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郑超波  陈林辉  吴炯  高宇海  周育苗  万曙 《浙江医学》2021,43(10):1119-1122,1126
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保护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在BGC保护下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8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残余狭窄率、术中并发症、术后3个月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及血管通畅率。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CAS,术后血管狭窄的程度由原来的(97.56±1.12)%下降到(34.03±8.24)%。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血栓栓塞事件、颅内出血相关的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无再次支架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内缺血性事件发生,血管通畅率100.0%。结论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的患者,在BGC保护下行CAS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80例患者经颈部超声检查、MRI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8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短期随访6个月未出现新发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年末发现明显颈内动脉支架部位再狭窄,支架形态无改变.结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牛国忠  殷聪国  唐波  蒋琳 《浙江医学》2006,28(12):980-981,1018
目的介绍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16例治疗经验体会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1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置人支架2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1个,颈总动脉2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1个,椎动脉6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2只。结果16例支架全部置人成功,15例狭窄减少〉80%。1例减少〉70%。12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2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2例年龄80岁以上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脑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高龄患者并发症增多应引起重视。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曾利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71-317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来我院就诊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颈部超声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之后,所有患者均予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治疗成功率为100%,患者并未见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出现的一些血管痉挛、低血压等并发症状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后均未有严重后果遗留。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但应注意规范操作,以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进一步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杨涛  林龙  虞俊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5):618-620
目的 探讨和总结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茬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18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21枚,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临床症状消失。术中4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无死亡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颈动脉窦部锥形支架成形术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方法 接受颈动脉窦部支架成形术患者43例,其中应用锥形支架13例,筒形支架30例,记录手术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43例颈动脉窦部支架成形术患者全部发生血压改变,其中术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者筒形支架发生20例(66.7%),锥形支架发生2例(15.4%).结论 颈动脉窦部支架成形术中筒形支架出现持续性低血压例数和血压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锥形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12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癜痫发作;2例血管痉挛;8例出现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3例发生于术后低血压;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放置支架34枚。结果:支架释放成功率96.7%,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未发生小卒中。24例患者手术后3个月颈动脉彩超复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这一结果有待长期随访证实,其操作技术及所用材料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9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对2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180例,锁骨下动脉下48例,椎动脉84例;症状性狭窄178例,其中62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6例表现为脑梗死,非症状性狭窄102例。观察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并观察远期预后。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4例(1.43%);过度灌注7例(2.5%),心肌梗死1例(0.35%),颈动脉窦反应延长21例(7.5%);无造影剂相关肾病、脑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在平均44.3个月的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14例(4.49%),颈内动脉支架6例(3.33%),椎动脉支架5例(5.95%),锁骨下动脉支架3例(6.25%);远期缺血事件共发生17例(6.07%),其中颈动脉系统14例(82.4%),随访期内无脑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防治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莉  秦超  莫雪安  陈娅  邹东华  梁志坚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62-163,16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均行CAS治疗;分析CAS的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率〈10%;术中发生高灌注综合征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2例,栓子脱落1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2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发现轻度再狭窄。结论掌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并予以正确的处理,可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年龄≥75)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5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手术。16处颈动脉病变共置入17枚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术中及术后明确诊断颈动脉窦反应3例;未出现典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未出现严重脑缺血事件;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术后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但是高龄患者的病情复杂,为降低并发症,严格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术中操作、严密的围术期管理仍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08,29(5):542-544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SEC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SECAS患者32例,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后行支架置入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年支架再狭窄率、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24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2例,其中6例为同期行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颈动脉支架患者18例发生颈动脉窦反应,5例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灶,1例出现穿刺部位损伤,1例出现桥脑腔隙性梗死,所有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害;无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随访1年,1例椎动脉支架狭窄,无临床症状;无卒中复发和死亡患者。结论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SECAS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纳入患者和规范操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球囊预扩后满意后,将自膨式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78例患者共治疗80支血管,置入81枚支架,配合使用56枚保护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10)%下降至(13±6)%,狭窄血管最大血流速度从(190±14)cm/s下降至(84±6)cm/s。21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29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未使用保护伞)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事件,紧急溶栓、碎栓后血管开通,其余77例术中无中风并发症。13例围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3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77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再狭窄(〈50%),但患者无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临床效果好,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围术期处理得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