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结果继续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脑出血非继续出血患者(P〈O.05);血肿扩大与收缩压有显著相关性,与舒张压无显著相关性;继续出血主要发生在并发后7h内,发病部位主要为脑叶和基底节;经过治疗后继续出血组痊愈率明显低于非继续出血组(P〈O.05),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继续出血组(P〈0.05)。结论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特征的准确认识,有利于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治疗方案合理性和准确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5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7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脑梗死组WBC计数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外周血WBC计数还与预后呈等级正相关,发病4周后,病例组中WBC正常组有效率(显著进步+进步)明显高于WBC增高组,而无变化者病死率明显低于WBC增高组(均P〈0.05)。结论WBC计数是临床评价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并对脑出血及脑缺血组患者分别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白细胞增高共29例,正常51例。脑出血组28例中有20例(71.43%)白细胞升高,脑缺血组52例中有9例(17.31%)白细胞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白细胞增高组病死率29.63%,白细胞正常组病死率2.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肢瘫及神经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白细胞增高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白细胞水平对判断病情及估计预后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沙俊莹  张立才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38-138,143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探讨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一些临床表现与NPE的关系。方法选择309例脑出血中并发NPE的21例,分为肺水肿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在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一些临床表现上的差异。结果两组丘脑、脑叶、脑干部位出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同部位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昏迷、脑疝、双侧病理征阳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死亡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丘脑、脑干及脑叶的出血,出血量大,有颅内压显著增高、中度以上昏迷、脑疝、双侧病理征阳性及上消化道出血的脑出血患者易并发NPE。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TNF-α蛋白在脑出血患者中表达特点与脑出血时间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脑组织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脑出血灶周边脑组织标本中,TNF-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4.6%(55/65),10例正常脑组织中TNF-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0/1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NF-α蛋白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问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出血后〈24h83.0%(39/47),出血后〉24h88.9%(16/18),出血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存在TNF-α高表达,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TNF-α参与了脑出血脑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加重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外周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为观察组,44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周围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外周炎症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组病人hs-CRP水平、ESR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阴性组,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外周炎症反应,并且与其它致冠状动脉缺血因素共同引起急性期外周血炎症指标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结果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两者的改变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96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二组予以脑出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观察二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H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治疗前后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0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二组NIHSS、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因应用丹参而直接导致的颅内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脑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以及与病程、颅脑影响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112例脑出血(CH)患者(病程14天内)和对照组血清Epo含量。结果(1)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Ep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和急性期病程呈负相关(r=-0.655,P〈0.01);(2)少量组和中量组血清Epo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或P〈0.01),大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和急性期病程呈负相关(r=-0.695,P〈0.01)。结论Epo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起重要作用,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和应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与其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开祥  吴岚 《华夏医学》2000,13(3):259-260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白细胞的高低对30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升高与出血量无关(P〉0.05),与出血部位有关(P〈0.01),对病情及预后影响较大(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可作为其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很好指标,为探讨脑 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江玲 《吉林医学》2010,(33):5954-595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与白细胞数、血糖值的关系。方法:将376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据入院时按白细胞计数的不同、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尿病病史等分组,并对其入院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判断其疗效和预后。结果: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于正常血糖组(均为P〈0.01);高白细胞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非高白细胞组(P〈0.01)。同时发现高白细胞组的病死率也明显高于非高白细胞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白细胞数、血糖值可作为估计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在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7例以是否发生迟发型脑缺血(DCI)分为2组,其中DCI组69例,非DCI组148例.回顾性分析217例患者炎症相关指标,并分析其与DCI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DCI组入院炎症相关指标(WBC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DCI组有33例患者死亡,植物生存12例,重残患者12例,与非D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CI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炎症指标均呈负相关(r=-0.877,-0.683,-0.841,P<0.05).结论 炎症相关指标可作为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分类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住院患者102例,按照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和血肿扩大分为出血量<25ml、出血量≥ 25ml、继发脑室出血和血肿扩大4组。发病24h内完成外周血WBC计数、分类的检测,并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外周血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继发脑室出血组的外周血WBC和NEUT计数高于出血量<25ml组(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WBC开始增高,其增高程度同出血量大小和破入脑室有关,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NE)体积(v)、CRP、IL-8等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兔发热时相中的变化。方法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兔模型,利用Beckman 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VCS技术和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检测急性细菌感染兔(n=5)及对照组(n=5)的耳缘静脉EDTA-K2全血,统计分析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体积(NEV)及NE的直径。结果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寒战期、高峰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热期CRP、IL-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热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CRP、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早期(发热寒战期)兔耳缘静脉血WBC低、NE直径减小,因此WBC、中性粒细胞大小、CRP三者综合分析对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评价其在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第21天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近期预后差定义为mRS≥4。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S≥4患者36例(48.6%)。mRS≥4组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RS〈4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是近期预后差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445,95%CI:1.189~1.755,P〈0.01)。白细胞计数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698~0.908,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预测脑出血近期预后差最佳阳性分界值为10.0×109/L。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0.0×109/L预示近期预后较差。白细胞计数作为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价值中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并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胸腺肽α1治疗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且治疗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SU)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8例,白细胞计数采集入院24 h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白细胞计数,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白细胞增高组( WBC>10×10^9 L^-1),即实验组和白细胞降低组( WBC<10×10^9 L^-1)即对照组。经统一方法治疗7d后比较两组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WBC增高组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例数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 P<0.05)。 WBC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呈正相关( P<0.05)。结论:白细胞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早期预防应激性溃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海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血白细胞(WBC)数,并与对应海拔对照组比较,探讨上述炎症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害关系,及其对不同海拔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响。方法选取世居西宁地区、海南州地区、宁夏地区住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40例作病例组;同期选取上述地区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各40例为对应地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凝固法测定FIB,同时测定血WBC数。并对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1)三个不同海拔地区病例组上述炎症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个不同海拔地区病例组上述炎症因子之间比较,海南州地区hs-CRP、FIB高于西宁地区和宁夏地区,西宁地区高于宁夏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WBC三地区间无差异;3)相关性分析显示:西宁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s-CRP、FIB和血WBC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结论血浆hs-CRP、FIB和血WBC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影响,与高海拔地区患者脑损害密切相关;随着海拔增高和缺氧加重,患者血浆hs-CRP、FIB升高,导致脑损害加重可能,对其进行检测和干预可能对高原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起特别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flOproteinase-9,MMP-9)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7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5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及10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9和TIMP-1的含量。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并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的血清MMP-9、TIMP-1的水平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脑血栓形成组血清MMP-9、TIMP-1水平与白细胞计数、hs—CRP呈正相关(P〈0.01);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检测外周血MMP-9、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病灶大小、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