化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院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工作流程,对自动发药机、智能传送系统、自动补药系统等设备在我院门诊药房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自动化建设给我院门诊药房带来的改变。结果与结论:经统计,我院应用自动化发药系统后降低了药师工作强度(68%)、提高了工作效率(37.5%)、降低了内部调剂差错(84.88%)、优化了发药模式、提升了服务理念、改善了药房环境、提高了药品管理水平,但同时应注意做好自动化系统停用时的应急预案、核算控制系统的运行成本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在我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改善药剂质量的管理方式,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门诊药房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分别为21.75 件(100%),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平均每周调剂差错件数为8.85件(40.69%)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下降了59.3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调剂药房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品管圈活动后的各项能力评分高于进行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剂质量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管理办法效果较好,降低了调剂药房药剂调剂差错的件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提升了调剂药房药师的工作能力,是改善医院药剂科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在急诊药局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降低发药差错率,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促进药学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急诊药局药品的调配过程,回顾性分析2012年造成急诊药局调配差错原因,制订相应对策并实施,评估实施对策的效果。结果:有形成果方面,急诊药局调剂内差由改善前的15.044/周,下降到改善后的7.25件/周。达标率为115.16%,进步率为51.67%,达到了预期目标;无形成果方面,员工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心等方面的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在急诊药局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调剂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了圈员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与互动,提升了整体药学服务水平,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门诊药房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从我院医院信息与大数据中心调取门诊患者取药相关数据,对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门诊药房处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鱼骨分析法发现可能影响患者候药时间和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因素,采用质量管理工具4M1E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并实施精细化管理。选择改进前、精细化管理第1阶段及第2阶段各10个工作日的处方数据,对改进前后的药师工作效率、患者平均候药时间、调配差错和盘点错误等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鱼骨图分析发现,影响患者候药时间和我院门诊药房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因素、机器因素、物料因素、方法因素、环境因素等,如人员上岗人数和时间分配不合理、机器老化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我院门诊药房采取了调整人员上岗时间并细化绩效奖励方案、维护自动发药机并更新处方扫描设备、设立临时药柜并优化货位号、加强药品管理和相关人员培训、开设特色单品种发药窗口等多种措施。统计结果表明,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第1阶段,我院门诊药房10个工作日的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均有小幅上涨,门诊药房因上岗人数减少且开放窗口数量和时间有所变化,上岗人员累计工作时长由1680 h减少至1440 h;人均每小时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分别由52.0张、58.7个增加至65.1张、69.6个(P<0.05);收集到的调配差错数量由30条减少为5条,患者候药时间和盘点错误数未见有明显变化。在第2阶段,在我院门诊药房调剂处方量相近的情况下,药师人均每小时调剂处方数和处方条目数分别由改进前的52.0张、58.7个增加至59.9张、67.3个(P<0.05),患者的平均候药时间由9.30 min缩短到7.32 min(P<0.05);经进一步细化差错数据收集方式和调整绩效激励方案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上报数增加至75条,盘点错误由5条降为0条。结论:我院门诊药房通过4M1E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缩短了患者的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7.
陈安民  周欢梅 《中国药房》2009,(25):1958-1960
目的:改进药房调剂制度以减少差错的发生。方法:将65例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以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分类方法,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5个方面分别进行因果分析。结果:在影响质量的5个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占83%。围绕主要因素展开质量控制可达到降低差错率的目的,门诊药房的调剂差错由之前的年均约16例下降到2008年前10个月仅发生1例。结论:应用此方法可有效降低医院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出现差错的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门诊药房出现调配差错的处方98份,总结出错原因,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结果98份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为:医生开具的处方差错、发药数量差错、用法用量差错、剂量剂型差错、药物名称差错等。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必须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流程,并且不断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杨春松  林芸竹  朱毅 《中国药房》2014,(17):1591-1593
目的:评价我院儿科门诊药房"一对一"新调剂模式在减少内部调剂差错事件方面的成效。方法:新调剂模式即将前台发药药师与后台配方药师固定搭配,在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下按照智能标签进行预配药。汇总该模式运行前1年的调剂差错事件,分析发生差错的原因并归类,制订相应的措施干预调剂差错事件的发生,1年后再对差错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与运行前比较。结果:通过采取优化人员分工、优化药品位置、增加硬件设备和更新调剂操作规范等干预措施后,调剂差错由343例降低为236例,差错率由0.584‰降为0.367‰,且各类别差错发生率均有下降。结论:"一对一"调剂模式有效减少了儿科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事件,保障了儿童用药安全,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