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Th17T淋巴细胞浸润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将60只小鼠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取前列腺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PCR检测Th17T淋巴细胞浸润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炎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CD4+,CD8+,IL-17+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前列腺炎组小鼠前列腺组织中IL-17、IL-23p19、IL-23p40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免疫性前列腺炎组织Th17T淋巴细胞浸润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一种新型辅助T细胞亚群,主要表达白细胞介素17等效应因子,已证实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亦参与了包括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相关眼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发病过程。该文就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AITD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17cells,Thl7)是机体内存在的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辅助性T细胞1(T help 1 cells,Thl)和辅助性T细胞2(T help 2 cells,Th2)的CD4+效应T细胞,该细胞是由初始T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活化的Th17细胞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21、IL-22等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和疾病的发生。Thl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目前已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检测到Thl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存在,关于Thl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究竟是促进肿瘤还是抑制肿瘤仍存在较多争议,是近年来肿瘤免疫研究的热点。文中就Th17细胞并其相关细胞因子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辅助性T细胞(Th)17是CD_4~+T细胞的一类亚群,是由Th0细胞在白细胞介素(IL)6和IL-23的刺激下分化而成的Th细胞。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L-17和IL-22等。Th17细胞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机体防御反应有重要作用。近期的研究突出了在肾小球肾炎中Th17细胞和IL-17介导肾组织损伤的证据。该文通过探究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其在肾炎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Th17细胞与实验性肾炎和人类肾炎分别阐述其在临床中的意义,为未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新发现的一类免疫细胞,由CD4+T细胞受一些炎性细胞因子网刺激分化而来。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IL)23可促进Th17诱发银屑病皮损形成,IL-22和IL-17也参与了该过程的众多炎症反应。该文就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解玉泉 《医学综述》2011,17(22):3361-3364
在经典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分化发育和功能特征显著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Th17。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依赖于局部微环境及特定细胞因子的作用,主要分泌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IL)17A/F和IL-22、IL-21。目前研究认为Th17与机体抗胞外菌感染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密切,因此探索Thl7细胞的分化与调控将有助于认识其在抗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也有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学治疗靶点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病因复杂,感染因素在早产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感染性早产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它们分泌的细胞因子分别为白细胞介素(IL) 17和IL-35。母胎界面细胞因子微环境稳定、免疫细胞平衡是妊娠持续发生发展的关键。但微生物感染使母胎界面中的IL-17表达水平升高、IL-35表达水平降低及细胞因子微环境紊乱,这可能造成母胎界面的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未来,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细胞因子紊乱可能成为预测及治疗感染性早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T淋巴细胞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自从Mosmann等[1]发现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为特征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1和以分泌IL-4、IL-5、IL-13为特征的Th2细胞以来,Th1/Th2应答失衡一直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母胎免疫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母胎免疫特点是以辅助性T细胞(Th2)和调节性T细胞(Treg)为优势的免疫平衡,Th17是与白细胞介素(IL)23相关的、能够分泌IL-17的T细胞亚群。近期研究发现,母胎界面IL-23升高,Treg/Th17失衡导致Th17偏移,IL-17升高引起的细胞因子微环境的改变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有关。该文就IL-23和IL-17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变化.方法用PMA、 ionomycin作刺激剂,刺激全血中淋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以monensin阻断细胞因子分泌至胞外,应用两种免疫荧光抗体同时标记淋巴细胞的膜表面特异的分子和表达被阻滞在细胞内的细胞因子,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ITP患儿外周血CD4+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ITP患儿IFN-γ血清表达升高,Th1细胞占20.66%±2.82%,IL-4表达降低,Th2细胞占4.55%±2.33%,Th1/Th2的比值为4.78±0.66,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的1.43±0.19(P<0.05).结论 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比例失调,IFN-γ产生增多,IL-4减少,提示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型(Th1/Th2)失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三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3)在实验性大鼠Ⅲ型前列腺炎的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选取性成熟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0.9% NaCl于盆腔区域皮下、双侧肩胛皮下多点注射)、Ⅲ型前列腺炎模型组〔实验性自发免疫性前列腺炎(EAP)组,完全弗氏佐剂与前列腺组织混悬液于盆腔区域皮下、双侧肩胛皮下多点注射〕,每组15只。建立EAP模型过程中,于建模第0、5、10、20、30、40天予Von-Frey测痛纤维进行骨盆区域痛觉测试。建模成功后取大鼠的前列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GF及ASIC3的蛋白表达。