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脉冲振荡肺功能(IOS)与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者140例,其中小气道功能正常组69例,小气道功能异常组71例,分别测定FeNO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总免疫球蛋白E(IgE)、肺功能及IOS。 结果 小气道功能异常组FeNO、IgE、阻抗面积(AX)、共振频率(Fres)及 EOS水平明显高于小气道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气道功能异常组FeNO、AX、Fres及EOS水平与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百分比预计值(FEF25%-75%pred)呈负相关(r=-0.856, P<0.001; r=-0.851, P<0.001; r=-0.398, P=0.001; r=-0.288, P=0.014);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的比较:FeNO>AX>Fres>EOS;不同指标诊断哮喘小气道功能异常的预测价值:FeNO联合AX及 Fres>FeNO>AX>Fres>EOS。 结论 FeNO水平和IOS指标是诊断哮喘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敏感特异性指标;二者联合能更好地评估哮喘患者的小气道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头罩与面罩无创通气方式对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包括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筛选出比较头罩与面罩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isk of bias”标准和Jadad评分体系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头罩组228例,面罩组223例。Meta分析显示,相比面罩,头罩可降低呼吸衰竭患者不耐受率(RR=0.18,95%CI:0.08~0.41,P<0.001),减少面部皮肤溃疡发生率(RR=0.19,95%CI:0.08~0.48,P<0.001)和胃肠胀气发生率(RR=0.15,95%CI:0.05~0.42,P<0.001),降低呼吸频率(MD=-3.01,95%CI:-4.87~-1.16,P=0.001)、气管插管率(RR=0.39,95%CI:0.26~0.59,P<0.001)和住院病死率(RR=0.59,95%CI:0.36~0.96,P=0.030),提高型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MD=60.45,95%CI:20.44~100.46,P=0.003)。然而,在相同压力支持下,头罩降低型呼吸衰竭患者二氧化碳分压的能力低于面罩(MD=5.86,95%CI:3.64~8.08,P<0.001)。 结论 相比面罩,头罩可提高患者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增加氧合作用,降低气管插管的风险,但在清除二氧化碳潴留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效果及其抗炎疗效。 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大鼠NASH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芩苷(15 、30、60 mg/kg·d)治疗后,测定大鼠肝质量及体质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色法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ASA)测定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含量变化。 结果 经黄芩苷治疗后,NASH大鼠的体质量及肝质量减轻(F=1609.79, P<0.001;F=155.17, P<0.001),二指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经不同剂量黄芩苷治疗后,病理学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逐渐减轻,小叶间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治疗后,血清ALT和AST减少(F=177.16,P<0.001;F=2 998.11,P<0.001),随剂量增加而减少。而肝脏GSH、SOD酶活性经黄芩苷治疗后增加(F=398.47,P<0.001;F=256.07,P<0.001),随治疗浓度增加而增加。肝组织MDA的变化则相反(F=237.98,P<0.001),随治疗浓度增加而下降。肝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经黄芩苷治疗后均降低(F=399.15,P<0.001;F=314.76,P<0.001;F=108.38,P<0.001),三者随治疗浓度增加而下降。 结论 黄芩苷能减轻NASH大鼠的脂肪变性程度,通过增加GSH、SOD酶的活性,减少TNFα、IL-1β、IL-6炎性因子的产生,缓解肝脏的炎症,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应用多模式镇痛(MMA)对接受开腹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 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62例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多模式镇痛(MMA)组有31名患者,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有31例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恢复情况及术后30 d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MMA组患者对比PCIA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8.1±15.2)h vs(50.2±26.2)h,t=4.059,P<0.001]、首次排便时间[(38.9±19.4)h vs(62.6±25.8)h,t=4.085,P<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7.6±9.3)h vs(30.0±13.4)h,t=4.259,<0.001]、首次进食半流质时间[(21.3±9.5)h vs(60.6±27.0)h,t=7.652,P<0.001]及术后住院天数[(6.8±4.7)d vs(8.8±1.9)d,t=2.150,P=0.036]指标上均显示出优势;MMA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PCIA组;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ERAS理念的指导下,开腹结肠癌患者术后应用MMA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镇痛效果好,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人格特质特征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住院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162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成人版、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于出院前1日分别测量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焦虑症状,外向性、神经质或情绪、精神病性、人格稳定性,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有37.0%存在抑郁症状,40.2%存在焦虑症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向性得分与抑郁(β=-0.492,P<0.001)、焦虑症状(β=-0.336,P<0.001)得分呈负向关联,神经质/情绪得分与抑郁(β=0.166,P=0.016)、焦虑症状(β=0.345,P<0.001)得分呈正向关联。 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阳性率较高。患者越外向,其抑郁、焦虑症状越轻;越神经质,其抑郁、焦虑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女性发生骨质疏松(OP)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对OP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337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将患者分为OP组(n=210)和正常骨量组(NBM组,n=127),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肾功、血脂等指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绝经时间、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多因素回归模型对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发生OP诊断预测价值。 