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枳实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因其同科属植物及其栽培变种甚多 ,加之限定为5~ 6月收集的自然脱落的幼果 ,故伪劣混杂现象极为严重。为此 ,笔者收集市售样品与资料 ,根据有关药品标准规定 ,再结合目前药市枳实现状和实际工作经验 ,综述市售枳实的伪劣等质量问题 ,归纳出真伪优劣鉴定方法 ,并提出健全质量标准之设想。1 原植物基源根据文献[1] 记载 ,枳实类药材以枳实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直至唐代所用枳实均包括枳壳。宋·《开宝本草》才正式分为枳壳、枳实。经考证认为宋代以前所用枳壳、枳实的原植物为芸香科枸…  相似文献   

2.
《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虽都有药物枳实,但实质不同,《神农本草经》中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酸橙的幼果,主产于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不但药物基原发生变化,且从用药上分出枳实、枳壳二种,故宋本《伤寒论》中的枳实,是药物品种变迁及分化后的枳实.《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名实不合.  相似文献   

3.
枳实与老年性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枳实通腑破结,理气通便,仲景诸方,只有枳实,并无枳壳。根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前枳实、枳壳是不分用的,寇宗奭谓:“枳实、枳壳一物也。”然枳实与枳壳其药理作用有峻、缓之别;枳实在《神农本草经》中说:“枳实除寒热结气。”《名医别录》说:“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张洁古亦认为:“枳实,破积坚。”因此可知古人对枳实药理作用认识是:破结气,消胀满。名方枳实导滞丸其用枳实就宗此义。根据现代医学的实验室研究,如《现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枸橘药材的研究,分析枸橘药材药用历程和质量标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调查,从名称、药用历史及地理分布3方面完成对枸橘药材的本草考证;运用薄层色谱法,HPLC对枸橘、枳实及枳壳中的辛弗林、柚皮苷、橙皮苷及新橙皮苷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辛弗林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枳实的含量测定方法,柚皮苷、橙皮苷及新橙皮苷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枳壳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本草考证得知,枸橘在历史上最早作枳实使用,宋朝时期枸橘果实不再作为枳实与枳壳的唯一正品来源,明清时期枸橘与枳实、枳壳明确区分开来,酸橙果实成为枳实与枳壳的正品来源至今;质量分析得到,枸橘中含有辛弗林、柚皮苷、橙皮苷及新橙皮苷,但含量较枳实、枳壳低,枳实、枳壳中指标性成分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枸橘药材曾作为枳实和枳壳的正品来源,该研究得出枸橘具有枳实和枳壳相同的指标成分,为开发新的药用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枳实苦微寒,能消痞散结,理气化痰,其性较猛。枳壳苦微寒,能理气宽中,其性较缓。枳实一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云:“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从历代文献记载来看,《神农本草经》所记载之枳实,实际上应包括枳壳在内,理由如次。结合其采收季节来看:《吴普本草》云枳实“九月、十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  相似文献   

6.
一、枳壳和枸橘枳壳和枸橘是两种呢?近是一种呢?据《图经本草》、《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中国药学大辞典》、《现代实用中药》等书,都是两种的;唯《中国植物图鉴》、《中国树本分类学》则认为是一种的,这是需要辨正。枳壳、枳实是一类的,属芸香科植物,枳树(Ponicirus trifoliata Rafin)的果实。嫩小、肉厚未成熟而中实的,叫枳实;老大、皮薄已成熟而中虚的,叫枳壳。苏颂《图经本草》说:“木如桔而小,高五七尺,叶如橙多刺,至秋成熟。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桔不堪用。”日本把枸橘混充枳实、枳壳,由来亦久,据《古方药品考》说:“商人每以高丽枳实混充,今九州产多臭橙,其枝叶花实与  相似文献   

7.
正枳术丸由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张元素所创,载于李杲《脾胃论·卷下》,其药物组成为: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白术(二两),功能"治痞,消食,强胃"[1]。本方实由枳术汤衍化而来,枳术汤首见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白术二两,枳实七枚)主之。"[2]《难经》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可见枳术汤善治中焦痞积气滞,且枳实倍于白术,药简力捷。枳术丸较枳术汤药效缓和,且白术倍于枳实,补中有散,使补而不滞,散邪不伤正气,攻补兼施,善治中焦虚弱,纳运无力之消化系  相似文献   

