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立军 《河北医学》2007,13(9):1085-1087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的低场MRI表现.方法:对67例颅内血肿患者MRI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期血肿于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高、等信号.GRET2*WI序列均呈低信号.亚急性早期血肿T1WI仍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高及略高信号.亚急性中期T1WI出现典型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低信号,T2WI仍呈高及略高信号.亚急性晚期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T1WI多数为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低信号或均匀高信号.慢性期血肿逐渐演变成液化灶,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结论:颅内血肿急性期、亚急性各期及慢性期在低场MRI上均能较好显示病变特点,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的低场MRI表现。方法:对49例颅内血肿患者MRI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期血肿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高、等信号。GRET2*WI序列均呈低信号。亚急性早期血肿T1WI仍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高及略高信号。亚急性中期T1WI出现典型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低信号,T2WI仍呈高及略高信号。亚急性晚期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T1WI多数为外周环状高信号,中间等低信号或均匀高信号。慢性期血肿逐渐演变成液化灶,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结论:颅内血肿急性期、亚急性各期及慢性期在低场MRI上均能较好显示病变特点,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了CT、MRI检查的70例HI患者,结合CT、MRI表现,按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分型进行CT分型,并以此分型为依据,结合本组病例情况进行HI的MRI分型,比较分析HI的CT、MRI特点。结果依据CT分型发现HI18例(25.71%),而依据MRI分型发现HI70例(100%),可见MRI对HI的敏感性明显大于CT(P0.05)。HI的CT表现:脑梗死区为低密度影,岀血灶为高密度影。梗死区MRI表现:梗死区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灶MRI表现:T1WI上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上病灶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高信号为主。出血形态:CT表现为点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MRI表现为"脑回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出血范围:相同患者同一时期,CT显示的出血灶范围明显小于MRI。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不同时期的HI,对HI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诊断HI较CT更为敏感,依据MRI分型的HI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CT和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MRI诊断,分析两种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证实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 CT诊断颅内血肿符合率为93.10%,颅骨骨折符合率为100.00%,颅内血肿和颅骨骨折检出符合率显著高于MRI(P<0.05);MRI诊断颞叶损伤符合率为90.00%、额叶损伤符合率为92.86%、额颞叶损伤符合率为90.00%、顶枕叶损伤符合率100.00%,均显著高于CT检出率(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中可直观观察患者颅内出血情况,做出初步诊断,MRI可进行断层分析,正确掌握患者颅脑损伤血管出血及血肿情况进行分型评级,两者优势互补,可采用CT联合MRI诊断方法用于急性颅脑损伤,使诊断结果更为准确,可以有效缩短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断时间,为患者的及时诊治提供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的诊断率、提高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常规扫描及DWI诊断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8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儿临床资料,按临床分期包括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20例,亚急性早期16例,亚急性晚期15例,慢性期14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头部常规MRI序列及DWI扫描,并通过头颅CT证实,分析MRI常规扫描及DWI在不同时期自发性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小儿自发性脑出血不同时期血肿灶T1WI、T2WI信号变化以及对应DWI图像信号改变具有明显的规律,超急性期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或等信号,DWI高信号;急性期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FLAIR低信号,DWI低信号;亚急性早期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或等信号,FLAIR低或等信号,DWI低信号;亚急性晚期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或等信号,FLAIR混杂信号,DWI低信号。慢性期血肿ADC值高于亚急性晚期,亚急性晚期高于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早期高于急性期,急性期高于超急性期(P<0.05);DWI扫描结果中ADC值鉴别慢性期与亚急性晚期脑出血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高于亚急性晚期与亚急性早期(0.838)、亚急性早期与急性期(0.700)、急性期与超急性期(0.763,P<0.05)。结论不同时期小儿自发性脑出血MRI常规扫描及DWI诊断影像学征象存在差异,DWI在鉴别不同时间脑血肿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亚急性和慢性自发性肌内血肿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或临床观察及影像学复查证实的亚急性、慢性自发性肌内血肿患者的CT及MRI资料,讨论其影像表现特点.结果:32例患者中亚急性血肿8例,慢性血肿24例;血肿发生于髂腰肌16例,腰大肌9例、腓肠肌4例、右侧腰大肌血肿并右侧腹后腔、右侧腹直肌、背脊肌各1例;29例血肿呈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CT表现为血肿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欠均匀,呈等或稍高密度,CT值35~59 Hu,部分病灶内可见条带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血肿均无强化.MRI表现:亚急性血肿T1WI、T2WI、STIR上都以高信号为主,内见碎屑样或片状低信号;慢性血肿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边缘见稍高信号环,T2WI、STIR上均呈高信号,边缘呈环形低信号影.结论:亚急性、慢性自发性肌内血肿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眼眶上壁骨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治疗过程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眼眶骨膜下间隙血肿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眶上壁下缘梭形或扁平状、弧形类软组织密度灶(其中显示梭形6例,扁平状2例,弧形2例),梭形及扁平状病灶大多为从眶前缘至眶尖,CT值43~67 HU,压迫上直肌及眼球向下移位,眼球均不同程度的突出,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低场MRI主要表现是形态与CT一致,亚急性期血肿多呈双高信号(未做增强扫描),高场MRI各期与颅脑硬膜外血肿的演变进程基本一致.结论:CT可以诊断眶壁骨折及对眶壁骨膜下血肿进行初步诊断,结合MRI可以进一步明确血肿的诊断及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8.
