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作用,为确定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76例乳汁不足的产妇随机分为针刺组与中药组,连续治疗3天,观察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泌乳素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和容量、婴儿小便次数、哭闹时间长短等指标,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与中药组均能有效改善缺乳状态,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和容量、婴儿小便次数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无差异,中药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有差异.结论针刺膻中穴能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作用,为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海淀妇幼保健院3个临床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76例乳汁不足的产妇随机分为针刺组与中药组。针刺组针刺膻中穴;中药组采用传统中药通乳汤治疗。观察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泌乳素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婴儿小便次数、哭闹时间长短等指标,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与中药组均能有效改善缺乳状态,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及新生儿体重、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婴儿小便次数等指标,2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无改变。结论:针刺膻中穴能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效果与传统中药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推拿在促进妇女产后缺乳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探索推拿在治疗妇女产后痰病的组方原则,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后缺乳妇女6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13.1版统计软件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罗凛教授主编的康复推拿手法,对照组选用猪蹄通草汤。观察新生儿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及体重、产妇泌乳量的改善程度、乳房的充盈程度、泌乳素等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干预妇女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法治疗组与传统护理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新生儿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及体重、产妇泌乳量的改善程度、乳房的充盈程度,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泌乳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推拿促进产后泌乳疗效肯定,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膻中穴联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电针膻中穴。2组均治疗7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人工喂养次数及喂养量、婴儿小便次数,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总有效率76.0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面色少华、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恶心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每日人工喂养次数及每次喂养量较本组治疗前均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婴儿每日小便次数较本组治疗前均增多(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便次数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电针膻中穴联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产后缺乳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人工喂养次数和喂养量,增加婴儿小便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7例)、中药组(48例),分别采用针刺加电针和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黏稠度以及乳汁淤积程度,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从第3天开始到第5天、第7天,针刺组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中药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黏稠度均有改善(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淤积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5%,中药组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较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产后缺乳22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内分泌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224例、口服中成药生乳汁对照组126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及血清泌乳素(PRL)、雌激素(E2)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血清泌乳素(PRL)明显升高(P<005),雌激素(E2)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针刺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对产后缺乳患者具有调节内分泌、促使乳汁分泌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康复推拿护理在促进产妇产后缺乳过程中的疗效。方法:60例产后缺乳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康复推拿护理手法)和对照组(服用胶原蛋白通草汤),各30例。观察新生儿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及体重、产妇泌乳量的改善程度指标,比较两组护理治疗方法干预产妇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新生儿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及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推拿护理手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干预方法,无副作用、简单、易于操作和推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泉合剂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以疏肝健脾、补益气血为主的本院经验方乳泉合剂治疗产后缺乳症150例,并以催乳颗粒作为对照,观察用药前后产妇的乳房充盈、乳汁量、子宫复旧、泌乳素和雌激素值以及新生儿体重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增加乳汁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产后产妇血中泌乳素和雌激素的比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泉合剂具有调整内分泌,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气血不足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随机数字表将100例气血不足型缺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推拿组,每组各50例,推拿组以推拿手法治疗为主,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催产素治疗,5天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泌乳素水平、乳房充盈程度评分、人工喂养容量,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升高,人工喂养容量降低,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推拿组优于对照组(P0.05);推拿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6%,推拿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气血不足型缺乳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泌乳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于萍  朱勤芬  黎清婵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48-1049
