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MRI(CEMRI)增强模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图像中病灶的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1)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19/21,90.5%)及延迟期多消退为低增强(21/21,100%);显示病灶增强均匀8个(8/21),不均匀13个(13/21).(2)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增强MRI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以等增强为主(11/21,52.4%),延迟期多显示为等增强(6/21,28.6 %)或高增强(12/21,57.1%);显示病灶增强均匀6个(6/21),不均匀15个(15/21).(3)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31.500,P<0.05).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在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动脉期表现无明显差异,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表现则不同,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加诊断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比增强CT(CECT)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外胆管占位患者的影像和病理资料,总结肝外胆管癌(ECC)超声造影的增强表现,比较CEUS和CECT对ECC的诊断效能。结果 64例患者中,胆管癌61例,良性病变3例。病灶位于肝门部49例,胆总管中下段15例。胆管癌CEUS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53例(86.9%),等增强6例(9.8%),低增强2例(3.3%),延迟期均呈低增强。CEUS与CECT对肝外胆管占位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1%及85.9%(P0.05),CEUS与CECT诊断胆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1%、66.7%与86.9%、66.7%。结论 CEUS可以动态反映ECC内部的血流灌注情况,对ECC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成为ECC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肝细胞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超声造影(CEUS)新技术诊断肝细胞性肝癌(HCC),与对比增强CT(CECT)比较其增强表现,评估CE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8个HCC病灶接受了CEUS和CECT检查。CEUS造影剂为声诺维,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CECT造影剂为优维显,常规双期增强扫描。结果98个(100%)病灶在CEUS和CECT动脉期均显示增强,表现为高增强分别为98个(100%)和94个(95.9%,P=0.121),CECT4个(4.1%)病灶表现为等增强。在门脉期,CEUS和CECT显示病灶消退至低增强分别为82个(83.7%)和83个(84.7%),P=0.845。CEUS和CECT显示肿瘤周边薄环状增强的病灶数目分别为30个(30.6%)和31个(31.6%,P=0.877),显示瘤内血管的病灶数目分别为94个(95.9%)和36个(36.7%,P=0.000)。结论HCC的CEUS增强表现与CECT一致,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HCC定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管细胞癌(CCC)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CEUS表现,比较超声、增强CT(CE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归纳57例CCC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的具体表现,并且对行CEUS检查的4例病灶造影剂灌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普通超声、CECT、MRI、MRCP以及联合CEUS后超声对CCC的诊断价值。结果 57例病灶以肝门型居多,部分伴发肝内胆管扩张,少数可见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病灶多表现为血流不丰富的低回声,尤以肝门部和肝左叶者明显。肝门部病灶多伴发胆囊结石,肝右叶者多伴发肝内胆管结石,肝左叶者伴发胆囊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比例各半。4例CEUS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继而快速减退呈低增强并持续整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普通超声、CEUS、CECT、MRI及MRCP的诊断价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CCC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有一定规律可循,普通超声联合CEUS可降低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的增强表现。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或肝穿活检证实为ICC的患者的CEUS和CE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者对ICC的增强程度及模式的不同。结果:CEUS和CECT术前正确诊断ICC的分别为24例(75%)和27例(84%)(P>0.05),如果综合两者,其准确率达94%。动脉期ICC增强方式与病灶大小有一定关系:直径≤3 cm的ICC病灶6个,其中3个在CEUS和4个在CECT上表现为胃全瘤均匀性高增强;而26个直径>3 cm的病灶在CEUS和CECT上表现为不均匀性增强或环形增强的分别为26个和25个。两种大小的病灶动脉期增强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CEUS和CECT分别有7个和22个ICC为高增强、25个和10个为低增强,两种大小的病灶门脉期增强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EUS上病灶更多表现为低增强。结论:CEUS和CECT的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CEUS同CECT一样可用于ICC的定性诊断,两者相互结合可进一步提高ICC的诊断率。动脉期ICC小病灶几乎均为全瘤均匀性高增强,而大病灶倾向于不均匀性增强或环形增强。延迟期CEUS上病灶消退倾向比CECT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的增强表现。方法28例患者中28个经病理证实的ICC病灶接受了CEUS和CECT检查。CEUS采用造影剂声诺维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成像技术。CECT采用造影剂优维显和常规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动脉期,ICC在CEUS和CECT上呈高增强者分别有23个(82.1%)和19个(67.9%),低增强分别为5个(17.9%)和9个(32.1%)(P=0.219)。