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重组异种骨(RBX)复合(bFGF/RBX)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将bFGF/RBX用于脊柱后路融合2例、股骨骨不连2例、骨缺损修复5例、成骨不全弯曲畸形截骨矫形1例;于术前和术后10d、4、8、12周查静脉血Ca^2 、p^3-、AKP及摄片。结果:(1)除2例AKP值于术前、后变化显著外,其余8例病例的AKP值及全部病例的Ca^2 、p^3-值均正常;(2)X线平片显示:骨痂生长丰富、愈合时间提前;(3)无排异反应、感染,术后热均于术后4—5d至正常。结论:bFGF/RBX的成骨能力强,能缩短愈合时间,是组织相容性好、骨源丰富且安全的生物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血供自体骨和重组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以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状况。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随机收集入院的骨缺损27例,分为A组: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组(n=9);B组:带血供自体骨移植修复组(n=10);C组:RBX移植修复组(n=8)。以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的X线片判断骨缺损修复情况、骨愈合时间与是否再吸收;3组分别在术前,术后2、4、6和8周,采用免疫定量分析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和C组3例达临床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与C组各3例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未愈合。3组术后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呈显著性升高,4周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术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骨缺损,其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且表达水平可作为骨生长、愈合状况的生物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手段探讨重组合异种骨(RBX)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25只新西兰白兔,利用双侧趾长伸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其中一侧移植物两端固定有RBX,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6、12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组织学染色(包括HE、甲苯胺蓝)以及生物力学检测,观察腱-骨之间愈合状况.[结果]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6、12周RBX治疗组腱-骨之间的骨矿化组织密度(BMD)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2周,RBX组腱-骨之间被大面积不规则分布的软骨样细胞填充;术后6周,治疗组的腱-骨之间已见大量成熟软骨细胞,并开始分泌基质.而对照组术后腱-骨间一直被纤维样结缔组织连接,至术后12周,治疗组部分标本出现类ACL正常肌腱止点.生物力学结果同样证实,RBX组的最大牵拉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RBX可显著提高ACL重建术后腱-骨之间的愈合,较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冲击波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6组:3 d、1周、2周、3周、4周和6周组,每组10只。制备双侧桡骨横断骨折模型,左侧为对照侧,右侧为冲击波治疗侧(14 kV,2000次)。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摄X线片,并评价骨痂生成量;于术后3 d、1周、2周、3周、4周和6周取材行病理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和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X线片示术后1、2、4、6周冲击波治疗侧骨痂生成量多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显示术后4周治疗侧皮质骨生成量较对照侧多且致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治疗侧皮质骨生成量较对照侧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术后1、2和3周治疗侧VEGF阳性指数均较对照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周、2周和3周bFGF阳性指数治疗侧均高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FGF蛋白的表达,并能促进骨痂生成,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移植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意义。方法 27例骨缺损随机分成3组,A组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9例);B组为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10例);C组为RBX移植修复组(8例)。临床评价以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的X线片来判断骨缺损是否修复、骨愈合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再吸收等。结果 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C组3例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3例、C组3例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结论 血管化骨一重组异种骨移植的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单纯重组异种骨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股骨、胫骨肥大型骨不愈合合并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治疗的3例股骨、胫骨肥大型骨不愈合合并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均为男性。所有骨折不愈合端均不切开。胫骨不愈合者均需经皮截断腓骨,使用Taylor Spatial Frame(施乐辉公司)固定,将13个参数输入计算机,设定牵开速度1 mm/d,生成电子处方。股骨不愈合者使用Orthofix外固定架固定。术后第2天按照1 mm/d的速度牵拉,在牵开恢复长度的过程中逐渐纠正畸形。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畸形纠正情况和骨愈合情况。结果病例A术后20 d畸形完全纠正,术后1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病例B术后25 d畸形完全纠正,术后1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病例C术后29 d成角畸形纠正,术后1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牵拉成骨技术可纠正肥大型骨不愈合的成角畸形及短缩,可作为肥大型骨不愈合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杰  李艳 《中华烧伤杂志》2013,29(2):205-207