结果 OP组患者的年龄(P<0.001)、糖尿病病程(P<0.001)、初潮年龄(P=0.001)以及患者绝经时间(P<0.001)均高于NBM组,而OP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低于NBM组(P=0.0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10,95%CI=1.01~1.21,P=0.031)、绝经时间(OR=1.17,95%CI=1.07~1.28,P<0.001)、合并肾病(OR=3.52,95%CI=1.42~8.75,P=0.007)及有钙摄取(OR=11.41,95%CI=4.94~26.34,P<0.001)为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BMI(OR=0.86,95%CI=0.78~0.95,P=0.002)和有习惯性锻炼(OR=0.28,95%CI=0.13~0.60,P<0.001)为保护性因素。以这些变量构建的预测概率分值经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919,最佳诊断临界值为0.665,诊断效能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9.8%。 结论 年龄大、绝经时间长、合并肾病、低BMI及缺乏习惯性锻炼为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钙摄取与OP风险增加的相关性可能与有OP倾向的女性有意增加钙摄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枸杞籽油对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衰老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方法 以不同浓度(50、100、150、200 mmol/L)的D-半乳糖(D-Gal)以不同时间(24、36、48 h)体外作用TM4细胞,通过CCK-8法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筛选最佳时间浓度的D-Gal建立TM4衰老模型,Western blotting 检测衰老因子P16INK4A、P21Waf1/Cip1、γH2A.X以及半乳糖苷酶蛋白的表达。以不同浓度(1%、3%、5%、10%)枸杞籽油含药血清提前干预TM4细胞衰老模型,并用CCK-8筛选枸杞籽油含药血清最佳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以及p-P65/P65的相对表达量;细胞免疫荧光(IF)定位NF-κB表达。 结果 D-Gal建立TM4衰老模型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比较,200 mmol/L浓度的D-Gal干预48 h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14.890±0.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20,P=0.004;t=17.230,P<0.001),同时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比较,细胞蓝染阳性率上升(t=5.243,P<0.001)。P16INK4A(t=2.364, P=0.033)、P21Waf1/Cip1(t=2.908, P=0.011)、γH2A.X(t=2.511, P=0.025)蛋白表达以及半乳糖苷酶(t=2.299, P=0.037)表达在衰老模型组升高。枸杞籽油抗TM4衰老的结果显示,3%浓度的枸杞籽油含药血清干预衰老TM4细胞后活性上升(t=5.399, P<0.001)。与正常细胞比较,TM4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t=7.211, P<0.001)、P21Waf1/Cip1(t=8.248, P<0.001)、γH2A.X(t=4.145, P<0.001)以及半乳糖苷酶(t=7.288, P<0.001)表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3%浓度的枸杞籽油含药血清干预后炎症因子TNF-α(t=4.992, P<0.001)、IL-1β(t=2.921, P=0.011)、IL-6(t=4.985, P<0.001)的表达下调,HO-1 (t=6.047, P<0.001)与IL-10(t=2.315, P=0.036)表达上调;衰老TM4细胞p-P65/P65相对表达量在3%浓度的枸杞籽油含药血清干预后下调(t=24.630, P<0.001)。 结论 3%枸杞籽油含药血清干预,对衰老TM4细胞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核因子κB进而抑制下游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并启动抑炎因子HO-1、IL-10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手机依赖倾向、共情和人际交往困扰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山东某综合性大学的1 100名大学生。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手机依赖倾向、共情和人际交往困扰程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等进行分析。 结果 (1)手机依赖倾向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整体得分为38.64±10.95,年级、家庭氛围、周末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与其呈正相关,女性、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以及无男女朋友的学生得分更高。(2)手机依赖倾向与共情呈显著负相关(r=-0.177,P<0.001),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152,P<0.001),共情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361,P<0.001)。(3)共情在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的关系中起24.87%的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共情在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交往困扰程度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75例182枚甲状腺结节CT资料,其中良性结节60例,恶性结节122例。观察结节形态、密度、位置、ΔCT值(甲状腺与结节的CT差值)及强化方式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检验,比较两组阳性CT征象对良恶性结节预测价值的OR值、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 结果 影像学显示形态(χ2=50.661,P<0.001)、密度2=60.042,P<0.001)、位置2=48.916,P<0.001)、ΔCT值(χ2=45.647,P<0.001)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方式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86,P=0.434)。4种阳性征象联合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为0.899,当预测概率为0.711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是0.869和0.783。 结论 CT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联合可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乌苯美司对卵巢癌A278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CCK-8实验检测乌苯美司对A2780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乌苯美司对A2780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乌苯美司对A2780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APN、AKT、p-AKT、LC3B、p62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1)乌苯美司能够抑制A2780细胞的增殖(F浓度=812.56,P<0.001;F时间=8.58,P=0.010;F交互=4.00,P=0.027)、迁移(t=56.9,P<0.001)和侵袭(t=11.8,P<0.001)、导致G2/M期细胞比例增高(t=7.9,P=0.016),G1期细胞比例减少(t=14.8,P=0.005),发生G2/M细胞周期阻滞。(2)乌苯美司能够诱导A2780细胞凋亡(P=0.002),且联合应用AKT抑制剂后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P=0.007)。(3)乌苯美司可以导致APN表达降低,p-AKT、LC3-B和p62表达增加。 结论 乌苯美司可能是卵巢癌的一种治疗方法或者辅助治疗方法,与AKT抑制剂联用能够增强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00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颗粒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70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PCOS组),同期70例因输卵管因素助孕治疗的非PCOS患者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IVF妊娠结局相关参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患者颗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OS的危险因素。