其中CEUS和CECT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环状高增强的病灶分别有14个(50.0%)和16个(57.1%),全瘤高增强者分别有9个(32.1%)和3个(10.7%)(P=0.689)。门脉期,CEUS和CECT分别有1个(3.6%)和9个(32.1%)ICC仍呈高增强,27个(96.4%)和19个(67.9%)为低增强(P=0.008)。CEUS和CECT术前正确诊断的分别为23例(82.1%)和19例(67.9%)(P=0.289)。结论ICC在CEUS和CECT上动脉期表现相仿,但门脉期CEUS上病灶增强消退倾向比CECT上明显。两者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CEUS可用于定性诊断IC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表现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胆囊病变患者的术前CEUS和CECT的增强模式和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①良性病变CEUS和CECT增强早期大部分均呈高增强,分别为84.6%(33/39)和79.5%(31/39)(P=0.500).恶性病变CEUS和CECT在增强早期亦以高增强为主,分别有97.0% (32/33)和87.9% (29/33)(P=0.250).良性增强病变晚期CEUS和CECT上呈低增强者分别为91.2% (31/34)和88.2% (30/34)(P=1.000).恶性病变在CEUS和CECT上增强晚期均消退为低增强者均为100%.②良性和恶性病变CEUS增强减退为低增强的时间分别为(39.9±15.7)s和(29.9±5.6)s (t =3.61,P=0.000).③良性病变CEUS和CECT病灶呈不均匀增强者分别为41.0%(16/39)和53.8%(21/39)(P=0.063),恶性病变分别为84.8% (28/33)和97.0%(32/33)(P=0.125).④恶性病变中CEUS和CECT诊断胆囊壁完整性破坏者分别为87.9%(29/33)和90.9%(30/33)(P=1.000).⑤CEUS和CECT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7% (66/72)和87.5% (63/72),敏感性为97.0%(32/33)和93.9% (31/33),特异性为87.2%(34/39)和82.15%%(32/39)(P值分别为0.250、1.000、0.500).结论 良恶性胆囊疾病在CEUS和CECT增强模式有相当的一致性,两者诊断效能接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增强螺旋CT(contrast-enhanced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对肝硬化背景下≤2 cm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 对72例81个肝硬化背景下常规超声检查可疑肝内小占化病变者(最大直径≤2 cm)进行CEUS和CECT检查(两者间隔时间≤2周),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81个病灶53个为肝细胞癌(HCC),26个增生结节,2个血管瘤.53个HCC中,CEUS 51个(96.2%)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CECT 41个(77.4%)病灶动脉期显示强化,CEUS与CECT在显示动脉期血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作为诊断HCC的标准,CEUS诊断小结节样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8%、82.1%、85.2%.CECT分别为73.6%、92.9%、80.2%(P>0.05).结论 CEUS对≤2 cm HCC动脉期血供的显示率高于CECT,CEUS对肝硬化背景下小结节样病灶的诊断能力与CECTT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患者共50个原发性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检查,记录病灶在CEUS/CECT中的增强模式并进行比较,所有图像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后作定性诊断。结果50灶在CEUS中显示清晰,而1灶在CECT中未显示;超声造影正确诊断50灶,CECT误诊4灶,CEUS与CE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50/50)、92%(46/50);病灶动脉期高增强及后期低增强的增强模式在CEUS中占86%(43/50),CECT中占54%(27/50);在CEUS与CECT中有92%(46/50)病灶诊断结果一致,52%(26/50)病灶其增强模式一致。结论回顾性分析后CEUS与CECT具有相似的诊断符合率,但是,CEUS反映肿瘤微动脉血供的敏感性优于CECT,且CEUS的增强模式使诊断更加简单直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实时谐波超声造影(CEUS)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46个肝门部胆管癌。采用χ^2检验比较肝门部胆管癌常规超声与CEUS回声分布差异;以手术确定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常规超声与CEUS诊断门静脉受侵的准确率、对肝门部淋巴结的显示率差异。结果 在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82.6%(38/46)及91.3%(42/46)的肝门部胆管癌表现为低回声,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晰,而常规超声63.0%(29/46)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回声,病灶清晰显示率在常规超声、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为37.0%(17/46)、84.8%(39/46)、91.3%(42/46)。肝门部胆管癌CEUS门脉期及延迟期回声分布与常规超声回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4、53.939,P=0.000)。CEUS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为100%(46/46),高于常规超声判断胆管侵犯范围的准确率80.4%(37/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P=0.005)。术中证实9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常规超声诊断7例患者门静脉受侵,CEUS诊断8例患者门静脉受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常规超声与CEUS均未发现肝动脉受侵。术中诊断8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及CEUS均发现6例患者伴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常规超声相比,CEUS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清晰显示率及对胆管侵犯范围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增强CT对比,探讨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诊断和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9例经病理证实的HCCA患者,对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其诊断准确性以及其分型诊断准确性。结果 HCCA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动脉相高增强占79%,门脉相低增强占82%,延迟相均为低增强。