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对昆明地区高校77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狭隘偏执的倾向。在狭隘偏执的生命价值观维度上男生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文科、理科、医学、艺体等不同专业学生在积极进取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狭隘偏执生命价值观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现象,进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实现“健康中国”需要大学生有较高的生命伦理素养,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生命伦理认知还有偏差,生命价值观看法不够成熟。在高校开设生命伦理课程,参观医学院校生命科学馆,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都医科大学以课题研究为引导,结合医学特色,开展“敬畏生命珍重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营造了良好的学校生命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4.
考察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生命伦理、生命价值的系列生命观态度,以具体的数据分析为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命观还处于青年特有的发展期,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满意度一般,有将近1/3的学生对生命的负面感受较深刻,近40%的学生有明显的生存压力感受。大部分同学对自杀持否定态度,但对自杀是人生悲剧的看法有近1/4的学生不认同,有近2/5的同学对死亡的理解存在问题。城乡调查者存在一些差别:农村同学中有负面的生命体验感和生存压力很大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同学,但在对自杀与死亡认知中珍视生命的态度却更为强烈。在生命伦理观中大学生的传统观念较强,尊重需求强烈。在生命价值观中生命质量的观念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的首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一直是个盲区。而大学生对生命本体是怎样认识的,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如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应掌握的信息。我们在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认知态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蒋雪花  朱宗琴 《吉林医学》2010,(35):6596-6597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从本质上,作为一种理念,它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维护生命和珍惜生命,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儿科由于儿童自身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生活上不能自理,是医院中特殊的群体。医护人员在为他们提供及时、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的同时,保证患儿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治疗休养环境,而人文关怀是医护人员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患者的情感付出,使患儿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方面都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更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并以人文精神为其思想核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尊重与理解,要求对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生命与人生,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是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同时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对高校来说,人文关怀就是在尊重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格、权利的同时,关怀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关注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8.
生命伦理学视角议大学生婚恋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婚恋现象已不容回避,大学生婚恋行为失当和失恋后心态,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德育工作应该从倡导“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视角,加强大学生婚恋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刘洪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766-1767
关爱生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开展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热点问题。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珍爱生命的教育、尊重生命价值的教育、逆境教育、生命终极关怀的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650名广州地区大学生,了解其性心理健康状况及性知识来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三个维度的内容中,性价值观的得分最低;男女生在性知识、性态度、性控制力、自身适应四个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和影视是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结果提示,加强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引导,畅通大学生健康性知识的来源是塑造大学生健康性心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苏晨  贺鹭 《中国医疗前沿》2013,(13):117-118,106
目的探讨和分析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为探寻提高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四所高校的638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⑴大学生健康行为得分:不及格人数占13.7%,79.2%的人介于60-80分之间,80分以上的人只占7.1%。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大学生健康行为无显著影响(P <0.05)。在健康行为的四个维度当中,人际支持行为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个人生活习惯、学习相关行为和压力管理行为。⑵620名调查对象中,成就动机平均得分2.46±8.87,其中,64.4%的人成就动机得分大于0。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大学生成就动机无显著影响(P <0.05)。⑶成就动机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健康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健康行为的总体水平不高,健康行为中人际支持行为较好,而压力管理行为有待提高。大学生整体成就动机较强,且成就动机越强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174名医学院校国防生进行测评。结果被调查的医学院校国防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军人常模,与地方大学生常模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也比较优秀。结论医学院校国防生需要在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所侧重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国防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月经及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情况,为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394名大一、大二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中,初潮年龄在11~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62±1.26)岁。有309名原发性痛经者,占78.4%。其中轻度痛经的发生率为49.5%;中度痛经的发生率为41.7%,重度痛经的发生率为8.7%。结论尽管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相对比较注意经期保健,但痛经发生率仍然很高,成为常见性多发病。关注女大学生痛经症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方式,加强月经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对于改善女大学生个体健康,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减轻痛经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理工中专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对整群随机抽取的理工中专生,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理工中专生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或P<0.05).生活事件各因子除与强迫症状无显著相关外,与SCL-90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理工中专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降低对理工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口腔卫生与龋病发病情况,指导学生口腔保健。方法采用标准检查法,以DMFT评价患龋状况,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口腔保健知识问卷调查。结果1200名大学生患龋率为46.7%,龋、失、补指数(DMFT)为1.54,女生患龋率显著高于男生(P=0.037)。龋病发病率与日常生活习惯、口腔卫生情况、定期行口腔检查的观念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大学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较差,应加强大学生口腔卫生观念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口腔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6.
医学生健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健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医学生“健商”意识的建议。方法自编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500名学生进行“健商”状况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对有关健康的议题有较高的关心程度,但缺少必要的健康意识,缺乏必备的健康知识,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结论应在医学生中加强宣传,构建“健商”意识;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自我保健状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杭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和非医学专业共6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教学中涉及医学知识多少对大学生自我保健状况(卫生知识、卫生意念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关于知识、意念、行为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In Nepal, various field programs such as community diagnosis programmes (CDP) have been initiated to make the education of doctors, nurses and dentists more community oriented and relevant and suited to the health care scenario. Community diagnosis refers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health problems in a commun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correlates for the purpose of defining those individuals or groups at risk or those in need of health care.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main activities of community diagnosis as a core component of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for the medical students at Kathmandu Medical College, Kathmandu, Nepal. Methodology: A 4 weeks' Community Diagnosis Programme was conducted by MBBS II students (9th Batch) of the Kathmandu Medical Colleg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Medicine in November 2006 in the rural community of Gundu VDC (village development committee). The tools used included pre-tested questionnaires, weighing machines, measuring tapes, stethoscopes and sphygmomanometers. After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ilation, the students presented their findings in oral presentations, accompanied by a written report, including essenti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se communities. Results: The students benefited from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linical skills and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 so as to enhance their epidemiological thinking and be of greater use to the communities where they will practice. The community also benefited by achievement of behavioral changes leading to healthier lifestyles and increased awareness of health-related matters and their role in quality of life. Conclusions: CDP is a way to practically demonstrate that the link between a medical college and society is possible. That is, a medical college can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thus society, with specific activities to improve health and the skills of students who will serve as future health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影响大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为制定适合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调查5400名大学生,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气质、院校性质、与不同人群居住、出生地域、性别、自感健康、自感成绩、是否学过健康教育方面课程、年级、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对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及各维度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202,0.4173,0.2104,0.2247,0.1936,0.0922,0.2013,0.2181,0.162.结论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激发不同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趣,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draft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measure appropriate for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5400 college students received the assessment with the healthy lifestyle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Results Some factors affect the healthy life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gender, temperament, self-rated health, self-rated achievement, type of college, grade, residential peer, birth region, educational levels of parents and family' s monthly-earning, and r -square for total score and each dimension of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respectively were 0. 3202,0. 4173,0. 2104,0. 2247,0. 1936,0. 0922,0. 2013,0. 2181,0. 162. Conclusion Colleges should take different measures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tak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develop healthy lifestyles during their college student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