RT-qPCR验证hUC-MSCs外泌体中miR-100的表达水平。合成miR-100模拟物及其对照转染至人卵巢颗粒细胞KGN中,RT-qPCR检测miR-100的表达水平。在脂多糖(LPS)诱导的KGN炎症细胞模型中转染miR-100模拟物及其对照,RT-qPCR检测TNF-α、IFN-γ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00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miR-100过表达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KGN炎症模型中To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iR-25-3p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KLE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40例,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5-3p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转染技术将miR-25-3p模拟物转染至子宫内膜腺癌细胞KLE中,转染后分为过表达组和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转染后两组KLE细胞中miR-25-3p的表达水平;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Transwell试验、基质胶试验及流式细胞Annexin v-PI 双染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能力。 结果 miR-25-3p在40例子宫内膜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91、0.17±0.51,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P=0.003);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增殖指数分别为(59.41±0.78)%、(40.69±0.78)%,过表达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期两组间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G0G1 期t=12.504, P<0.001; S 期t=6.902, P=0.020; G2M期t=4.203, P=0.014;PI期t=12.475,P<0.001);迁移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迁移细胞个数分别为(28.54±1.73)个、(19.21±1.62)个,过表达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4, P=0.001);侵袭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的侵袭细胞个数分别为(36.66±1.53)个、(17.66±1.53)个,过表达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4, P<0.001);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5±0.58)%、(4.81±0.31)%, 过表达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3, P=0.006)。 结论 miR-25-3p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过表达miR-25-3p可能促进子宫内膜腺癌细胞KLE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在早中孕期自然流产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364例自然流产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回顾分析导致自然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分布。分别按孕周、年龄、流产组织性别分组:孕6~12周组(n=300),孕13~28周组(n=64);孕妇年龄<35岁组(n=292),≥35岁组(n=72);男性组(n=147),女性组(n=217)。比较各组各类染色体异常发生率。 结果 在364例自然流产组织中,检出染色体异常 191例(52.47%)分别为:染色体数目异常177例;致病性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11例;全染色体单亲二倍体3例,病理均为葡萄胎,来自父亲。孕6~12周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55.33%)、三体发生率(37.00%)、单体发生率(8.33%)、三倍体发生率(6.00%)与孕6~12周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17.19%)、三体发生率(9.38%)、单体发生率(3.13%)、三倍体发生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30;P=0.004)。孕13~28周仅检出18三体、21三体、45,XO及嵌合体共13例,占染色体数目异常7.34%(13/177)。孕妇年龄≥35岁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63.88%)、三体发生率(51.39%)与<35岁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44.86%)、三体发生率(27.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5)。男性组与女性组染色体差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 结论 孕早期、高龄孕妇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率更高;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能够检出其他方法无法检出的单亲二倍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同步放化疗、且预防使用PEG-rhG-CSF的小细胞肺癌病例80例(观察组),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1∶1匹配了未使用PEG-rhG-CSF的对照组80例。 观察比较两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 结果 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白细胞均减少,但前者(3.15±0.76)×109个/L高于后者(1.82±0.77)×109个/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7,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步放化疗前,两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3,P=0.123),同步放化疗后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至(1.89±0.52)×109个/L,对照组减至(0.77±0.44)×109个/L,观察组绝对值减少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034,P<0.001)。 结论 使用PEG-rhG-CSF对预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降低有作用,可改善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尚待大样本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肠黏膜上皮细胞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以及P-GP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含量的相关性,探讨其与UC发病的关系。 方法 初治UC患者102例,健康对照者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肠黏膜上皮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ELIS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UC患者外周血内毒素[(0.67±0.58)vs(18.15±0.73), P<0.01]和D-乳酸[(1.75±1.25)vs(10.85±1.94),P<0.05]水平升高,而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激素治疗2个月后, UC患者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总阳性率和强阳性率显著高于激素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浓度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UC患者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低下有关,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与UC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