目的 探讨bFGF凝胶对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的疗效. 方法 2012年9-12月,选取笔者单位收治的30例烧伤患者共42个供皮区创面,按皮片厚度划分为中厚皮片供皮区8个、刃厚皮片供皮区34个,按部位划分为头部供皮区28个、大腿外侧供皮区8个、背部供皮区6个.供皮区面积为100 ~200(160±30)cm2.应用bFGF凝胶夹在2层凡士林油纱中间共2次用药,具体原则为每平方厘米涂抹150 U的bFGF凝胶(厚约2 mm),术后7、10、14 d换药时以视觉模拟评分表(VAS)测定供皮区创面疼痛程度并评分,小于4分为无痛或轻度疼痛.拍照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采用Photo-shop 8.0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 结果 所有患者供皮区换药时VAS评分均小于4分.34个刃厚皮片供皮区创面均于术后7d愈合.6个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于术后10 d愈合;2个大腿部中厚皮片供皮区术后10 d愈合率分别为70%和80%,术后14 d完全愈合. 结论 bFGF凝胶治疗烧伤患者供皮区术后创面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对犬污染性桡骨缺损的一期植骨修复的效果. 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RBX)基础上,结合抗生素局部缓释技术,制备具有较强抗感染能力和较高成骨作用的ARBX.取成年杂种犬8只,于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15 mm节段性骨缺损,在缺损处注入5×106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1 ml,静置15分钟后,于双侧缺损区分别植入ARBX、RBX,并用钢板固定.术后6个月对存活的6只犬进行取材,通过解剖学、X线片、组织学及细菌学检查,比较ARBX和RBX一期植骨修复犬污染性桡骨缺损的效果. 结果术后6个月,ARBX侧有5只完全修复,1只中央部3 mm缺损未修复,均无骨髓炎表现,标本细菌培养均为阴性.RBX侧有1只部分修复,5只未能修复,残留8~13 mm缺损,均有明显骨髓炎表现,标本细菌培养均为阳性. 结论 ARBX具有较高成骨活性和较强的抗菌能力,能够一期植骨修复细菌污染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合异种骨与自体髂骨两种不同植骨材料植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5例1992年以来四肢长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2例,女73例:6~75岁,平均34.9岁.骨不连部位:肱骨骨不连51例(男36例,女15例),尺、桡骨骨不连57例(男36例,女21例),其中尺桡骨同时骨不连10例,股骨骨不连67例(男43例,女24例),胫骨骨不连80例(男67例,女13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并内固定或外固定.植骨来源:自体髂骨植骨88例,重组合异种骨(recombinant bone xenograft,RBX)植骨69例,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74例,其他材料或不植骨22例.结果 255例患者中12例失访.243例随访10个月~12年,平均4年6个月.总愈合率95.1%,自体髂骨组愈合率95.5%,RBX植骨组愈合率97.1%,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组愈合率93.2%.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BX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不连,其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BX植骨治疗骨不连,安全、生物相容性好,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bFGF对两者的影响,认识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抑制因子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7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单纯烫伤和bFGF治疗三组.利用大鼠30%深Ⅱ度烫伤模型,于伤后3h、6h、1d、3d、7d和14d采取创面皮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活动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伤后1d MMP-2/MMP-7表达增多,随后略有下降,7d时再次达到高峰.伤后TIMP-2的表达与前者的表达一致.局部外用bFGF后,创伤初期(3h~6h)组织中MMP-2/MMP-7的表达无显著变化,1d~14d,MMP-2/MMP-7和TIMP-2阳性表达强于对照组.结论MMPs和TIMPs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与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69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bFGF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8),治疗组腹壁切口全层涂抹bFGF,并用bFGF浸润纱条覆盖(4000AU/cm切口),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以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红肿发生率、瘢痕发生率和术后肝肾功能作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切口愈合天数、术后早期切口红肿及瘢痕增生发生率组间无差异,术后肝肾功能均正常且无差异.结论bFGF用于腹部外科切口,无不良反应,能否促进腹部切口愈合并提前拆线,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对21例(22侧)半月板损伤后切除半月板的患者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在关节镜下用膝关节定位器制作容纳半月板前、后角骨栓(骨桥)的骨道(骨槽),将大小匹配的带有前、后角骨栓(骨桥)的同种异体半月板植入适当位置,并与关节囊缝合固定.全部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13例于术后1年复查MR.采用VAS疼痛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分级方法评价膝关节功能.3例分别于术后3、9及18个月行二次关节镜探奁.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副损伤、感染或需摘除移植半月板者.随访6~28个月,平均16.3个月.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均可伸直,屈曲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术前(7.0±2.3)分、术后(3.2±1.3)分,Lysholm评分术前(64.3±15.7)分、术后(80.1±1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KDC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关节镜检查示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基本愈合,形态完整;术后9个月移植半月板质地偏硬;术后18个月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愈合牢固,质地接近正常半月板.术前与术后关节软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半月板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但术后早期稳定性稍差,容易损伤.  相似文献   

13.
