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方法 对9例外伤性脑积水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置管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皮下穿刺,导引钢丝引入脑室心房分流管至右心房,右颈部皮肤切口不到0.5cm,在C臂X-线透视下将心房分流管放置在右心房适当位置,实现脑室心房分流术。结果 成功率100%;手术时间45min-1.5h,平均1h。结论 应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皮下穿刺,导引钢丝引入脑室心房分流管至右心房的方法进行脑室心房分流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间短,方法简便,恢复快,近期效果肯定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经典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脑室-心房(ventriculoatrial,VA)分流术治疗儿童难治性脑积水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VA分流术成功治疗1例儿童难治性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该病人前后接受多次手术调整,均以失败告终,最后通过右侧VA分流术缓解脑积水。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病人精神运动发育明显改善,VA分流管工作正常,未见并发症。结论 VP分流术是儿童脑积水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仍较高,处理棘手,VA分流术可以用于VP分流术治疗失败的儿童难治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脑室-心房(V-A)分流术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多次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穿刺术,通过8F导管鞘将V-A分流管引至右心房,实现V-A分流术。结果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调整分流管心房端后分流通畅。随访时间2~20个月,平均8个月;头颅CT复查均见脑室明显回缩,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均达临床治愈。结论对于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积极改行V-A分流术。改良V-A分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方法简便,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作者收集并分析了228例非肿瘤性脑积水而行脑积水分流术的儿童病例.其中128例是在1970-1972年作第一次分流术,其他100例是在1960-1970年作第一次分流术,而到1970-1972年作再次矫正术;这些早期的分流,98%是脑室心房分流术(以下简称VA),而在1970年后,60%的第一次手术方法是脑室腹腔引流术(以下简称VP术).平均随访期为7年,只有3%在两年前失去随访观察.VA和VP的手术平均年令无区别.VA组死亡率为19%,VP组死亡率为11%,两组死亡率无重大差别.采用再次矫正分流术的原因有:分流管末端选择和近远侧端阻塞或分离、肺栓塞、活瓣问题、感染、技术错误等.  相似文献   

5.
自 198 9年至 2 0 0 0年共收治自发性或继发性脑室出血 185 6人次 ,其中并发脑积水 44例。这些病人最终都做了脑室—腹腔或脑室—右心房分流术 ,使脑积水得以缓解。在最初的几年里 ,术后因分流管堵塞 ,导致分流失败的发生率较高 ,不得不再次手术疏通分流管 ,甚至需要更换分流管。如想使脑室内血肿充分引流 ,降低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的发生率 ,需延长引流管放置时间 ,这样又容易造成脑室系统感染。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采取了多点穿刺法进行分流术前处理 44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44例 ,男 2 8例 ,女 16例 ,年龄 14~ 6…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积水脑室-腹腔(V-P)分流术失败后的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72例脑积水V-P分流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行再次V-P分流术53例,脑室-心房(V-A)分流术14例,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3例,去除分流管2例.近期有效率为97%,2例1个月内又出现分流失败.结论 脑积水V-p分流术失败后,针对不同的失败原因进行积极处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脑室-心房(V—A)分流术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分流管腹腔端堵塞的高颅压性交通性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曾行3~14次V—P分流术或分流管腹腔端调整术,平均4.6次,腹部切口数2~8个,腹腔端仍多次堵塞的病人改行V—A分流术。结果术后高颅乐症状均消失或明显减轻,近期有效率100%,远期有效率96.6%,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腹腔手术史3次以上及腹腔感染、腹水形成、包裹性积液的脑积水病人可改行V—A分流术。  相似文献   

8.
脑室-心房分流术后血液反流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对岁。因患交通性脑积水于89年5月在我院行普通硅胶管侧脑室右心房分流术,术后两周出院。出院时原有顿高压症状消失,复查头颅CT分流管位置正,各脑室已明显缩小接近正常,出院后一个月恢复正常工作,术后19个月在一次低头用力扭米袋子时突然晕倒,头痛、呕吐,急来我院检查头颅Cf,见双侧脑室内有血液,双侧脑室明显扩大。急行手术,发现分流管已被血块栓满,拔除分流管行脑室外流,一周后更换分流管痊愈出院。例2,男性,26岁。因交通性脑积水于90年在我院行普遍硅胶管侧脑室右心房分流术,术后11天出院。出院时CT见各脑室…  相似文献   

