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视功能变异预见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9,17(3):211-214
目的探讨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SMD)视功能变异与SMD发病的危险性,探讨SMD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54例(54眼)早期SMD患者进行了黄斑光敏度(MLS)、FM100色调试验、Amsler表、对比敏感度(CS)及暗适应检测。结果平均追踪55月,追踪期内18例患者发生了SMD。回顾性分析显示SMD组比玻璃疣组的视功能损害严重,中心凹、黄斑6°白色光敏度异常预见SMD的发生的敏感性分别为83.37%及77.78%,特异性分别为80.55%及75%。FM100色调试验全色区预见发生SMD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63.67%;Amsler表预见发生SMD的敏感性71.40%,特异性80%。结论采用MLS、FM100色调试验及Amsler表检测早期SMD患者的视功能可较好地预见SMD发生的危险性,为SMD早期诊断提供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单侧老年黄斑变性对侧眼的早期视功能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4,12(4):244-248
采用FM100—色调试验仪、Humprey视野分析仪黄斑阈值程序、Goldmann-Weeker暗适应仪及Amsler表对46例单侧老年黄斑变性(AMD)对侧眼和46只正常眼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单侧AMD对侧眼的色调分辨力、黄斑中心和6°光敏度及短期波动比对照组影响显著,暗适应锥体细胞敏感性降低显著,8例单侧AMD对侧眼Amsler方格表有17.39%异常。认为单侧AMD对侧眼视力正常时视功能已有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层黄斑裂孔与板层黄斑裂孔以及囊样黄斑变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用Amsler方格表、Watzke征检查和激光瞄准光检查对30例全层黄斑裂孔、12例板层黄斑裂孔和8例囊样黄斑变性患者进行检查,其结果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msler方格表检查、Watzke征检查及50μm激光瞄准光试验在全层黄斑裂孔组中阳性率均为100%;板层黄斑裂孔和囊样黄斑变性组中分别为85%、65%及0。结论:对全层黄斑裂孔的诊断,Amsler表检查具有敏感性,但不具特异性;Watzke征敏感而且较特异;激光瞄准光检查非常敏感而且特异。这些检查有助于对全层黄斑裂孔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黄斑玻璃疣特征预见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9,17(2):125-128
目的探讨黄斑玻璃疣与老年黄斑变性(AMD)发病的危险性。方法于1989年始观察了早期AMD患者54例(54眼)。结果平均追踪55个月,追踪期内玻璃疣数量及融合程度有不同程度增加,18例(33.33%)患者发生了AMD,黄斑玻璃疣发生渗出性AMD的5年累积危险性为37.78%,其中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RNVMS)4眼(7.4%),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4眼(7.4%),地图状萎缩10眼(18.51%)。具有融合的软性玻璃疣的相对危险度是3.14倍,数量较多(>Ⅱ级)的相对危险度是6.89倍,玻璃疣位于中心凹区的相对危险度是2.6倍。结论揭示具有高危险特征的黄斑玻璃疣具有发生AMD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赵明威  黎晓新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60-263,I01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14例(15只眼),随访3 ̄16个月,对裂孔封闭情况及视力、视野中心阈值、Amsler方格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86.7%的手术眼裂孔安全闭合,视力增加2行以上者占86.7%;Amsler方格表异常者术后视力全部改善;视野中心阈值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6.
