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段的二尖瓣环运动进行检测,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初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后再灌注治疗28例,未再灌注治疗32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人25例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别测量、计算二尖瓣环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中晚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Vs,Ve,Va)。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二尖瓣血流速度(E,A),LVEF采用Simpson's原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2周、4周、12周进行上述测量。比较分析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再灌注组12周死亡率为0,未再通组12周死亡率为15.6%。V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Ve/Va与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A显著正相关(r=0.68,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4,12周Vs,Ve,Va,LVEF,FS,Ve/Va,E/A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再灌注组2,4,12周Vs,Ve,LVEF,FS,Ve/Va均显著优于未再灌注组(P<0.05~0.01);再灌注组4,12周Vs,Ve,LVEF,FS,Ve/Va与2周时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0.01);未再灌注组12周Vs,Ve,LVEF,FS与2周时比较有显著改善(P均<0.05),而4周与2周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VI测量二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组织多普勒技术(TDI)评价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二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60例.按照反流束面积与左房面积比值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3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30例.利用TDI分别测量二尖瓣环后间隔、左室侧壁、左室前壁和下壁4个位点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作为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轻度MR组二尖瓣环4个位点V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度MR组以上2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度组Vs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LVEF则较对照组无差异.MR患者的Vs与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比值(ESS/ESVI)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1).结论 中度MR组左室纵轴收缩功能代偿增强;重度MR组的左室纵轴功能失代偿下降.Vs在评价MR患者的左心功能方面较LVEF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DCM患者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及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比较以下参数1. 正常人上述不同室壁中部心肌运动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收缩期内外膜峰值速度阶差(MVG);2.DCM患者不同左室壁中部的Vs、Ve、Va、MVG、a的差异;3.正常人与 DCM患者左室壁中部的Vs、Ve、Va、MVG、a的差异;4.正常人与DCM患者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Vs/Ve比值.结果 (1)DCM患者Vs、Ve、Va、MVG、a、LVEF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2)以a>65cm/s2、Vs/Ve>0.83作为判定患者心功能符合临床NYHA分级Ⅰ~Ⅱ级、客观评分A~B级、LVEF>35%的界定值,其敏感性91%,特异性74%,阳性预测值83%.结论 QTVI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为进一步了解DCM患者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其局部与整体心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较为敏感、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段的二尖瓣环运动进行检测,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初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后再灌注治疗28例,未再灌注治疗32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人25例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别测量、计算二尖瓣环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中晚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Vs,Ve,Va)。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二尖瓣血流速度(E,A),LVEF采用Simpson’s原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2周、4周、12周进行上述测量。比较分析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再灌注组12周死亡率为0,未再通组12周死亡率为15.6%。V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76,P&;lt;0.01);Ve/Va与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A显著正相关(r=0.68,P&;lt;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4,12周Vs,Ve,Va,LVEF,FS,Ve/Va,E/A均低于对照组(P&;lt;0.05~0.01);再灌注组2,4,12周Vs,Ve,LVEF,FS,Ve/Va均显著优于未再灌注组(P&;lt;0.05~0.01);再灌注组4,12周Vs,Ve,LVEF,FS,Ve/Va与2周时比较有显著改善(P&;lt;0.05~0.01);未再灌注组12周Vs,Ve,LVEF,FS与2周时比较有显著改善(P均&;lt;0.05),而4周与2周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gt;0.05)。结论:QTVU测量二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能很好地反映左心室整体收缩的和舒张功能,可用于评估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不仅能提高生存率,而且可明显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组织追踪法(TT)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四项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分析30例正常人和20例DCM患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下移距离(Don);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峰、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计算E/A值。结果 DCM患左室不同室壁节段Vs,Ve,Va和Ds以及LVEF均比正常人显减低。在DCM患中,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环水平Ds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Dm显相关(r=0.64,P=0.005),二尖瓣环水平的平均Vs(r=0.73,P=0.001)、平均Ds(r=0.64,P=0.005)与LVEF分别显相关。正常人与DCM患两组间E/A值无显统计学差异,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e/Va较正常人显减低;正常人中二尖瓣环平均Ve/Va与E/A显相关(r=0.63,P=0.008),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a与E/A无显相关。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技术可快速、直观、元创性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DCM患者心尖左室壁长轴方向各节段的心肌多普勒速度和位移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s),并计算二尖瓣环水平6个室壁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mVs)及平均收缩期位移(mDs),应用ROC曲线检测mVs及mDs预测DCM组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显著减低的价值。结果DCM组左室壁各节段Vs及D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仍保持由基底至心尖逐渐减低的趋势;二尖瓣环水平mVs及mDs预测双平面Simpson法LVEF<25%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15、0.75±0.16。