9.
脑室-心房、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修正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用脑室-心房(简称VA),脑室-腹腔(简称VP)分流术仍是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作者等使用自行研制的脑积水引流装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VA、VP手术并发症较多,每需手术修正。本院1973年11月至1938年12月行上述分流术89例,外院术后转来2例,共91例,现将其中需手术修正的21例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脑脊液(CSF)分流,最常使用的方法仍为脑室-腹腔(VF)分流术。脑室-心房(VA)分流术亦被采用。腰-腹腔(LP)分流术,完全属脑外操作,并以避免颅内并发症为优点,然而并未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对过去十一年中207例(包括28例儿童)行LP分流术病人的回顾性研究,阐述了LP分流术的适应征和并发症。术后病人平均随访5.1年,52例(25%)发生并发症,无一例病人因分流术导致死亡,其中29例(14%)由于CSF循环通路梗阻而再次手术。10例(5%)具有根痛,其中2例重新转换分流管。1例(0.5%)伴脊髓病下肢轻瘫患儿行LP分流后症状迅速改善。术后感染2例(1%),2例(1%)病人术后曾出现呼吸困难及意识障碍,证实患有Chiari畸形而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腹腔端分流管位置的变化,探讨V-P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式与分流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V-P分流术治疗的33例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穿刺额角脑室置入分流管脑室端,取剑突下正中切口长约4cm,依次切口各层,打开腹膜后置入腹腔端分流管,术中未固定和特殊处理腹腔端分流管。术后定期复查头颅CT,同时行腹部平片观察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变化。结果术后观察33例患者分流管均通畅,效果良好。随访1个月~1a,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7~9个月发生腹腔感染,经控制感染后行脑室-心房(V-A)分流术后痊愈,余患者无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中分流管腹腔端无特殊固定及处理,术后1d大多数分流管腹腔端降入盆腔,术后随访分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脑积水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脑积水行V—P分流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资料。结果25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中分流管脑室端梗阻6例,腹腔端梗阻4例,分流不足5例,分流过度3例,分流管皮下段外露并局部皮肤感染3例,颅内感染3例(外院1例),分流管脱入腹腔1例。结论分流管梗阻是V—P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颅内感染及分流过度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分流不足是最易忽视的并发症,应针对不同原因及时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脑室-心房分流术中的应用,尤其在外伤性脑积水已行胃造瘘或拟行胃造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对29例外伤性脑积水患者术前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摄X片定位,术中导入导引钢丝,拨出深静脉导管,沿导引钢丝插入“益心达”8F导管鞘.拨出导引钢丝,导入脑室-心房分流管,根据术前胸片,调整分流管深度。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96.6%,手术时间平均为45min。结论 应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行脑室-心房分流术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分流管远端放置准确、不需配备术中C臂X-线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难治性脑积水患者反复脑室腹腔分流术(VP)失败后改脑室心房分流术(VA)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反复VP失败后改行VA的脑积水患者,回顾分析其治疗情况和预后;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感染、术前手术次数、以及术侧与VA手术的成败是否相关。结果共入选46例患者,其中首次VA成功的占73.9%(34/46),首次失败的占26.1%(12/46),失败原因包括感染、静脉血栓、分流管心房端移位等。loge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感染、术前手术次数、术侧与首次VA手术的成败不相关。首次失败后的有12例患者,经过重新手术后成功的58.3%(7/12);经再手术仍然失败并且最终死亡的占41.7(5/12),原因为感染和肺动脉高压。结论 VA治疗反复VP失败的脑积水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首次VA失败后,再失败的机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辅助分流管脑室端放置在脑积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分流管脑室端固定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V-P分流术,术中行侧脑室额角或枕角穿刺,并在神经内镜监视下固定分流管脑室端于透明隔,同时行透明隔造瘘4例,术后随访并复查头部CT.结果 术后无明显头痛、发热及颅内出血者.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复查头部CT显示:所有病人分流管脑室端均固定于透明隔,无移位、分流管堵塞等严重并发症;脑室较术前明显缩小4例(31%),稍缩小6例(46%),无明显变化3例(23%).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分流管脑室端固定,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分流管堵塞的发生,为防治此类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压性脑积水(low pressure hydrocephalus,LPH)和负压性脑积水(negative pressure hydrocephalus,NegPH)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LPH和NegPH病人的临床资料,经脑室外引流测压确诊6例,经腰椎穿刺测压确诊2例,经储液囊穿刺测压确诊7例。8例初发LPH病人采用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5例分流术后LPH病人予以调节可调压分流管或更换为可调压分流管,2例分流术后NegPH病人将分流管末端放置在胸腔或心房。结果 15例随访12~36个月,均未出现颅内感染;脑积水引起的临床症状完全改善10例,部分改善4例,无改善1例;脑室周围渗出消失或明显减轻11例,稍减轻3例,无变化1例;脑室大小恢复至正常9例,较术前缩小4例,无明显变化2例;脑脊液蛋白降至正常11例,仍偏高4例。结论对LPH病人采用可调压分流管行VPS疗效确切,而NegPH需要采用特殊的分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积水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和脑室系统的扩大,造成病人长期痛苦,丧失工作能力,晚期有时危及病人生命.自1898年Ferguson首先提出脑积水的外科治疗方法后,至今相继有20余种术式.各种术式均有各自相应的手术指征及优缺点.目前,临床常用者为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右心房分流术和脑室—胸导管分流术.本文拟就这三种术式从手术指征、手术要点、术后并发症几方面予以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18.
<正>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脑室-腹腔(ventriculoperitonel,VP)分流术是目前治疗脑积水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但VP分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特别是分流管阻塞是VP分流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有报道[1]称VP分流术后并发症71.4%为分流管堵塞;本文回顾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VP分流术后分流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4年5月~1988年10月,采用脑室心房分流术(V—A分流术)治疗各种类型的脑积水30例,共32次V—A分流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71岁,平均36岁。梗阻性脑积水11例,其中脑干肿瘤3例、垂体瘤、听神经瘤、脑膜瘤、小脑髓母细胞瘤各2例;交通性脑积水19例,其中创伤性脑积水1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套管式”(自行研制的多孔式套管)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6例脑积水病人在腹腔镜下行“套管式”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分流管末端的固定方式分别采用腹腔镜缝合打结固定法、腹腔镜钛夹固定法和腹腔镜穿刺皮下固定法。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手术前后的颅内压、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随访发现1例并发肝膈间隙脓肿,6例分流管脑室端梗阻,2例腹腔端梗阻。结论电视腹腔镜下“套管式”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方法先进,省时、省力,创伤微小,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