目的:探讨乳泉合剂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以疏肝健脾、补益气血为主的本院经验方乳泉合剂治疗产后缺乳症150例,并以催乳颗粒作为对照,观察用药前后产妇的乳房充盈、乳汁量、子宫复旧、泌乳素和雌激素值以及新生儿体重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增加乳汁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产后产妇血中泌乳素和雌激素的比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泉合剂具有调整内分泌,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9-430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产后缺乳患者4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采取针刺结合推拿手法,针刺乳根(双侧)、膻中、少泽(双侧),胸部胀满配期门,失血过多配肝俞、膈俞,气血不足配膈俞、足三里,痰湿配丰隆。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32号1.5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泄法,进针得气后,留针10 min。对照组20例,采用催产素。观察并记录治疗后乳汁大量流出的时间、乳汁流出的量、始动时间。结果:治疗8 h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6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提高乳汁分泌量,始动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膜加微波照射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药药膜、微波照射和药膜加微波照射对乳腺增生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苯甲酸雌二醇配合应用少量黄体酮肌肉注射,建立乳腺增生病大鼠模型。于造模后2周外敷药膜和微波照射,并于给药和照射前后测量大鼠第2对乳头直径,放免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催乳素(PRL)浓度,镜下观察乳腺增生的病理改变,计算乳腺增生率。结果 中药药膜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程度,抑制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率分别为23.4%和20.9%,并可调节E2和P浓度,降低PRL水平,病理组织学结果提示中药药膜组和药膜加照射组可明显减轻乳腺增生。结论 中药药膜外敷和药膜外敷加微波照射能降低乳腺增生程度,具有一定的防治乳腺增生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娴  张亚芬 《新中医》2021,53(4):206-209
目的:观察生乳汤联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乳房推拿、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哺乳宣教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加予生乳汤内服。2组连续干预5 d。干预前、干预5 d后评价乳汁量评分、乳房充盈度评分、乳汁黏稠度评分,检测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乳汁量评分、乳房充盈度评分及乳汁黏稠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PR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PR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生乳方内服,能提高产妇的PRL水平,促进乳汁分泌,有效改善缺乳。  相似文献   

14.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用穴位注射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8例,并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 58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轻重分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1.4%;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82.8%。结果表明针药并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94-296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创伤骨折后高血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针药组和西药组各30例。中药组予活血通脉汤治疗;针药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西药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三组治疗均至术前1 d。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固时间(K时间)、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值(MA)和血栓硬度值(G值)、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深静脉血栓DVT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的R、K时间均延长,α角、MA值、G值和D-dimer均减小(P0.05或P0.01),针药组和西药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药组及西药组的R时间延长幅度及MA值、G值、D-dimer减小幅度大于中药组(P0.05)。术前1 d,B超发现中药组有6例DVT形成,西药组有3例DVT形成,而针药组无DVT形成,针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能改善创伤骨折后的高血凝状态,降低术前DVT形成风险,且疗效优于单用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法比较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案对偏头痛患者5-HT、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及有效率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八大数据库,收集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干预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2021年12月,评价文献质量,运用Stata和Gemtc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纳入42篇文献,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对5-HT影响上,与西药相比,单纯中药或针刺、针刺+中药方案疗效均显著,其中针刺+中药的治疗方案升高偏头痛患者5-HT效果最优[SMD=2.02%,95% CI(0.86,3.18),P<0.01],其次为针刺[SMD=1.99%,95% CI(0.81,3.16),P<0.01],再次为中药[SMD=1.60%,95% CI(0.82,2.39),P<0.001],疗效排序依次为推拿+中药>针刺+中药>针刺>中药>推拿>灸法>西药。在降低头痛发作频率上,针刺+中药的治疗方案效果最优[MD=-11.55,95% CI(-15.36,-7.74),P<0.001],其次为推拿+中药[MD=-9.05,95% CI(-14.37,-3.73),P<0.01],排序评价依次为针刺+中药>推拿+中药>针刺+推拿>推拿>中药>针刺>灸法>西药。在降低VAS评分上,单纯中药或针刺、灸法、针刺+中药以及针刺+推拿方案疗效均显著,针刺+推拿治疗方案降低偏头痛患者VAS评分最优[MD=-1.74,95% CI(-3.12,-0.37),P<0.01],其次为针刺+中药[MD=-1.72,95% CI(-2.52,-0.92),P<0.01],再次为单纯中药[MD=-1.53,95% CI(-2.11,-0.94),P<0.05],灸法[MD=-1.27,95% CI(-2.27,-0.27),P<0.05],单纯针刺[MD=-1.03,95% CI(-1.72,-0.34),P<0.05],疗效排序依次为针刺+推拿>针刺+中药>中药>灸法>针刺>推拿+中药>推拿>西药。有效率上,单纯中药、灸法、针刺+中药、针刺+推拿以及推拿+中药方案疗效均显著,推拿+中药方案有效率最高[MD=6.48,95% CI(2.66,15.81),P<0.001],其次为针刺+中药[MD=5.32,95% CI(2.62,10.83),P<0.01],再次为单纯中药[MD=4.74,95% CI(3.14,7.15),P<0.001],灸法[MD=3.71,95% CI(1.76,7.84),P=0.012],针刺+推拿[MD=3.49,95% CI(1.47,8.28),P<0.01],排序评价依次为推拿+中药>针刺+中药>中药>灸法>针刺+推拿>推拿>针刺>西药。结论 推拿+中药的结合方案在对偏头痛患者5-HT影响和临床有效率上具有优势,在降低头痛发作频率上,针刺+中药在所有方案中可优先考虑,针刺和推拿联合减少发作次数显著,针对偏头痛发作频繁者可优先考虑采用该方案。考虑纳入文献偏倚缺陷,需谨慎使用研究结论,未来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产后母儿无忧汤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缺乳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产后母儿无忧汤口服;对照组予坤元通乳口服液口服。2组均于产后3d开始用药,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泌乳量、补乳量、新生儿体质量、产妇血清催乳激素(PRL)及雌二醇(E2)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泌乳量、补乳量、新生儿体质量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RL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泌乳量、补乳量、PR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产后母儿无忧汤可能通过调节生殖激素水平促进乳汁分泌,治疗产后缺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中药穴位敷贴与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药敷贴乳房阿是穴、神阙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乳房疼痛、乳房增生肿块、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变化、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乳房疼痛缓解、增生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彩超检测下)方面均有较好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能够消除或减轻乳房疼痛,减小乳腺增生肿块及分布范围,降低BI-RADY分级,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