bFGF/BMP/AACB复合物修复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制备bFGF/BMP/AACB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异体脱抗原松质骨(AACB),并将其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制成bFGF/BMP/AACB复合物,植入通过液氮冷冻建立的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组织学染色、图像分析、血管免疫组化染色、X线能谱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手段观察缺损坏死模型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和炎症反应。A组(空白缺损组)术后12周缺损仍未愈合;B组(AACB组)虽然优于A组,但成骨作用不及C组(BMP/AACB组);而D组(bFGF/BMP/AACB组)成骨和成血管作用优于A、B、C组。早期(3、6周)甚至优于E组(自体骨组),后期(12周)的骨修复及骨改建效果与E组相当。结论bFGF/BMP/AACB复合物具有明显促进犬股骨头缺损坏死模型再血管化及新骨形成的作用,可望成为新型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hBMP-2、bFGF双基因共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nHA/RHLC/PLA支架及其体内异位成骨研究.[方法]构建携带rhBMP-2及bFGF基因片段的双基因表达载体prhBMP-2-IRES-bFGF并转染兔BMSCs,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目的基因表达,进而与nHA/RHLC/PLA支架复合构建骨组织工程复合体.rhBMP-2及bFGF单独转染组、未干预BMSCs组设为对照.实时定量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骨连蛋白、骨桥蛋白)表达,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材料复合情况.体外培养7 d后埋于自体股部肌袋,4周后取材,放射学及组织学方法检测成骨情况.[结果]转染后BMSCs的rhBMP-2及bFGF蛋白表达均呈阳性.复合材料后,其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明显高于rhBMP-2及bFGF单独转染组、未干预BMSCs组(P<0.05,n=3),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测也证实其异位成骨明显.[结论]采用rhBMP-2及bFGF双基因转染技术能够有效促进BMSCs成骨分化,与新型材料nHA/RHLC/PLA支架复合所构建的骨组织工程复合体,体现出良好的体内外成骨活力,进一步研究将探讨其针对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在兔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而探讨LIPU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成年新西兰兔制作成双侧桡骨骨折模型.一侧桡骨接受每天20min的LIPUS治疗,另一侧作为对照.术后2、3、4、5周分别处死动物.应用兔疫组化方法观察bFGF在骨痂标本中的分布.结果:在骨折愈合早期的骨痂中,新生基质、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和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而在成熟骨化的骨基质和分化末期的肥大的软骨细胞,染色阴性.同实验组相比,对照组阳性着色的细胞数及染色程度明显减弱.结论:LIPUS可以通过增加bFGF的合成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膀胱肿瘤手术前后血清和尿液bFGF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采用ELISA方法观察 2 2例膀胱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尿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浓度变化 ,探讨bFGF与膀胱肿瘤的关系。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膀胱肿瘤患者 2 2例 ,按AJC UICC分期标准 :表浅性 (Ta~T1) 8例 ,浸润性 (T2 ~T4) 14例。对照组为 15例良性疾病患者和 5例健康体检者。术前及术后 6周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和中段尿 ,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方法测定bFGF值 (pg/ml) ,同时测定尿肌酐浓度。尿液bFGF值校正 :实测值除以尿肌酐浓度 (mg/ml) ,结果以 pg/mg肌酐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表浅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及影响骨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同种异体松质骨。