若以mVs<2.5cm/s或mDs<4.5mm为截断值,预测LVEF<25%的敏感性分别为0.889和0.778,特异性分别为0.556和0.667。结论QTVI可直观、无创、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二尖瓣环水平mVs及mDs可较好地评估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以评价冠心病(CAD)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2例CAD患者,采用QTVI技术分别测量窦性心律时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6个位点各参数的总和(t)及平均值(m),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 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与36例正常组(对照组)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与正常组比较,CAD组Vs、Ve、Va及LVEF均有显著减低(P<0.01),L VESV、LVEDV明显增加(P<0.01).②CAD组LVEF与Vs-t、Vs-m、Ve-m成正相关( r=0.568,P<0.01;r=0.578,P<0.01;r=0.361,P<0.01),C AD组Vs-m与Ve-m成正相关(r=0.584,P<0.01).③采用正常组75%正常参考值下限(Vs-m-0.67s=5.04 cm/s)作为诊断CAD的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7%、82.9%及73.2%.结论 CAD患者存在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而且收缩功能受损与舒张功能受损密切相关;用QTVI测量二尖瓣环运动检测CAD患者心功能障碍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Vs-m是评价CAD患者心功能障碍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左心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40例,二维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使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Ds)、最大位移达峰时间, 并将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F组的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1),LVEF显著减低(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比正常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的达峰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正常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53,P<0.01),HF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呈正相关,但较正常组低(r=0.419,P<0.05).结论 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成为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纵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离线分析31例HCM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峰值速度和峰值时间,计算同一水平不同节段的平均峰值速度(Vs)和峰值时间(Ts).结果 HCM组二尖瓣环、左室基底部、中部及近心尖部各水平Vs均降低,Ts均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HCM病人尽管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受损,QTVI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s)及从QTVI曲线上A波结束到S波开始的时间 (TA -S) ,并将Vs与二维法所测的心输出量 (CO )作相关分析。结果 QTVI所测定的二尖瓣环的Vs与CO呈正相关 (r =0 .62 ,P <0 .0 1)。不同的AV间期明显影响Vs的值 ,TA -S则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以Vs为标准 ,DDD起搏方式下最佳AV间期为 ( 15 4± 2 4)ms ,相应的TA -S 的平均值为 ( 7.6±2 .3 )s- 2 。结论 DDD双腔起搏时房室 (AV)间期影响左室收缩功能。QTVI可用于选择DDD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小动物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传统的超声心动图方法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检测不同方法处理大鼠的心脏(对照组12只,阿霉素组20只,阿霉素+丙酸睾酮组20只),测量常用心功能参数,获得心尖四腔观的组织速度图像,脱机分析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的速度曲线,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Vs).结果 阿霉素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加,FS和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减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阿霉素+丙酸睾酮组与阿霉素组比较:室间隔增厚,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左室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容积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大鼠心功能的评价中具有可行性.雄激素可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雄激素能引起左室肥厚,不能抑制左室扩大等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的价值。 方法 获取15例DCM患者与17例正常人的标准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短轴切面TVI图像,应用QTVI技术离线分析室间隔、侧壁、前间隔、后壁处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应用公式计算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方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均显著降低。DCM患者收缩期左心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旋转和左心室扭转与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结论 DCM患者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显著受损,QTVI技术评价的左心室旋转收缩功能是准确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超声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自身对照研究雄激素替代治疗前后大鼠的心功能状况.方法二维超声结合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四种不同处理(对照组、阿霉素组、睾丸切除 阿霉素组和睾丸切除 阿霉素 雄激素组)大鼠的心脏,测量常用心功能参数,脱机分析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的速度曲线,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Vs.结果睾丸切除 阿霉素 雄激素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比睾丸切除 阿霉素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雄激素补充治疗能够改善激素水平低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室收缩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评价大鼠心血管疾病模型心功能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评价兔扩张型心肌病(DCM)模型制备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阿霉素组(A组)20只,经耳缘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每周1次,连续8周,总剂量为16 mg/kg.生理盐水组(B组)10只,同时间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给药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脏房室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等常规参数以及QTVI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峰值位移(D).结果 ①A组兔给药后,房室腔增大,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降低,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及位移曲线仍呈规律性,但Vs、D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B组兔注射前、后比较各常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速度曲线及位移曲线波形规则,Vs值及D值由心底至心尖依次递减;③病理显示A组兔呈DCM样改变,B组兔无明显变化.