超声造影诊断HCCA的准确率为100%,增强CT为97.4%;超声造影分型准确率为92.3%,增强CT为87.2%;两种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HCCA的显示和分型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可作为其术前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型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I-HCA患者28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并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的增强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6例患者的30个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EUS和CECT图像,分别比较两种方法的增强时间、动脉期增强模式、增强特点及诊断符合率.增强时间观察始增时间与廓清时间.动脉期的增强模式为1~3级: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低度与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表现.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17个低度和16个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接受了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造影剂为声诺维.结果 低度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影后10个(30.3%)不典型增生结节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延迟期高或等增强;10个(30.3%)表现为动脉期开始为低增强,动脉晚期为等增强,并持续至延迟期;8个(24.3%)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延迟期低增强;4个(12.1%)表现为三期等增强;1个(3.0%)表现为动脉期等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 低度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表现相似;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复杂,其主要超声造影表现与肝硬化结节及肝细胞肝癌不同,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肝硬化背景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囊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5例肝脏囊实性病变患者39个病灶(25个良性病灶,14个恶性病灶)的常规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表现为:恶性病变100%(14/14)呈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退出呈低增强,延迟期退出更加明显.常规灰阶超声对恶性肝脏囊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71.4%(10/14)、特异度为96.0%(24/25)、准确性为87.2%(34/39);超声造影对恶性肝脏囊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100%(14/14)、特异度为92.0%(23/25)、准确性为94.9%(37/39).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有利于肝脏囊实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帮助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例胆囊癌和37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重点观察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结果胆囊癌CEUS表现为病灶与胆囊壁同时显影,肝动脉期以增强明显为主,肝门静脉期以低增强为主。在CEUS增强早期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造影剂注射后35 s内变低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95.0%(19/20);良性病变中占16.2%(6/37)(P=0.000)。病变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80.0%(16/20),良性病变中占23.3%(7/30)(P=0.000)。病变处胆囊壁完整性破坏者在胆囊癌中占85.0%(17/20),良性病变中占0.0%(0/37)(P=0.000)。超声检查诊断胆囊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92.98%、敏感性95.00%和特异性91.83%。结论 CEUS可提高超声诊断胆囊癌的准确率,能显著改善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成像的特点及互补性,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1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采用诊断评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与互补性,并评价病灶在不同成像方法中动脉期的表现.结果 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6.6%,86.9%,94.9%,90.9%,93.8%,增强CT对应值分别为98.3%,82.6%,93.4%,95.0%,93.8%;两种影像检查分别误诊共6例,其中5例可通过两者结合互补作出正确诊断.25例肝转移瘤中超声造影动脉期18例(72%)表现为高血供,增强CT 8例(32%)表现为高血供,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局灶性病变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转移瘤超声造影动脉期多血供表现的比例显著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良性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0例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经肘部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23个肝血管瘤动脉相均呈高回声增强,20个(87%)表现为周边向心型,2个(8.7%)为中央扩散型,1个(4.3%)为整体型增强特征,20个病灶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仍为高回声增强,2个病灶渐变为等回声增强,1个病灶渐变为低回声增强。2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在动脉相均呈中央扩散型增强,表现为轮辐状,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回声增强。3个肝局部脂肪缺失病灶均显示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回声。2个肝脓肿病灶动脉相周边无增强,延迟相病灶内呈低回声增强及无增强。结论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肝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