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在两侧桡骨干中段处造成长10mm的骨缺损,以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A组为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他汀类药物局部应用(12只),术后第1天于骨折局部皮下注射5%辛伐他汀液(5mg/kg)1次,后连续注射5天,1日2次;B组为同种异体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移植(12只);C组为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12只)。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查。术后12周用生物力学试验机作三点弯曲试验,并与正常桡骨比较。结果术后各组均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X线摄片检查、骨密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他汀类药物局部应用组(A组)无论在新骨成骨量、成骨速度和时间上均优于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组(C组)。术后12周的X线片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差别不大,基本达到骨愈合。生物力学检查结果示A组的三点弯曲试验最大应力明显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的最大应力值略高于A组。结论辛伐他汀(10mg/kg/d)局部应用可促进兔桡骨缺损经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和不同固定、植骨方法治疗肱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肱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分析。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30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单臂或组合式外固定架8例,异体骨板加螺钉内固定1例。植骨来源:自体髂骨植骨16例,重组合异种骨植骨(RBX)12例,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7例,异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联合RBX植骨2例。结果51例患者中,2例失访。49例随访8个月~9年,平均4年7个月。总愈合率89.8%,钢板治疗组愈合率83.3%,外固定架治疗组愈合率100%,交锁髓内针治疗组愈合率100%。12例单独应用RBX植骨治疗肱骨骨不连全部愈合;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5例愈合,愈合率88.2%;自体髂骨植骨14例愈合,愈合率87.5%。结论髓内针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较钢板优越,创伤小,固定确实,功能恢复满意;RBX植骨治疗骨不连,安全、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一期游离植骨治疗内躁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院自2001年3月~2005年4月共收治此类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8岁,平均38岁;左侧3例,右侧6例;车祸致骨折术后感染骨不连7例;外伤致骨折术后骨不连2例;闭合创伤7例;开放创伤2例.病灶内脓液细菌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绿脓杆菌2例;大肠埃希杆菌1例;无细菌生长2例;7例合并足下垂.全部病例术前应用本院制剂消炎散泡洗,洁净创面,手法按摩软化皮肤;术前口服本院方剂仲景大造丸,每日3次,每次1粒,每粒9g.2~3个月骨愈合.7~10 d一期手术,踝部滑膜切除,胫骨中段病灶清除,骨不连处行D(e)cortication术,一期游离植骨,踝关节内及胫骨髓腔内放置改良川岛式持续冲洗管,一期闭合切口.[结果]所有病例切口一期愈合,瘘孔一期闭合.随访最短4年,最长8年,平均6.5年,炎症无复发.[结论]中西医结合一期游离植骨治疗内踝感染性骨不连,具有疗程短、炎症治愈迅速、骨愈合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6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27例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结果 27例术后均获得平均28(16~50)个月随访。骨搬移长度平均7.9(5~12)cm,搬移时间平均78(55~160)d,骨搬移停止至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80(95~220)d。出现针道感染2例,停止搬移,静点抗生素、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出现牵张成骨区成骨不全1例,植骨后愈合;拆除外架后发生牵张成骨区骨折1例,经内固定后骨愈合;骨搬移停止后,对15例断端进行去除嵌压组织、新鲜化处理后断端骨性愈合,9例无需进一步手术,通过断端加压后骨愈合,3例加压固定3个月后无明显愈合表现,按照骨不连处理方案,应用手风琴技术处理后顺利愈合。结论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骨搬移过程中的环形固定器有利于畸形矫正,但患者对单边固定器有更好的耐受性。严谨的术前设计、精细的术中操作、耐心细致的术后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