结果 Von-Frey测痛结果显示:EAP组大鼠骨盆疼痛表现较对照组明显。HE染色结果显示:EAP组大鼠前列腺间质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周围充血;对照组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AP组大鼠的前列腺组织中,NGF及ASIC3蛋白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与细胞浆中)较对照组增加(P<0.01)。结论 E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NGF及ASIC3表达增加,NGF及ASIC3可能是导致Ⅲ型前列腺炎骨盆区域疼痛的重要介质,有望作为干预及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靶向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豨莶草对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抗炎作用。 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建立小鼠类风湿动物模型,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后肢膝关节以下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含量。 结果:用药21 d后模型组和豨莶草组足趾容积分别为(0.2545±0.0179)cm3和(0.218±0.0307)cm3(P<0.05),血清IL-1β水平、组织上清液中IL-6、IL-17、MMP-3含量分别为(104.96±31.22)pg/ml和(63.74±21.74)pg/ml(P<0.01)、(249.64±75.08)pg/ml和(171.10±48.35)pg/ml(P<0.05)、(208.40±88.54)pg/ml和(115.42±56.52)pg/ml(P<0.05)、(5420.79±1201.43)和(3660.31±1680.99)pg/ml(P<0.05),豨莶草提取物能减轻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小鼠的足趾肿胀,,降低血清和组织中IL-1β、IL-6、IL-17、MMP-3的表达水平。 结论:豨莶草提取物对单克隆抗体组合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小鼠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探讨Th17/Treg在肠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参照1987年日本学者制定的BD诊断标准和2009年韩国学者提出的肠BD诊断标准,共入选肠BD 32例,同时选择21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疾病活动度采用2011年韩国学者制定的肠BD活动性评分系统(DAIB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3、IL-35和IL-10。应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肠BD组Th17细胞相关的IL-17[(581.77±260.37)pg/mL vs.(172.72±33.44)pg/mL,P=0.000]和IL-23[(588.31±192.14)pg/mL vs. (340.84±112.26)pg/mL,P=0.000]水平升高,Treg细胞相关的IL-35[(875.86±436.12)pg/mL vs.(183.19±60.84)pg/mL,P=0.000]和IL-10[(463.85±299.96)pg/mL vs.(84.47±51.06)pg/mL,P=0.000]水平升高。IL-17和IL-23水平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DAIB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Th17/Treg细胞可能在肠B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在经直肠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慢性前列腺炎中的应用价值,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共收集61例临床疑为前列腺癌患者,均经直肠超声扫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38例前列腺癌和23例慢性前列腺炎,分组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组患者前列腺可疑病灶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血运分级进行对比分析。对前列腺活检组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采用Weinder方法测定MVD。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可疑病灶Vs和血运分级明显高于慢性前列腺炎组(P<0.05)。前列腺癌组和慢性前列腺炎组MVD分别为46.70±13.87和34.38±7.28(P<0.05)。前列腺癌(C+D)期和(A+B)期组MVD分别为56.99±12.85和39.97±10.21(P<0.05);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 分 的Gleason高评分组和<7 分的Gleason低评分组MVD分别为53.79±13.30和36.96±7.24(P<0.05)。前列腺癌可疑病灶Vs及血运分级与前列腺癌组织MV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3,P<0.05;r=0.723,P<0.05
)。结论:超声影像显示的前列腺癌Vs和血运分级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组织内微血管的变化,且前列腺癌患者可疑病灶或血流丰富区Vs及血运分级明显高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Vs和血运分级可作为前列腺癌和慢性前列腺炎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C57BL/6J 雌性小鼠 24 只,采用皮下注射 BLM [2 mg/(kg·d)]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LM 组、ADSCs(皮下)组 和 ADSCs(静脉)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kg·d)皮下注射,其余3组分别给予BLM皮下注射,连续3周,然后,ADSCs皮下和尾静脉注射组分别给予皮下和尾静脉注射 ADSCs(2×105个细胞)治疗,每4天1次,共3次。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的辅助T细胞17(T-helper 17,TH17)及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 检测小鼠血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的含量,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HE )观察小鼠的皮肤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BLM 组较正常对照组小鼠脾细胞中 TH17 和 Treg所占比例升高(15.30%±1.29 % vs. 4.32%±0.79%;9.90%±1.95% vs. 5.18%±1.35%,P均<0.05),经 ADSCs 治疗后,TH17 所占比例降低(5.02%±0.83%,6.00%±0.82% vs.15.30%±1.29%, P均<0.05),而 Treg所占比例升高(14.32%±1.59%,11.09%±4.31%vs. 9.90%±1.95%, 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LM 组小鼠肺组织中 IL-17、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 mRNA 表达水平及血清中 IL-6 的含量均升高[3.54±0.30,10.65±0.66, 5.37±0.52 vs. 1.00±0.00; (21.2±1.74) ng/L vs. (16.87±1.09) ng/L, P均<0.05],ADSCs 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1.63±0.45,1.50±0.29 vs.3.54±0.30;3.11±0.85,2.98±0.76 vs.10.65±0.66;1.45±0.47,1.59±0.41 vs. 5.37±0.52; (17.87±1.45) ng/L, (17.61±1.16) ng/L vs. (21.2±1.74) ng/L, P均<0.05],ADSCs(皮下)组和ADSCs(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M 组小鼠血清中 TGF-β 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33.95±2.49) ng/L vs. (28.8±2.29) ng/L, P<0.05],但小鼠肺组织中 TGF-β mRNA 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7±0.11 vs.1.00±0.00, P>0.05),经 ADSCs 治疗后 TGF-β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1.25±0.11,1.26±0.12 vs.1.17±0.11; (31.84±2.04) ng/L, (31.25±2.36) ng/L vs. (33.95±2.49) ng/L,P>0.05]。