结论 QTVI可准确评价兔DCM模型前、后左室心肌收缩功能,为DCM的临床观察、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QTVI技术评价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犬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技术的应用价值及评价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犬左室收缩功能影响。方法将21只杂种犬随机分3组:对照组(Con组,n=7):结扎左前降支(LAD)60 min,再灌注3 h;缺血预适应组(Pre-C组,n=7):结扎LAD 60 min前行缺血预适应(5 min结扎/5 min再灌注的4次循环);缺血后适应组(Post-C组,n=7):结扎LAD 60 min后,再灌注前行缺血后适应(30 s再灌/30 s再闭的3次循环)。应用QTVI观察犬缺血前,缺血60 min,再灌注60、120、180 min左室各壁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位移(Ds),计算6个室壁Vs、Ds平均值(作为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直线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获得短轴缩短率(FS),单平面Si mpson’s法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60 min时各组Vs、Ds、LVEF、FS值均明显下降,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再灌注3 h后各组均有改善,Pre-C组、Post-C组明显高于Con组(P〈0.05)。Ds、Vs与EF、FS均呈直线正相关(r分别为0.844、0.793、0.800、0.760,均P〈0.05)。结论QTVI可较准确评价缺血再灌注犬心脏收缩功能变化;缺血后适应可减轻再灌注损伤对缺血心肌收缩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在定量评价兔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手术组(20例)及假手术组(10例),手术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两组兔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运动速度(Vs)及峰值位移(D)。结果 正常兔心肌组织速度及位移曲线波形规则,Vs值及D值由心底至心尖依次递减;手术组兔心脏心腔增大,EF降低,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收缩速度及位移曲线失去正常规律性,且室间隔心尖段及左室侧壁中间段、心尖段Vs值及D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准确评价心肌梗死前、后兔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扭转运动变化对左室重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DCM患者39例,对照组35例,均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获取各受试者左室心底及心尖水平短轴切面观二维图像存盘供Q-lab软件脱机分析.测量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球化指数(LVSI)、左室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计算E/ E'; 心底水平和心尖水平左室整体旋转峰值(R心底、R心尖)、左室整体扭转峰值(T)、左室相对扭转(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CM组患者LVEDd、LVMI均显著增大;LVEF及LVSI显著降低; S及E'均显著降低,E/ E'显著增大.根据左室心尖水平旋转方向将DCM患者分为DCM-1组(心尖顺时针旋转)与DCM-2组(心尖逆时针旋转),与对照组比较,两组DCM组患者R心尖、R心底、T、T'均显著减低;与DCM-1组比较,DCM-2组R心底、R心尖、T、T'显著减低,LVEDd、LVMI均显著增大,LVEF及LVSI显著降低,E'显著降低,E/ E'显著增大.结论 DCM患者左室扭转运动减低;心尖水平扭转减低更为显著甚至反向扭转的DCM患者左室重构与功能减低更严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orsion on remodeling and function of left ventricle by 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MethodsThirty-nine patients with DCM and thirty-five controls accepted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y,pulsed-wave Doppler tissue imaging examination.Basal and apical short-axis view of left ventricle were accorded for Q-lab analysis.Indices included: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in end diastole (LVEDd),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left ventricular sphericity index (LVSI),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e-wave of mitral valvular flow (E),velocity of mitral annulus in systole (S),velocity of mitral annulus in early distole ( E'), E/ E',rotation of left ventricle at basal and apical level(Rbasal,Rapical),twist (T),torsion (T').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LVEDd,LVMI of patients with DC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LVEF and LVS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S and 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E/ 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atients with DCM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DCM-1 (clockwise rotation at apical level) and group DCM-2 (countclockwise rotation at apical level).Compared with controls,Rasal,Rapical,T,T' of two DCM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Compared with group DCM-1,Rbasal,Rapical,T,T' of group DCM-2 decreased significantly,LVEDd,LVM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LVEF and LVS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E/ 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s The torsion of left ventricle decrease in patients with DCM,DCM patients with decreased or reversed torsion of left ventricular apex have more severe LV remodeling or damage of LV 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及组织追踪法(TT)研究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肾病(2-DN)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寻求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方法60例2型糖尿病(2-DM)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NAU)组、微量白蛋白尿(MAU)组及临床白蛋白尿(CAU)组。正常对照组(NC)30例。通过Simpson法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QTVI及TT获得左心室侧壁、后间隔、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二尖瓣环处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最大位移(D),6个室壁的平均Vs(AVs)、平均D(AD)。 结果MAU组LVEF与N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MAU组、CAU组左室6个室壁二尖瓣环处Vs、D及AVs、AD低于NC组(P〈0.05或P〈0.01);患者组AVs与LVEF、AD与LVEF呈高度正相关。 结论QTVI及TT对2-DN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损害有很高的早期诊断价值。随着UAER增加,2-DN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损害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冠心病(CAD)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5例正常人和35例CAD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析并比较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Vs/Ve、Va/Ve比值。结果CAD患者Vs、Ve、Va、a、Vs/Ve、LVEF均比正常人降低;CAD患者Vs的测值与临床NYHA分级有相关性(r=0.73),Ve/Va与E/A有明显相关关系(r=0.74)。结论QTVI定量提供了一种较精确的评价CAD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