8.
枳实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酸橙或香橼和枸橘的未成熟果实,具有行气消积、化痰除痞的作用。但其性属温属寒,目前尚难确定,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枳实微温的观点。一、性味的沿革有关枳实的性味,早在《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载“枳实味苦,寒”。以后梁·陶弘景的《本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性状、浸出物、生物碱和黄酮成分的含量、指纹图谱等内容来系统研究基原为酸橙Citrusaurantium和甜橙C. sinensis的枳实药材质量差异,以期建立一个多元的枳实药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枳实项下对酸橙和甜橙枳实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和比较,通过HPLC法对枳实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分别建立不同基原枳实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对其9个主要的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不同基原的枳实药材浸出物含量差异明显,而辛弗林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甜橙枳实中不含新橙皮苷,而酸橙枳实中该成分含量最高;除桔皮素外,2个基原枳实的其他黄酮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指纹图谱的模式识别,2种枳实分类情况与其产地分布较为吻合;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了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这3个差异性成分。结论 不同基原枳实药材在浸出物含量、主要黄酮类成分的种类及含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其进行的质量差异研究及指纹图谱的比较,可以为枳实临床用药选择、新药开发、药材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枳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至刘宋,《雷公炮炙论》始见有枳壳之名.枳实与枳壳源于同一种植物的果实,枳实为其幼果,枳壳为其大果或未成熟果实.《本草纲目》日:"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本草图经》云:"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为枳的果实,顾名思义,乃称枳实.枳壳虽也是枳的果实,但果实囊内汁胞干缩,果皮菲薄而中虚,且入药须除瓤核,只用皮壳,故名枳壳.  相似文献   

11.
<正> 枳实与枳壳均系芸香科植物酸橙的果实。枳实为幼果,枳壳则为将近成熟果实。其采集时间、性味、功用均有所不同。但两者上古不分,均以枳实名,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用究系何物?有考证的必要。一、枳实、枳壳上古不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古代及现代文献,建立模拟古法的枳实炮制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为温胆汤经典名方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测定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分析探讨不同炮制参数对枳实质量的影响。结果建立枳实中柚皮苷、新橙皮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系统适应性试验及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确立枳实炮制工艺参数为以药材量1.4倍水,拌润55 min,120℃炒制7 min。水炙后,枳实中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升高。结论柚皮苷、新橙皮苷可用于枳实药材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组方药材枳实模拟古法的炮制方法初步推断为水炙。本研究可为经典名方温胆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逐渐深入,多方面、多角度证实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临床疗效。本文将枳实薤白桂枝汤在心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枳实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大肠经。临床多取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之功,而枳实益气升清之效历来褒贬不一,莫衷一是,致使临床用多讳谨。如《本草经疏》枳实条下有:“脾气虚,中气不足而疼痛喘急者忌之。”汪昂亦云:“孕妇及气虚之人忌用”(《本草备要》)。《本草求真》则进一步指出:“枳实气味与枳壳苦酸微寒无异,但实小性酷,下气较壳最迅,故书载有推墙倒壁之功。……若气虚痞满而用枳实枳壳,则与抱薪救火者无异矣。”等等如上之说甚多,举之不尽。故愚不揣浅识,对枳实益气升清之功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相关文献,对该方的药物剂量与炮制、煎制法与服法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奠定前期基础。方法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枳实薤白桂枝汤古今相关文献,考证方剂的来源、历史沿革、方药组成、方义演变、功能主治等相关内容。结果 共获得古代文献数据70条,涉及古籍57部;获得现代文献239条,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病证。结果表明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于该方的阐释以及应用存在不同的解读。在药物剂量上,方中药物可按1两约折合为3 g计算;在药物炮制上,方中枳实应选择“麸炒枳实”,厚朴为“姜厚朴”,其余药物炮制方式遵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煎制方式上,先煮枳实、厚朴,去滓,纳余药,以离火控温的方式煎煮数沸;服药方法为饭后温服。结论 本研究通过考证,梳理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历史源流,得出了方中药物的剂量与炮制,煎制法与服用方法等关键信息,为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由宋代医学家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所载的温胆汤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黄连,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枳实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热中阻型)的疗效。[方法]50例均服用枳实泻心汤,每次150mL,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50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结论]枳实泻心汤对于湿热中阻型功能消化不良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大承气汤是泻法的代表方剂,始见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大黄、枳实、厚朴、芒销等四味中药组成,主治阳明腑实证,或热结旁流,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疫病或发狂等。现多用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腹部手术的术前准备或术后腹胀等的治疗[1]。作为经典方剂临床  相似文献   

19.
几次教“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三本《中药学》,关于枳实的性能前后所论不同:1964年编的言其“微寒”,1977年和1978年编的言其“微温”。为什么一药而寒温各异,这引起了我的疑思! 考枳实首载《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以后《别录》等多数本草均言其“微寒”,《吴普本草》引《李当之药录》则说枳实为“大寒”。近年来许多中药教材(如南京、江西、山东、上海等地中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亦言其“微寒”。《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和《全国  相似文献   

20.
枳实是一味常用药,其升举中气的功效已为理论与临床所证实,但在《中药学》中却无明确肯定。《中药学》教材说;“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用于食积停滞,腹痛便秘以及泻痢不畅,里急后重之证。用于痰浊阻塞气机,胸脘痞满之证。此外,本品还用于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枳实”条指出:“苦微寒,入脾胃经。破气、行痰、消积、散痞。治气滞、食积痰癖,便秘,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