HE 染色结果显示,BL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断裂或消失;皮肤真皮层增厚,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积聚,经ADSCs治疗后小鼠肺组织炎症有所改善,皮肤的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积聚减少。结论: ADSCs 可以有效缓解硬皮病小鼠肺的炎症和皮肤的纤维化症状,其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与其免疫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2,KGF-2)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和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C57BL/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中剂量KGF-2(5 mg/kg)组和高剂量KGF-2(10 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小鼠饮用水中均添加3.5%DSS,KGF-2组同时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KGF-2。检测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缩短、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评价KGF-2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肠道渗透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ELISA分析结肠组织匀浆的TNF-α、IL-6、IL-10、TGF-1β、IFN-γ、IL-1β浓度,以探讨KGF-2对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机制。结果  与DSS模型组相比,高剂量KGF-2组结肠DAI显著下降(P=0.021 1),体重减轻明显改善(P=0.017 6),HE评分显著降低(12.17±1.222 vs.7.000±0.632 5,P=0.001 1),FITC-D渗透率显著降低(168.5±27.01 vs.14.62±1.812,P=0.004 7),结肠较长(4.956±0.2583 vs.6.289±0.2157,P=0.001 1);ZO-1 (0.158 6±0.010 51 vs.0.387 9±0.028 64,P<0.000 1)和occludin (0.300 5±0.026 56 vs. 0.445 0±0.056 62,P=0.043 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肠道组织TNF-α表达显著降低(68.93±3.379 vs.40.41±1.576,P<0.000 1),而IL-10 (304.0±21.47 vs. 521.2±49.40,P=0.002 4)和IL-6 (3755±309.8 vs.5 640±418.0,P=0.004 7)的表达显著升高,疗效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KGF-2能够减轻DSS导致的肠道黏膜损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KGF-2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ZO-1和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抑制TNF-α及促进IL-6和IL-10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L)-23和IL-17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收集75例COPD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23和IL-17水平。经t检验比较血浆IL-23和IL-17水平在COP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与COPD患者病程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COPD患者中血浆IL-23与IL-17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中血浆IL-23和IL-17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L-23:751.17±155.36 vs 686.88±147.36ng/L,t=2.644,P=0.009;IL-17:1.79±0.21 vs 1.71±0.17ng/L,t=2.614,P=0.010)。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较,急性加重期患者中血浆IL-23和IL-17的平均水平亦显著升高(IL-23:801.31±141.69 vs 717.75±128.74ng/L,t=2.645,P=0.010;IL-17:2.36±0.12 vs 1.41±0.16ng/L,t=27.714,P<0.00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COPD患者中血浆IL-23水平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11)。结论血浆IL-23和IL-17水平可能参与COPD的形成,并能影响疾病的病程。COPD患者中血浆IL-23水平与IL-17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白介素4和17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4 (IL 4)和白细胞介素 17 (IL 17)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UC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IL 4和 IL 17 的含量。结果 40 例 UC患者和 30 例健康人血浆 IL 4 (pg/ml) 4.57±1.36 vs 18.67±4.22或IL 17浓度(pg/ ml) 29.4±2.8 vs 19.1±2.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 01) 。活动期(29例)和静止期(11例) UC患者血浆IL 4 (pg/ ml) 9.4±1.6 vs 12.03±3.72或IL 17浓度(pg/ ml)32.63±3.58 vs 19.23±2.37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 01)。轻、中、重度活动期血浆IL 4 (pg/ ml) 分别为13.35±2.98,8.12±1.56,4.4±1.0或 IL 17浓度(pg/ ml) 分别为13.36±1.15,19.31±1.78,32.6±3.01相互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 IL 4和 IL 17参与了UC的炎症过程。Th1/Th2细胞免疫的失衡与UC的肠道炎症启动和慢性化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 GTT)、美沙拉嗪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IL-23、IL-17、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雷公藤多苷组,后3组应用TNBS建立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模型组不作其他处理,雷公藤多苷组和美沙拉嗪组于造模前4 d开始每天给予雷公藤多苷灌胃或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直到实验结束,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特殊处理.各组小鼠均于TNBS灌肠后48 h处死,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大体、组织学损伤评分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23 p19、IL-17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肠组织IL-23 p19、IL-17、IL-12 p35的mRNA表达.结果:美沙拉嗪组和雷公藤多苷组小鼠结肠大体及组织学损伤记分、MPO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结肠组织IL-23 p19、IL-17、IL-12 p3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美沙拉嗪组、雷公藤多苷组(P<0.05);模型组结肠组织IL-23 p19、IL-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美沙拉嗪组、雷公藤多苷组(P<0.05),后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雷公藤多苷可能通过非选择性抑制IL-23 p19、IL-17、IL-12 p35的表达来抑制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效果与美沙拉嗪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