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类)专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领域,其独特的医工交叉性、知识综合性和技术前沿性,使其专业教育同时肩负“新医科”和“新工科”(简称“双新”)的改革重任。本文结合世界生物医学材料发展的趋势与前沿,分析了新形势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类)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对生物医学材料人才素质新要求的角度,对“双新”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类)专业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以生物医学材料与机体不同层次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效应为主线重塑专业核心知识体系、设置以《材料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医学材料学系列课程、建立“产学研用”多元融合的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模式,以期有助于解决怎样培养引领新一轮诊疗技术变革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与领军人才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
《医药工程设计》2009,(6):26-26
《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近日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南宁将重点发展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  相似文献   

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命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一交叉、综合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对工程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各级科研医疗机构对医工结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许多医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何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临床工程师”,已成为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们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医学仪器》这门课程的教学,就医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4.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将理工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解决医学实践相关问题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与美国民间健康基金会(HOPE),从1983年下半年以来,在高等医学教育与附属医院有关工作方面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合作,第一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教育和服务战略讨论会,就是其中一个项目的一次活动。这次讨论会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专业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现将讨论会上的部分发言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科技的进步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生物医学工程迅速发展,几乎涉及到医学和工程学的各个领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自1978年在制定我国学科发展规划中提出“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的20多年来,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先后建立起生物医学工程系、专业和研究所;还有不少学校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或实验中心;有些学校开设了该学科的某些技术性课程,如医学影像学、医学超声技术、x线成像技术等。可看出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院校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这门新学科,尚还没有引起注意,也并未考  相似文献   

8.
重庆医科大学于2018年与英国邓迪大学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从教育模式、课程对接与学分互认、合同签订与宣传、过程考核与管理、学位授予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该项目于2019年正式签约,同年低年级学生参加“邓迪大学暑期夏令营”项目,2020年高年级学生正式进入该融合培养项目。通过第一批学生的反馈来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有利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强劲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新时期国家医学事业现代化建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多年来多层次生物医学工程办学的实践,从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实验实习等多方面对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的现状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必要性、紧迫性.阐述了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与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关系,结合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当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7):i0016-i0016
我校国家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的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全国排名第10位。  相似文献   

12.
《咸宁医学院学报》2008,22(4):F0002-F0002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创办于1993年(原咸宁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为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题词:“面向21世纪,发展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努力将我国医学教育提高到一个高的水平,能在国际竞争占有应有的席位。”(1997年1月10日)。  相似文献   

13.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与美国民间健康基金会(HOPE),从1983年下半年以来,在高等医学教育与附属医院有关工作方面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合作,第一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教育和服务战略讨论会,就是其中一个项目的一次活动。这次讨论会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专业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现将讨论会上的部分发言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9):2914-2915
张阳德教授和何继善院士将医、理、工结合,内镜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融合。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和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社为基本平台,将已设立的“恩德思国际内镜奖”,经“国家科学技术评奖办公室”审批更名为“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5.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学科、应用的范围都十分广泛。全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各具特色,从徐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实践出发,围绕我校以医学影像工程为特色,以区域临床资源为优势的办学定位,从师资队伍的打造、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改革的推进及专业建设成效总结地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6):I0023-I0024
张阳德教授和何继善院士将医、理、工结合,内镜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融合。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和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社为基本平台,将已设立的“恩德思国际内镜奖”,经“国家科学技术评奖办公室”审批更名为“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7.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优势。本课程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包含生物医学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处理3个阶段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其团队协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142名毕业生进行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就业岗位分布、实践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及社会需求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医工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建设医工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工程特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医学仪器原理、医学信号处理和医学图像处理,这个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工与电路分析”的教学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更适合这个专业发展要求的电路理论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20.
邹慧玲  董秀珍  王松俊  赵瑞刚 《医学争鸣》2004,25(12):1147-1149
目的:构建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概念体系.方法:在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问卷、实地、专家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全军各级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究、应用单位分别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结果: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论述了其研究领域和对军事医学的影响.结论:应该建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体系以进一步推动军事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