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了解鄂州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并分析其与视屏时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鄂州市9所幼儿园1 72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儿童主要带养人填写.结果 被调查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9.8%(169/1 720),同伴交往问题异常比例最高(24.9%).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95±1.88)h,其中2.6%的儿童每天超过2h;休息日平均视屏时间为(2.84±2.58)h,其中19.1%的儿童每天超过2h.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日、休息日及总视屏时间均与儿童总困难得分和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多动4个维度得分有关(P值均<0.05),且随着视屏时间的延长,4个维度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有关.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干预,采取措施减少儿童视屏时间,增加亲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铜陵市11所幼儿园2 40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2 184份。SDQ困难总分和5个因子异常检出分别是252人(11.5%)、1 052人(48.2%);男童的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女童(P<0.05);各年龄组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父亲吸烟半包以上、性别是男童、胎儿窘迫、非核心家庭。母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儿童年龄越小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越大。结论 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 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 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 < 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 < 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  结论  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为情绪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6—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芜湖市3个区县的12所托幼机构3 012名学龄前儿童。使用问卷星方式调查其家庭及儿童基本情况、儿童情绪行为发展、母亲生活经历、母亲情绪症状等,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GLS法评估母亲情绪症状在母亲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为(10.08±4.05)分,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6%,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5%。母亲不良经历总分与SDQ困难总分以及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儿童SDQ困难总分与母亲抑郁、焦虑、压力情绪得分均呈正相关(r=0.17~0.71,P值均 < 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等情绪在母亲不良经历总分与儿童SDQ困难总分间的中间效应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6%,15.2%,17.1%。  结论  母亲童年不良经历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受到母亲情绪症状的影响。关注母亲早期生活经历和心理健康,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情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行为问题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11月选择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扬州、徐州、镇江3座城市,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634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父母或监护人进行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