对85例脑梗塞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表现,和20例CT 扫描进行了对照分析,评价了MRI 在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表明:MRI 对急性和亚急性脑梗塞诊断敏感性很高,病灶检出多于CT。梗塞灶在T_1加权像为低信号,T_2加权像为高信号,急性和慢性期特点一致。MRI 灶与临床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MRI 灶往往多于临床定位表现。在诊断脑梗塞方面,MRI 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脑出血各期的MRI征象,评价MRI对该病各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出血的MRI征象,并讨论其各期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超急性期2例(占6.7%),急性期5例(占16.7%),亚急性早期8例(占26.7%),亚急性晚期10例(占33.3%),慢性期5例(占16.7%).结论对于脑出血各期,尤其是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根据各期的MRI征象,结合CT与相关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84例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评估分析CDFI和CT、MRI的诊断价值.结果:物理诊断符合率CDFI和CT、MRI无明显差异.CDFI和CT、MRI病理符合率在实质性肿块中分别为92%、89.3%,含液性包块分别为100%、90%,炎性病变分别为100%、95.7%,血管病变分别为100%、77.8%.结论:眶内液性病变定性诊断CDFI稍优于CT,病变侵犯眼眶甚至颅内或颅内病变侵犯眼眶则CT、MRI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其中25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CT检查法的误诊率为24.00%(6/24),显著高于MRI的0(P〈0.05);CT检查发现,中等密度、高密度、低密度及混合密度血肿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4例、6例与9例,其中共有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显示不清;MRI检查15例患者均能正确诊断。结论:按照科学精准的CT与MRI检查步骤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检查,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两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MRI的误诊率更低,对于中等密度血肿患者,宜采用MRI检查,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常见的影像学诊断,为临床上鉴别诊断鼻咽癌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80例鼻咽癌患者同时行鼻咽MRI和增强CT,两种检查均在20d内完成。比较这两种方法在诊断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结果:CT组和MRI组在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57例(71.3%)和71例(88.8%)、65例(81.3%)和73例(91.3%)、42例(52.5%)和66例(82.5%)、67例(83.8%)和73例(91.3%)。MRI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敏感度方面较增强CT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两种影像学方法中,MRI较CT有明显优势,对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判定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9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8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手术148例,非手术38例,按GOS评分,死亡18例(9.7%),植物生存状态9例(4.8%),重残26例(14.0%),中残23例(12.4%),良好110例(59.1%)。死亡原因为颅内血肿量大、弥漫性脑肿胀并恶性颅高压,脑干功能衰竭等。结论:提高诊断意识、加强临床观察和动态CT扫描有助于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R、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均行X线、CT、MRI检查的骨肿瘤患者33例,每例患者均行手术和病理检查。两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分别对DR、CT、MRI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价值进行评价,骨肿瘤分为良、恶性两组,与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其诊断符合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33例骨肿瘤中有14例为恶性骨肿瘤,19例为良性骨肿瘤,DR、CT、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和CT在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DR(16/19 vs 8/19,15/19 vs 8/19,P<0.05),MRI和CT的诊断符合率没有统计学意义(16/19 vs 15/19,P>0.05);DR、CT、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7/14),57.1%(8/14),78.6%(11/14)。结论:DR、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价值有差别,MRI和CT检查对良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优于D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与GCS及原发颅脑损伤的关系、对收集本院脑外科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9例,多发性血肿7例。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h内76%(48/63)。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分级(GCS)评分以9~12分为多57%(36/63);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障碍,术后颅压下降失去填塞效应、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首次CT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均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可能,GCS评分9~12分为多(57%)。大多发生在伤后24h内,细致观察及颅内压监测,每4~6h复查CT多能早期发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陈明  李志强  刘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88-1291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外科微创治疗、开颅清除术及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微创组)35例,开颅治疗组(开颅组)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5例,3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压、调整血压以及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开颅组在此基础上行开颅手术治疗,微创组在此基础上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病残率。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为82.9%,较开颅组(56.7%)和内科组(33.3%)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开颅组和内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微创组的病死率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3个月时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较开颅组和内科组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显著,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2例各种类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治疗前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并评价螺旋CT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本研究的患者术前经CT检查的诊断后,肠腔堵塞、肠壁受压和肠壁病变的检查符合率分别为71.4%、72.0%和72.7%,腹膜后血肿符合率为33.3%;腹膜炎和血运性肠梗阻的符合率均为100%。结论:螺旋CT在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意义重大,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确诊率,对病因诊断率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临床中进行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78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3D TOF MRA影像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动脉瘤诊断的符合率.结果:78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91个,CTA检出76例,共89个动脉瘤;3DTOF MRA检出71例,共82个动脉瘤,灵敏度分别为97.8%、90.1%,CTA对3 mm以下动脉瘤的检出优于3D TOF MRA(P<0.05).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总体上优于3D TOF MRA,但3D TOF MRA具有无对比剂副作用、无辐射及经济的优点,这两种检查方法均可作为筛选内动脉瘤的首选,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7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表现及转归,为其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922例颅脑外伤中,72例DTIH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扫描变化,并观察治疗后转归。结果:72例DTIH中,颅脑外伤后6-24 h内出现者42例(58.3%);25-72 h内有21例(29.2%),3-7 d有8例(11.1%),9 d有1例(1.4%);术后恢复良好41例(56.9%),轻度伤残8例(11.1%),中度伤残5例(6.94%),重度伤残4例(5.6%),植物生存2例(2.8%),死亡12例(16.7%);血肿位于额部37例(51.4%),颞部26例(36.1%),顶枕部9例(12.5%)。结论:DTIH多发生于患者伤后1周以内,它是颅脑外伤后颅内血肿的重要类型,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降低DTIH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48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T、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为≤2em的周围型小肺癌表现,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9%(35/48),CT检查的符合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使用HRCT可清楚地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的结构和边缘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