儿童弱视黄斑阈值和瞳孔传入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macularlightsensitivity,MLS)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缺陷(relativeaferentpupilarydefect,RAPD)。方法应用静态视野技术和光摆实验对正常组、屈光参差性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学龄儿童进行检查。结果弱视眼MLS降低(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MLS也较正常组低(0.01<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中,RAPD阳性者占34.29%。结论弱视存在X通道功能缺陷。单眼弱视与双眼弱视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LS对估计预后有帮助。RAPD阳性,支持弱视的周边发生学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处于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7.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4,12(2):118-120
采用Humphrey视野分析仪黄斑阈值(包括四种色光阈值)程序和FM100-色调试验仪对52例(69眼)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了黄斑光敏度及色调分辨力测定,所有的病人视力或矫正视力>1.0,眼底有玻璃疣。结果显示SMD光阈值平均dB值与色调分辨力错误记分有相关关系,其色调分辨力与红及蓝光阈值有显著相关(P<0.025),与白及绿光阈值有非常相关(P<0.005),总错误记分增高的患者平均dB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患者脉络膜厚度(choroidalthickness,CT)的影响。方法 确诊为渗出性AMD患者42例42眼,分为典型AMD(typical-AMD,tAMD)组和息肉样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组,均行3+PRN方案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治疗前及初次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眼及对侧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及距离中心凹1mm的鼻侧和颞侧CT,对比分析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CT变化。结果 渗出性AMD患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SFCT分别为(223.55±30.71)μm、(221.52±33.37)μm、(214.43±31.81)μm、(214.93±31.41)μm;治疗后6个月鼻侧CT从(225.40±43.97)μm减少至(205.71±42.20)μm,颞侧CT从(235.21±47.22)μm降至(203.52±39.15)μm;与基线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其中,tAMD组SFCT从(234.06±41.04)μm减至(209.19±32.14)μm,PCV组从(274.60±27.73)μm减至(233.30±21.08)μm,各随访时间点所测SFCT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侧正常眼6个月各时间点SFCT无明显改变。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会引起渗出型AMD(tAMD和PCV)CT降低。  相似文献   

9.
袁援生  吴乐正 《眼科研究》1997,15(4):220-222
目的 应用黄斑区密集点矩阵视野(DMMM)研究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眼底图像分析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视野光敏感度(LS)与眼底的改变,以找出眼底病变与DMMM光敏感度改变的规律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用Humphrey-640视野计自行设计DMMM检测AMD干性组51人55眼,湿性组23人27眼,用Zeiss公司生产的KONTRONELEK-TRONIKImageAnalysisDivision-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的病灶损害和视功能改变的发展特征,用视力、眼底彩照和荧光血管造影(FFA)、明视视网膜电图(ERG)、FM100—hue色彩试验分别对48只、24只、35只及14只渗出型AMD患眼进行了随访检测。结果:渗出型AMD的病灶损害发展快慢不一,但65岁以上组,其病灶发展速率比65岁以下组的要快些(P<0.05)。在平均33.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有75.0%的患眼随访终了时的视力在0.1或以下。明视ERG和FM100—hue色彩试验在随访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65岁以上的渗出型AMD患者,其病灶损害一般发展较快,大部分患眼在随访终了时视力在0.1或以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黄斑区密集点矩阵视野(DMMM)研究并结合电子计算机眼底图像分析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视野光敏感度(LS)与眼底的改变,以找出眼底病变与DMMM光敏感度改变的规律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用Humphrey-640视野计自行设计DMMM检测AMD干性组51人55眼,湿性组23人27眼,用Zeiss公司生产的KONTRONELEK-TRONIKImageAnalysisDivision—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AMD患者眼底相片病变面积自动测量。结果AMD干性组和湿性组眼底病灶面积与视野LS的总丢失量显著性检验均有显著差异,湿性组眼底病灶面积与视野LS的降低更为明显。干性组主要以局限性损害为主,而湿性组则以弥漫性损害为主。结论AMD眼底病灶与DMMM的LS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的眼底红外线(in-fraredray,IR)和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的影像学特点并初步评估它们在DME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pectralisHRA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IR模式和AF模式,对133例239眼DME患者行IR及AF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分析IR和AF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39眼中,AF有异常影像的182眼(76.15%),IR有异常影像的161眼(67.36%)。AF及IR同时有异常影像的有161眼(67.36%),其中AF、IR同时为低荧光者38眼(15.90%),AF、IR同时为高荧光者35眼(14.64%),AF为低荧光、IR呈高荧光者51眼(21.34%),AF为高荧光、IR呈低荧光者27眼(1130%),AF、IR同时存在低、高荧光者10眼(4.18%);AF异常、IR正常21眼(8.79%);AF及IR均正常57眼(23.85%)。结论 AF诊断DME的敏感度较高,AF联合IR诊断DME更能较准确地判断DME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Zhao M  Li X  Lü Y  Li C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0-3,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14例(15只眼),随访3~16个月,对裂孔封闭情况及视力、视野中心阈值、Amsler方格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86.7%的手术眼裂孔完全闭合,视力增加2行以上者占86.7%;Amsler方格表异常者术后视力全部改善;视野中心阈值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3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部分患眼术后黄斑孔处中央低荧光,其外围以窗样透见荧光环;术中主要并发症为视网膜裂孔,术后主要并发症为白内障加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使大部分患眼裂孔闭合,视力改善,但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及长期随诊后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对早期AMD眼和对照组眼进行了P-VEP测定。