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祝想玲 《大家健康》2016,(6):208-209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均34例的循证组和常规组,前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后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5.9%)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 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推荐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之间收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45例和参照组42例,参照组执行一般护理流程;实验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72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明显更高,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并发心律失常.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包括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给予患者心理、饮食、用药依从性干预、家庭支持及出院指导等.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且GQOLI-74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对并发心律失常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接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循证护理)均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心功能情况以及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对护理满意度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心率失常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缩短其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降低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实施分组,平均分成常规组和循证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循证组患者加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结果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循证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更短,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和治疗后心律失常病症的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0.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4.0%,对照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0.0%,观察组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循证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功能分级。结果采用循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其临床护理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静  胡晓娟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15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住院的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标准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0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包括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时相分布特征、可控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健康宣教等方面的偱证,用以指导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平均医疗费用、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常规护理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66.67%,明显高于循证护理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护理组健康知识达标率为71.67%,循证护理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02±1.01)d、平均住院费用为(5 174.95±612.30)元,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3.98、16.12,P〈0.01);循证护理组平均卧床时间为(2.96±0.73)d,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P〈0.05)。循证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94例,按施行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循证组(对照组基础上施行循证护理),后组间对比其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循证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76.59%,P0.05。结论施行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促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7年3月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n=35)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n=35)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模式 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满足患者就诊需要,在改善症状,减少治疗时间及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上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入院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再次发生心动过快、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06±3.12)d,明显低于对照组(13.12±3.2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出现3(5.17%)例心动过速,对照组患者中出现7例心动过速,3例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促进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肯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不如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有效的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可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得到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得到减少,患者治愈率得到提高,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西华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以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卢薇薇 《当代医学》2016,(34):120-121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该效果进行探究,并分析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7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36例)和循证护理组(41例)对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卧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不仅能够使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大大降低,同时对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循证护理在此期间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后,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次发生的概率、住院治疗的时间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要高于观察组的患者,住院时长要高于观察组的患者,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要低于观察组的患者,其之间的数据差异有效。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更好的增加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所以,可以将循证护理的措施应用在心脏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