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根据是否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非透析组50例和血透组3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及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并收集血清标本测定hs—CRP、肿瘤坏死因子Ot(TNF—d)、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水平,分析肾衰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3组IMT平均厚度、IMT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率以及血清hs—CRP、TNF—d、IL一6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血透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透析组(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65l,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常规透析不能改善微炎症状态,hs—CRP水平与IMT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瑞舒伐他汀钙对其影响。方法选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瘫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14d,药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口服,每晚1次,连服3个月,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hs—CRP。结果2组比较。药物组治疗后FMD显著改善,hs—CRP与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显著减低(P均〈0.05);IMT与FMD、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瑞舒伐他汀钙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40例)及非他汀药物干预组(B组,40例)。并设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C组,40例)。A组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1次/日,疗程16周。B组采用饮食控制,加强体育运动,减轻体重等方法。干预8周后,观察血脂及血浆hs—CRP的变化,8周、16周后复查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A纽与B组两组间血浆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血浆、血脂、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A组血浆血脂、hs—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明显改变,16周后药物干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变小,易损癍块减少。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仅有降脂的作用,还有降低血浆hs—CRP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起到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奥美沙坦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1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据血脂达标与否分为两组,血脂达标组与血脂未达标组。两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奥美沙坦20mg/d~40mg/d)与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mg/d~10mg/d),两亚组血脂未达标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40mg/d)。4组患者均连续服药9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时,测定各组的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血脂达标组两亚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血压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或P〈0.01);两亚组在治疗后6个月、9个月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斑块最大长度(Lmax)、斑块最大厚度(Lmax)与治疗前相比减少(P〈0.05)。血脂未达标组两亚组在治疗后血压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或P〈0.01);两亚组在治疗后3、6、9个月IMT、Hmax、Lmax、Tmax与治疗前相比进行性减少(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亚组血压下降幅度及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指标减小幅度,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幅度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是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自2006年1月-2008年7月,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有关指标的测定,探讨IMT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血尿酸(UA)及脉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及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班块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通过对35例年龄在50—80岁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及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钙联合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脂的浓度,还能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学振  刘紫阳 《河南中医》2014,(7):1386-138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蒌炙甘草汤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IMT、斑块面积与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均有意义(P〈0.05),治疗组IMT、斑块面积、Tg、TC、LD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HD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口服舒降之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64例)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面积、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面积、TG、TC、LDL-C、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抑制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麝香保心丸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麝香保心丸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脉消斑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通脉消斑I号,对照组60例口服普拉固、拜阿斯匹林;服药前后记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血脂、CCAD、IMT、SV、DV、RI、PI及斑块体积和性质。结果治疗组SOD明显升高,而ET、MDA、CRP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CCAD增加、IMT变薄、SV增加、DV增加、RI减少、PI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缩小、性质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脉消斑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成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CAD)。对照组33例。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正相关,OR值及其9 5%CI分别为3.5 8 6(1.1 4 8~1 1.2 0 2),4.0 0 5(1.242~12.909),2.851(1.006~8.080),P〈0.0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194,P〈0.05)。结论矫正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影响后,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Fb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ACS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癍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纽(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病人予以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对照组给予口服舒降之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化痰通络法中药,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sVCAM-1及各项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sVCAM-1、TG、HDL—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法能改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IMT)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人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41例)、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52例)和斑块组(212例),对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3组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尿酸、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明显相关(P〈0.05),高血压、年龄、血尿酸及体质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年龄大及血尿酸升高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高血压及体质指数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口服蒲参胶囊、肠溶阿司匹林片,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肠溶阿司匹林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脂有明显的改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个数、面积亦有明显减少,IMT有明显下降;炎症指标CRP、Fib也明显下降;6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蒲参胶囊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代谢,并下调各项炎症相关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