结果显示,早期AMD组与对照组之有间显著性差异,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和P100波幅值降低,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7.8%和43.5%,说明在早期AMD眼中,尽管视力正常,但已有视功能变化,P-VEP的检测在了解视功能损害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光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仪(855型)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4例30眼进行了黄斑区5°光敏度(MLS)的测定,发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MLS明显低于正常人;在视功能损害的早期即可有MLS的下降,甚至在没有出现视力、视野、VEP及C/D改变之前就有MLS的改变,但中早期MLS下降变化不明显,当C/D≥0.7或出现晚期视野改变时,MLS则急剧下降。提示MLS对青光眼黄斑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切除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Wang Z  Ho PC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36-439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黄斑部视网膜的生血管膜(neovascular membrane,NVM)切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疗效。方法 选择病程在2年之内的ARMD患者,NVM≤3PD。完成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后。结果 ARMD30例(30只眼)中,17只眼(56.7%)SY RG PYMQLT RJYM,JB WFF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观察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黄斑出血掩盖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方法:对22例24只眼AMD黄斑出血患者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及ICGA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ICGA检查在本组AMD黄斑出血病例显示了CNV的如下特点:①ICGA发现了FFA未能发现的CNV;②ICGA较准确地判断了CNV的位置;③ICGA发现CNV的数量比FFA多,更全面地显示CNV;④ICGA较准确地显示了CNV的范围大小。结论:ICGA能较全面、准确地揭示AMD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并能扩大适于激光光凝的CNV范围及提高激光光凝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郭佳  汪军  赵蕾  孟忻 《眼科新进展》2015,(2):171-173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对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carotidarterystenosis,ICAS)的患者进行眼动脉血流的检测,观察眼动脉血流与眼部缺血性疾病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单侧重度ICAS的31例及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19例患者纳入研究。利用TCD检查ICAS侧眼动脉血流方向、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systolicvelocity,PS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对比分析眼动脉逆向血流(re-versedophthalmicarteryflow,ROAF)患眼及对侧眼眼动脉PSV及RI值,同时对眼动脉血流方向与眼部缺血以及ICAS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经TCD检查发现ROAF24眼,其中单侧重度ICAS者9眼,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者15眼,ROAF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组更易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P=0.001)。24例ROAF患者的阻塞侧PSV值为(38.68±11.58)cm?s-1,与健侧的(33.53±2.74)cm?s-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3,P=0.000);阻塞侧RI值为0.60±0.10,与健侧的0.78±0.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00)。24只ROAF眼中58.3%有明确的眼部缺血体征,而26只正流患侧眼中该比例为15.4%,ROAF组患眼更容易出现眼部缺血体征(χ2=9.99,P=0.002)。利用Logistic回归预测ROAF与眼部缺血的关系:回归系数为0.211(χ2=12.26,P=0.000),OR值为1.235。结论 当出现ROAF时,提示重度ICAS甚至完全闭塞;ROAF的流速越快,提示眼部出现缺血性病变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9.
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峰  吴乐正 《眼科》1998,7(2):79-82
目的:探讨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向湿性型转化的眼底变化特征及寻找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CA)和/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12例干性型向湿性型转化的AMD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和分析。结果:12例干性转为湿性的患者中,对侧眼为湿性改变有9例,其中对侧湿性型患眼的脉强膜新生血管(CNV)位于黄斑无血管区(FAZ)内的有7例,湿性型病变由软性玻璃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在视网膜光凝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中的疗效。方法 观察38例(67眼)已完成视网膜光凝的DME患者,其中15例(23眼)为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3例(44眼)为非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0例(35眼)口服非诺贝特+复方血栓通胶囊,B组18例(32眼)单独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两组均连续服药28d,28d后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随诊观察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averagefovealretinalthickness,AFRT)、平均黄斑容积(averagemacularvol-ume,AMV)、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averagemacularthickness,AMT),并观察两组视力情况。结果 用药28d后,在视力改善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FRT、AMV、AMT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AFRT、AMV、AMT均较用药前稍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患者用药后黄斑水肿消退各指标(AFRT、AMV、AMT)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非诺贝特能改善DME患者视力,有效促进视网膜光凝后黄斑水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